10月13日凌晨的成都天府大道,本該是車流稀疏的寧靜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卻打破了夜的沉寂。一輛小米SU7發生碰撞后迅速起火,滾滾濃煙在黑夜里格外刺眼,更讓人揪心的是,車門死死打不開,里面疑似還困著人。
路過的司機們本能地停了車,七八個人一下子圍了上去。有人急著拉車門把手,發現紋絲不動,就直接用肘擊、用腳踹,拳頭砸在車窗上砰砰響,可車窗玻璃特別結實,根本砸不碎。后來有人從自己車里拿來錘子,好不容易砸開主駕駛位的車窗,可車里的火已經躥得老高,滾滾濃煙嗆得人根本沒法靠近,有個參與救援的路人,手臂都被劃傷流了血,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火勢變大。沒多久消防人員趕來了,架起水槍噴泡沫,折騰了好一陣才把明火撲滅,但車門還是得用鋸子才能切開,現場的人看著都心里發沉。事后問起情況,交管局只說事故還在處理,具體原因和傷亡情況都不方便透露,更讓大家揪著心。
![]()
這事傳到網上,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核心就圍著“車門為啥打不開”這個問題打轉。有網友直接戳破關鍵:“又是電子化惹的禍!”說現在的電動車全靠電子鎖,碰撞后一斷電,門把手都彈不出來,外人想拉都沒地方下手,“傳統燃油車的機械鎖再怎么撞,好歹能手動摳開,這電子的一壞就是死門”。有人更激動,直接提到了車身上的紅色按鍵,“整天宣傳超頻速度多厲害,咋不說說撞了之后門打不開咋辦?”
懂點車的網友補充說,這不是個例,很多電動車碰撞后高壓系統一斷電,控制車門的12V小電瓶也容易壞,鎖芯直接卡死。加上現在流行隱藏式門把手,看著高級,可救援時路人連個下手的地方都沒有,“人家想幫都找不到發力點,這不就是設計缺陷嗎?”還有人翻出車型資料,說這車其實有車內機械拉手,在儲物槽附近一拉就能解鎖,可問題是“司機要是撞暈了根本沒法操作,外面的人又不知道這機關,等于擺設”。
![]()
評論區里也有理性分析的,說車門打不開是好幾層原因疊在一起。有的說車輛發生事故時,電控門把手彈出成功率只有67%,遠低于機械車彈出率的98%,當車輛斷電起火,那些為科技感設計的裝置瞬間失靈,本應是逃生通道的車門,反倒成了生命枷鎖。也有的說,當車身強度不夠,撞了之后門框變形,門直接被卡住,也不會輕易被打開;有的說是自動解鎖系統沒觸發,又沒備用電容,斷電就徹底沒用了。有網友拿碰撞測試說事:“國標明明要求撞了之后車門能打開,可測試都是50公里時速撞固定物,實際車禍哪有這么‘標準’?車企就是剛好達標就完事,根本不肯多花成本加安全冗余。”
從現場視頻能看到,車前蓋是挖空板,如果這輛車是SU7UItra,那就有著1548馬力的狂暴性能,零百加速不到2秒,堪比千萬級超跑,性能提升的同時,安全兜底沒能跟上,對比特斯拉的新手模式,保時捷的扭距控制,它僅憑300公里駕駛記錄就能解鎖全功率,門檻降得這么低,真的好嗎?
![]()
還有人對比起了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安全邏輯:“以前開燃油車,就算撞得厲害,拉一下內部把手門肯定能開,現在電動車全搞智能化,把最基本的逃生路給堵了。”更有人提到電池起火的特點:“電動車著火速度太快了,3秒就可能自燃,黃金逃生時間就一兩分鐘,門再打不開,根本就是等死。”有個網友的話被頂得很高:“車企天天吹續航、吹加速,能不能先把‘撞了之后門能打開’這件事做到位?”
也有網友沒光罵車企,說起了現實問題:“路人沒專業工具也是個坎,光靠拳頭錘子根本砸不動現在的鋼化玻璃。”還有人聯想到之前的類似事故:“上次有個事故也是,大家圍著砸窗砸不開,最后眼睜睜看著人沒了。”有人提議:“是不是該強制車企給電動車配個顯眼的應急破窗器,再把機械解鎖的位置標得清清楚楚?”
![]()
這場悲劇里,最讓人動容的是路人的拼命救援,可再熱心的手也敵不過打不開的車門。這已經不只是某一款車的問題了,而是整個行業都該反思的事。車企總在比拼參數和價格,卻常常把“保命”的細節排在后面,比如加個備用電容、把機械解鎖裝置做得更顯眼,這些成本可能不高,關鍵時刻卻能救命。監管部門的測試標準也該跟上實際情況,不能只在理想條件下測安全,得模擬真實車禍里的斷電、變形、起火場景。
對咱們普通人來說,選車時真得把“應急逃生”當重點,別光看加速和屏幕大小,先弄明白車門怎么手動解鎖、玻璃怎么快速砸開。畢竟車是用來代步的,不是用來賭命的。希望這次的事故能真正敲醒警鐘,讓車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別等再出悲劇才想起彌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