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夏之交,我隨一位當年親歷戰斗的448團老兵重返中越邊境——那嘎、朗莊一帶的喀斯特群山。46年前的1979年3月11日,這里曾遭遇了一場令448團刻骨銘心的伏擊戰:沒有越軍正規軍主力的重炮轟鳴,沒有大規模裝甲部隊的對沖,僅僅是當地幾支鄉民兵隊伍,憑借對地形的熟稔和靈活戰術,將回撤途中的448團拖入重圍,造成慘重損失。如今山間霧氣依舊,稻田水色如舊,唯有老兵顫抖的手指和山間隱約可辨的彈痕,還在訴說著那場改變許多人命運的慘烈戰斗……
![]()
說起伏擊戰,我軍可謂是最先的祖師爺,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江西贛南一帶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江西永豐沙溪的瑤嶺這座山上,以當地本縣的獨立營、工人糾察隊、赤衛軍、游擊隊和幾個村的自衛隊、少先隊、婦女組織一千多人,成功伏擊敵47師二個團、54師一個團合起來大約是一個師的兵力約六千余人,這次由當地農民組成千人的隊伍,在家門口瑤嶺打的一伏擊戰,創造斃敵數百人,俘敵一千多人,繳獲數百匹戰馬無數槍彈藥的輝煌戰績,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在反“圍剿”中地方武裝打敗敵人正規軍的經典戰例。為此參加指揮瑤嶺伏擊戰時任永豐沙溪獨立營連長沙溪周家排村的張華建國后授予少將軍銜。
![]()
為此,紅軍系統地總結出打好伏擊戰的許多寶貴經驗,為后來反圍剿作戰取得的宜黃黃陂大捷,草臺崗大捷,甚至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神頭嶺伏擊戰等者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其中伏擊戰有五個維度十分重要:一是準確掌握對手的情況和意圖,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敵在明,我在暗,確保主動權始終在我手,做到出其不意、以靜制動。二是對預設戰場的地形、地貌、地物了如指掌,這樣本地的武裝就特別有優勢,必須做到隱蔽,偽裝,讓對手在“思維盲區”里達成突襲,直到槍響仍未察覺遭到了埋伏。
![]()
三是由于對手無論是軍事素養和武裝裝備比自己強,因此,必須充分發揮虛實結合的佯攻藝術,做到正面火力壓制,打亂對手隊形,兩側發起白刃沖鋒,迫使敵軍近戰,抵消其火力優勢,迂回包抄,徹底封鎖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對強大的敵人進行分割,一部一部消滅,使其認識遇上強敵的假象。四是各個關鍵路口有虛張聲勢和打援的隊伍,讓對手在心理上造成已經陷入天羅地網重圍的境地,迫其徹底喪失信心。五是快打,猛攻、迫戰、包圍分割,各個殲敵,才能速戰速決,限制敵人長處。而且四處都有喊打喊殺的隊伍,現場喊話,宣傳“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政策,使沒有信心的對手放棄抵抗做俘虜。
![]()
比如紅軍這次瑤嶺伏擊戰就是完全遵照上述五大維度來進行的:首先知道這個師的敵人是急于往駐有大部隊的永豐縣城白區集結,而且北逃必定要途經瑤嶺。瑤嶺,當地人稱前無人家后無店,三十里沒人煙,山高林密,路險彎多。晴天,陰氣森森,雨天,鬼哭狼嚎。于是,有膽大心黑之徒著一襲黑衣皂褲,頭罩黑破帽,臉抹黑鍋灰,腰系舊麻繩,插一把明晃晃的殺豬刀,還掛一把黑不溜湫、真假不識的駁殼槍,躲在路旁的角落里。待路客走近,便怪聲怪氣,大喝一聲,跳將出來,左手執槍,右手舉刀,黑面獠牙,兩眼狼光,殺氣騰騰……沙溪人叫“打短棍”。這座山,在那亂世歲月,好漢瑤嶺殞命,嬌娘瑤嶺丟魂,商家瑤嶺失魄,家破人亡之事,時不時會有傳聞和真案發生,瑤嶺地勢險要而出名。
![]()
1931年8月11日上午,時值炎熱酷暑,敵一個師的兵力沿著瑤嶺的盤山公路開始登山,數千人行軍在平地望不到頭,但連綿山巒的瑤嶺從遠處看,行軍的敵人密密麻麻,當所有的敵人進入包圍圈,指揮人員聲令下“打”!霎時,槍炮聲四起,永豐縣地方武裝從兩邊山上一齊向山路中的敵人射擊,憤怒的手榴彈在敵陣中開花,土炮彈在敵群中炸響,澆了煤油的稻草拋在敵陣中燃燒,無槍人員將石塊砸向敵群。槍炮聲,喊殺聲,軍號聲,鑼鼓聲,爆竹聲,震動山谷,手持棱標大刀的村民、婦女兒童“沖呀”!“殺呀!”“繳槍不殺”!的吶喊聲此起彼伏,震撼山岳。
![]()
潰不成軍的敵人更嚇得不知所措,紛紛繳械投降,或四處逃命,完全喪失了抵抗力,指揮員見此情形,傳令吹響沖鋒號,獨立營官兵沖鋒在前,其他地方武裝緊隨其后,向包圍中的敵人發起猛烈進攻,把圍在路中的敵人分割成兩大塊進行圍殲,其中不少敵人還未放一槍就稀里糊涂做了俘虜。對這次伏擊戰,時任縣獨立營指揮人員的張華將軍回憶說,那時各個村的祠堂關滿了俘虜兵,繳獲的軍用物資堆積如山,從這以后,沙溪的區鄉干部都有了槍,區里還有馬,這可大快人心,大大鼓舞了當地群眾的革命熱情。
![]()
張華將軍
針對這次勝利,說起如何組織這些當地農民參加戰斗時,張華將軍抱有必勝把握地對農民群眾進行戰前動員宣傳:敵人一個師的兵力,有許多槍支彈藥軍用物資,但我們有崇山峻嶺等有利地形,為此,布置好伏擊計劃,要求參加戰斗的人員,帶好家里的鳥銃手雷、大刀梭標土炮等冷熱兵器,準備沙包深挖戰壕,占領有利地形、注意隱蔽;戰斗打響后巧施迷魂陣,各個山頭插紅旗、吹口哨、打銅鑼、放鞭炮,造成敵人極度恐慌心理;將家里的稻草澆上煤油在路上、山坡上點火燃燒,襲敵迷敵;敵進入伏擊圈后突然發起強攻,大家的喊聲要大,造成殺聲震天,與敵格斗或展開肉搏戰;現場喊話,宣傳“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政策。于是便有了一千村民消滅敵人正規軍一個師的經典傳奇。
![]()
想起紅軍打伏擊戰的輝煌成果,今日來到448團遭遇伏擊的這個地方,可謂是如同一轍,從圖片上看這條峽谷,就是448團2營遭遇毀滅性打擊的地方——丟坑巖。從山路上去,就是越軍的一個戰略物資后方基地,位于那嘎村北側的敖嘎村,大山的后面就是朗莊。這里一派豐收的景象。發生激烈戰斗的便是那嘎村。
一、回撤路上的“意外”:水壩旁的槍聲打破清晨
![]()
1979年3月11日的黎明,對448團的戰士們來說,本應是“回家路上的晨光”。經過此前多輪戰斗,部隊接到上級回撤命令,朝著祖國方向收攏。天剛蒙蒙亮時,天空雖飄著陰云,但地面能見度極好,站在山頭能望見十幾公里外的平原——那是離祖國越來越近的方向,不少戰士望著遠方,心里已開始盤算歸隊后的光景。
![]()
當時448團分兩路回撤:一路由團前指帶領2營,走西面最險峻的山道;另一路由團部率領1營、3營(注:原文提及“團部率2營、3營”,結合后續戰斗序列調整,此處以實戰回撤部署為準),沿東面路線平行向北。公路上,一串串車隊緩慢行進,工兵部隊正按計劃對越軍遺留的戰略設施實施爆破,爆炸聲在山谷間斷斷續續回響,既是“清理戰場”的信號,也是“告別這片戰場”的儀式。兩支隊伍間距不遠,透過晨霧能隱約看到對方行軍的身影,戰士們心里都清楚:再往前走一段,就能踏上祖國的土地。
![]()
隊伍行進至那嘎、朗莊之間的群山時,地形開始變得復雜。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越靠近平原,山勢越陡峭,裸露的石灰巖山體如刀削般直立,山間小道僅能容兩人并行,旁邊就是深谷或稻田。先頭部隊的偵察排尖刀班走在最前面,當他們經過一座百十來米長的水壩時,所有人都下意識放慢了腳步——水壩左側是平靜的水面,右側壩下有五六米高的落差,下方是一片剛翻過土的稻田,晨露在田埂上凝結成水珠,看起來毫無異常。
“當時我還跟身邊的戰友說,過了這片稻田,估計就能看到邊境線的鐵絲網了。”老兵回憶時,手指向水壩方向,聲音仍有些發緊。可話音未落,側后方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機槍聲。“嗒嗒嗒——”的槍聲在山谷間回蕩,尖刀班的戰士們先是一怔,相互對視一眼,有人下意識嘀咕:“是不是后面部隊的槍械走火了?”
![]()
昔日的戰場
這句話還沒說完,第二波機槍聲就如風暴般席卷而來,密集得讓人喘不過氣。戰士們猛地回頭,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頭皮發麻:正行進在水壩前后的大部隊,完全暴露在無遮擋的開闊地帶,越軍的重火力正朝著人群傾瀉。子彈像雨點般落在隊伍中,不少年輕戰士甚至沒來得及反應,就倒在了水壩或稻田里,鮮血瞬間染紅了壩面和田埂。
“我們后來才知道,尖刀班是被越軍故意‘放過來’的。”老兵攥緊拳頭,“他們就等著大部隊進入這片開闊地,才動手。”
二、陷入重圍:從“小股騷擾”到“四面楚歌”
![]()
最初的混亂過后,448團的指揮人員第一時間判斷:可能是遭遇了越軍小股部隊的騷擾。畢竟此前回撤途中,也曾遇到過零星越軍的襲擾,通常組織火力還擊后就能擺脫。團里立即下令,用無坐力炮和火箭炮向槍聲來源處射擊,希望用重火力壓制對方,吸引越軍注意力,為大部隊調整陣型爭取時間。
可此時山間的霧氣開始變濃,能見度驟降,炮彈的射擊精度大打折扣。戰士們只能憑著槍聲大致判斷方向,盲目射擊。“當時就一個念頭:多打幾炮,讓后面的戰友能喘口氣。”老兵說,可越軍的火力卻絲毫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密集。子彈打在板結的土地上,崩起的土塊有拳頭大小,像下雨一樣砸在戰士們的頭上、肩上;密集的子彈從頭頂掠過,“嗖嗖”的聲響就像有人在耳邊敲擊繃直的鐵絲,刺耳又致命。
![]()
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左側和右側的石山上突然也響起了機槍聲——越軍伏兵居然從三個方向圍了過來!這些伏兵躲在巖石縫隙和灌木叢后,居高臨下掃射,后續部隊瞬間被沖散,倒下的戰士在山道上連成一片。霧氣中,越軍不時發射曳光彈,紅色的光軌在山谷間劃過,像一條條毒蛇,精準地為機槍指示目標。
“這時候才意識到,不是小股騷擾,是中了埋伏!”團領導當機立斷,下令部隊原路返回,避開正面火力。可剛一轉向,所有人都傻了眼:后方的道路也被越軍封鎖了!回撤路上的高地、山頭、隘口,全被伏兵占據,火力兇猛得根本無法突破。一千多人的隊伍,瞬間被壓縮在狹長的山谷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左右兩側是陡峭的山崖,完全成了“甕中之鱉”。
![]()
副團長胡慶忠緊急召集精干力量開會,決定組織突擊隊搶占必經之路的制高點。“所有人把沒用的東西全扔了!”命令下達后,戰士們紛紛掏出身上的干糧、雨衣、攀登繩、潛望鏡、偽裝網、十字鎬,扔在地上堆成了小山。“那時候誰都覺得,等拿下制高點,還能回來撿這些東西。”老兵苦笑著搖頭,“可到最后,別說東西了,好多人都沒能走出去。”
突擊隊朝著山頭沖鋒時,越軍的火力更猛了。戰士們踩著戰友的遺體往上沖,有人被子彈擊中,從山崖上滾下來,又爬起來繼續向前;有人手里的槍打光了子彈,就抱著石頭往下砸。可越軍的位置太隱蔽了,山石和灌木叢成了他們最好的掩護,突擊隊幾次沖鋒都沒能成功,傷亡越來越大。
![]()
三、“教科書式伏擊”:鄉民兵的“避實擊虛”
46年后,我們在當地一位越南老人家中,看到了一本泛黃的越南戰地記錄。書中明確記載:1979年3月11日在那嘎、朗莊伏擊448團的部隊,并非越軍正規軍主力,而是由通農縣、河安縣、原平縣、明心鄉的多支民軍(即鄉民兵)組成,正規軍僅在戰斗后期從河內調來一個營,且未攜帶重炮,全程使用輕武器和隨伴火器(如迫擊炮、火箭筒)作戰。
“這些民兵都是當地人,閉著眼睛都能在山里走。”陪伴我們的越南向導翻譯道,“他們知道哪塊石頭后面能藏人,哪條小道能繞到部隊后面,甚至知道什么時候起霧,什么時候陽光能照到山道。”
![]()
這場伏擊戰,越軍民兵把“地利”用到了極致。他們沒有選擇與448團正面硬拼,而是先放尖刀班通過,等大部隊進入水壩至稻田的開闊地帶后,再從三面發起突襲,瞬間打亂448團的陣型;隨后又迅速搶占回撤路上的制高點,切斷部隊的退路,把一千多人的隊伍困在山谷里。這種“避實擊虛、斷我一指”的戰術,被后來不少軍事研究者稱為“游擊戰中的教科書式伏擊”。
![]()
在朗莊村,我們遇到了一位60多歲的越南婦女,村里人說她就是當年的民軍婦女隊長,曾拿著槍押送過被俘的448團戰士,還上過越南的戰地報紙。如今她開了一家小店,賣些飲料和零食,面對我們的詢問,她只是沉默地搖了搖頭,轉身走進里屋。而另一位60多歲的越南老人,身上穿的還是一件洗得發白的中國軍裝襯衣——據他說,這是當年從戰場上繳獲的,穿了40多年,布料依舊結實。“那時候中國的軍裝質量好,我們都愿意穿。”老人用生硬的中文說。
![]()
最讓老兵印象深刻的,是當地農戶的“牛鈴鐺”。越南北方森林多,農戶常把牛趕到山上放養,晚上也不牽回家,為了方便尋找,每頭牛的脖子上都套著鈴鐺,“叮鈴叮鈴”的聲音在山間回蕩。當年戰斗陷入膠著后,不少戰士在夜里聽到鈴鐺聲,就以為是越軍來了,下意識開槍射擊,結果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遭到越軍的反撲,造成了不必要的犧牲。“現在聽到鈴鐺聲,我還會下意識緊張。”老兵說,“那聲音跟當年一模一樣,一輩子都忘不掉。”
四、突圍之殤:方向錯判與援軍受阻
![]()
被圍困后,448團與越軍陷入了對峙。越軍雖然占據了有利地形,但兵力有限,不敢沖下山與我軍近戰,只是用火力壓制,顯然是想拖住448團,等待后續正規軍增援。而448團這邊,雖然人數占優,但缺乏重火力支援,又不熟悉地形,也無法組織有效進攻。
“當時我們有機會突圍的。”老兵回憶,“如果能趁著霧氣,沿著山谷側面的小道繞出去,就能擺脫越軍的火力范圍。”可遺憾的是,團、營首長對越軍的實力和意圖判斷失誤,沒有及時下令突圍,反而決定“原地集結,等待援軍”。
![]()
副參謀長付培德晚年
更要命的是,部隊在調整位置時,居然走錯了方向。經過一夜行軍,戰士們又累又餓,加上霧氣濃重,能見度極低,隊伍不知不覺中朝著南方行進——這與回國的方向完全相反,等于朝著越軍的縱深地帶走去。當戰士們發現時,已經走進了一個更狹長的大峽谷,四周山勢更陡,霧氣更濃,空氣中彌漫著“肅殺之氣”,連鳥叫聲都聽不到。
此時,指揮員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向上級報告請求支援。可由于對越軍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具體方位描述不清,上級派出的援軍在復雜的喀斯特群山中迷失了方向。援軍沿途遭遇越軍小股部隊的襲擾,又不熟悉路況,行進速度極慢,最終不僅沒能及時趕到,反而被越軍伏擊,自身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
448團連長
久等援軍不到,448團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戰士們已經斷糧斷水,還要抬著傷員和烈士的遺體,在山間艱難轉移。越軍的火力依舊密集,每走一步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無奈之下,指揮員只得下令:“分散突圍,各自為陣!”
分散突圍的路線選在了山腳下的稻田——那里有一條一百多米寬的水道,只有涉水穿過稻田,才能繞到山谷的另一側。可當戰士們離開房屋的掩護,沖進稻田時,就完全暴露在了越軍的視界之內。“越軍的火力一下子就過來了,子彈在稻田里激起一個個水柱,耳邊全是‘嗖嗖’的子彈聲和戰友的慘叫聲。”老兵的眼眶紅了,“我當時背著一個受傷的戰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水里跑,子彈擦著我的耳朵飛過,我能感覺到水濺到臉上,不知道是河水還是血。”
![]()
448團團長
那場突圍,許多戰士永遠倒在了稻田里。有的人為了掩護戰友,抱著炸藥包沖向越軍的火力點;有的人把傷員藏在稻田的水溝里,自己則朝著相反方向跑,吸引越軍的注意力;還有的人在水里被子彈擊中,掙扎著想要站起來,卻又被第二顆子彈放倒。“我最后是靠著戰友的掩護,才爬過稻田,躲進了旁邊的山洞里。”老兵說,“等我再出來的時候,稻田里已經沒有動靜了,只有‘叮鈴叮鈴’的牛鈴鐺聲,在空蕩蕩的山間響著。”
五、46年后的回望:戰場無言,記憶永存
![]()
448團政委
如今的那嘎、朗莊,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硝煙。水壩依舊橫跨在山間,壩下的稻田里種滿了水稻,綠油油的禾苗在風中搖曳;山道上偶爾能看到越南農戶牽著牛走過,牛鈴鐺的聲音清脆悅耳,再也不是當年“致命的信號”;山間的巖石上,還能看到當年的彈痕,有的地方被子彈打得坑坑洼洼,有的地方還殘留著炮彈爆炸的痕跡。
老兵沿著當年的路線,一步步走著,時而駐足凝望,時而彎腰撫摸巖石上的彈痕。在水壩旁,他站了很久,目光落在壩下的稻田里,嘴里喃喃自語:“當年這里躺了好多戰友,都是二十來歲的小伙子,有的還沒來得及跟家里說一句話……”
![]()
我們在附近的山坡上,找到了幾塊模糊的墓碑——那是當地村民為犧牲的448團戰士立的,碑上沒有名字,只有“中國軍人”四個字。“這些年,每年都有中國人來這里找戰友,有的找到了,有的沒找到。”越南向導說,“我們也知道,當年的戰斗很慘烈,雙方都有犧牲,但現在和平了,大家都不想再打仗了。”
![]()
離開那嘎、朗莊時,夕陽正落在群山之間,金色的余暉灑在稻田和水壩上,一切都顯得那么平靜。老兵回頭望了一眼這片戰場,深深鞠了一躬。46年過去了,戰場早已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但那場戰斗的記憶,那些犧牲的戰友,永遠刻在了448團老兵的心里,也刻在了這片土地的歷史中。
![]()
有著優良傳統的我軍,遭受如此損失令人痛心,要知道448團隸屬的50軍是一支戰斗力較強的部隊,在二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這支部隊曾經重創英軍29旅。第四次戰役期間,50軍死守漢江近50天,殲敵過萬,戰斗力十分強悍,雖然后來經過一些改編,但打勝仗的基因還是存在的,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表現也算是非常搶眼。
![]()
據戰后越南的一些史料記載,在448團回撤過程中,高平原平縣明心鄉的一支民兵指揮人員發現我一支規模不小的部隊進入地形比較復雜的那嘎、朗莊地區,就是下令手下的幾百號人,在自己的老家門口,憑借地形、地貌、地物了如指掌,在山中便于隱蔽,偽裝,反正奉行的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原則,拿出民兵組織里僅有的一支機關槍等武器,虛張聲勢打一下,趁亂搶點汽車、馬匹、槍支、衣物等軍用物資裝備下自己。
![]()
右起448團團長、政委、參謀長在烈士追悼會上
誰知一開打,這個團的指揮人員就懵了,根本沒有學習先輩們總結反伏擊戰的能力,并不是伏擊者就能贏,搞不好對方來個反包圍自己會被全殲。首先是部隊前進時,必須左右一定的范圍內放出警戒,在前方還有前哨防止遭遇伏擊,絕不會大搖大擺的行軍;其次是做好未雨綢繆,所謂“鳥起者,伏也”,再縝密的設伏都會留下蛛絲馬跡。一旦遭遇伏擊,指揮員必須沉重冷靜,及時展開兵力和火力發起反擊,而增援部隊必須快速行動,以優勢兵力和火力瓦解敵方行動。最為重要的是發現受到伏擊時,第一時間判斷來源組織防御陣型以及派出包抄部隊,狠狠地打擊敵人。萬一不明敵人真相而遭遇伏擊,最為穩妥的辦法便是原路返回。
![]()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完全可以一舉沖出返回的隊伍,領導竟然下令原地駐扎待援,結果援兵沒有等來,卻在明心鄉民兵的招呼下,引來周邊通農、河安及太原鋼鐵廠民兵,到了最后一天還等來北太省的兩個營,前后共計數千人,卻把我二千人的正規團一舉擊潰,還一度出現集體投降的干部,的確值處深思和令人痛心疾首。
![]()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站在明心鄉那嘎村、朗莊村一帶采訪,和平年代的村子里根本看不到戰爭陰影,除了青山依舊在,流水細長流外,更找不到任何戰爭的痕跡。但在村子里轉上一圈后,在一輛大板車旁邊,發現一名穿著當年我軍軍裝襯衫的人,年齡約六十多歲,屈指一算這人肯定是當年的民兵,也許當年和我軍打過仗,繳獲了這質量上乘的衣服,至今還有穿呢。而在村里另一邊開著小店的六十多歲的女人,也有似曾相識之感,果然,村里人說正是當年的婦女民兵隊長,還拿著槍押送過我方被捕人員上過報紙的女民兵,這些人在我軍身上撈著的小便宜現在還起作用呢。
![]()
想起當年紅軍反圍剿時的伏擊戰,還有事隔幾十年后這場越南當地民兵組成伏擊戰,雖然算不上“規模最大”,也算不上“武器最先進”,但它卻以“慘烈”和“意外”,給448團留下了永遠的傷痛。它也提醒著我們:戰爭從不是簡單的“實力對決”,地形、戰術、民心,甚至一個小小的牛鈴鐺,或者幾捆稻草,都可能改變一場戰斗的走向。而和平,永遠是對犧牲者最好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