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點評#不知道為什么,今天特別想聊一下膠東半島的軍旅文化,因為作為膠東人倍感自豪。膠東半島自古就是個好地方,這里很富裕。舉個小例子,因為舉例說明和講故事最能言簡意賅。在80年代的時候,當很多地方連鞋都穿不上的時候,膠東半島都開始穿皮鞋了,這就是當時的差距。當很多地方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膠東半島都開始吃饅頭了,這也能反映交通半島解放前后的生活狀況,所以膠東半島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在全國也領先,但這十幾年膠東半島經濟優勢沒那么強勢了,因為長三角珠三角崛起。
![]()
因為四季分明,所以特別宜居,而且物產極其豐富,這些都彌補了在經濟上落后南方明星城市的一些不足。來了吃碗面條,走了包頓水餃,滿桌子擺滿膠東蘋果、萊陽梨、還有花生,那個時代屬于膠東的標配。這里說到這里還要講一個事兒,因為這個事兒能為交通加大分。當年招遠龍口交界地方的玲瓏金礦曾經支持延安建設,所以說招遠黃金對新中國貢獻極大,當然,這個故事相當感人。那時的膠東半島屬于最早完成自給自足的革命根據地,由于發展完善,人民群眾政治工作非常到位,軍民魚水情體現的淋漓盡致,后來膠東子弟兵支援全國,不管是北上,還是南下,當時膠東人很多。膠東半島曾為共和國軍隊奉獻了四個軍,個個都是王牌軍,在很多戰場上都有他們的身影。而當時四野的王牌隊伍基本以山東人為主,然而當時膠東人在山東士兵中的占比很高。1949年建國之前,中國軍隊一共有接近5,000,000 人,250個師,而山東人就占了五十多個師。僅膠東地區就貢獻了四個軍,27,31,34,41,另外20、26、40、43等也有膠東子弟兵;其中山東解放軍5師6師部隊就是膠東子弟兵,當時的膠東就是全國戰略反攻的大后方,槍炮彈藥、戰備物資、高質量兵員源源不斷供應前方,為全國解放新中國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
你可想而知,當時的膠東半島多厲害。山東的招遠縣號稱將軍縣,攻克濟南的時候犧牲人數最多的是山東文登人。八九十年代,你到了各大軍區和各個軍事單位上,山東人特別多,所以在很多部隊都能聽到膠東口音的人。到今天很多人說山東人喜歡考編當公務員,其實也喜歡去當兵,因為這些都是傳統,都是基因。
曾經有一部電影叫《苦菜花》描寫的是膠東子弟,地雷戰,也是描寫的膠東子弟,還有三進山城,也是描寫當年文登的一些革命故事,我今天之所以去講這些內容,就是因為如今的很多年輕人都忘了。然而當時的于化龍,任常倫作為膠東子弟成為全軍的學習榜樣。所以說那時的膠東半島,不管老人或者小孩,當地的老百姓都特別崇拜英雄,也都想去當兵,關鍵是家里也不反對,很多地方都是當兵的越多越光榮。所以在我父親少年時期就想長大后當空軍,因為那時有個空軍英雄王海,還有一些其他英雄也都是膠東子弟。在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里有一個專欄介紹的就是志愿軍空軍部隊,但是在那些資料中,你能夠發現很多膠東人的身影。當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有特別多的感慨。有機會可以去了解一下當年的文登大水泊飛機場,也會明白當年膠東子弟為中國空軍奉獻了多少英雄戰士。
許世友將軍去膠東半島的時候33歲,毛澤東親自對他說世友啊,你33歲了,到了膠東半島找個媳婦,膠東的山,膠東的水,膠東的姑娘最最美,這是毛主席說的話。后來許世友在膠東半島工作成績非常好,所以也得到了毛主席嘉獎。鄧小平的秘書叫王瑞林,跟著鄧小平兩起兩落,鄧家把他當作親人,鄧小平去世的時候,據說作為家屬團參加追悼會,這些也都體現了山東人的忠誠。他是上將,總參副參謀長,也是山東招遠人,另外遲浩田上將也是招遠人,在解放濟南戰役時一戰成名,在占領上海蘇州河的時候,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張萬年上將也是膠東人,塔山保衛戰一戰成名,在四野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他在自衛還擊戰中功不可沒,那都是硬碰硬打出來的高級將領。膠東子弟兵在當年名氣很大,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特別忠誠,大領導都喜歡,后來那些小戰士都成了軍隊里的中堅力量。
我們都知道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的政治思想過硬,你看華為企業紀律就能明白很多。他當年在深圳參加的那個建設工程兵團,其實就是原來膠東半島的工程兵隊伍,一步步發展而來,對此,在威海文登博物館里有詳細記錄。說到膠東的工程兵隊伍,那就不能不提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曾在膠東做出了那些工作,令人佩服。而當時膠東特委書記后來也變成了山東省委領導,于是就有了膠東人進濟南的那段歷史,所以膠東人從政從軍的比例很高,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傳統。我三爺爺那幫小兵就是跟著他們在煙臺特委工作,后來去了濟南。記得小時候在山東很多機關單位里,膠東人的比例實在是太大了,濃郁的膠東腔無處不在。所以以膠東人從政從軍的人多,這些都離不開傳統基因的影響。
解放前,山東是穩固大本營,這里有37萬軍隊,也有人說27萬,占全國三分之一,首批6萬多渡海跟羅榮桓去了東北,當然,后續還有一些部隊持續去東北。當年我外公就是那一批去東北的人,很幸運的是沒有犧牲在那片戰場,建國之后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還有8萬左右跟隨陳毅粟裕建設了華東野戰軍,剩下的維護山東本地需要。因為有這么多軍隊,隨時戰勝來犯之地,于是山東老百姓也就提前過上了好日子,也就有了后來對淮海戰役的大支援,那時太多太多的膠東子弟推著小車去支援前線。當然,祖國山河一盤棋,說到這里就不能不提臨沂的“沂蒙山精神”,而在那個時期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說,膠東半島、老渤海軍區、沂蒙山都是軍旅文化特昌盛的地方,自然而然帶動了這些區域的軍旅發展,老一代去世之后,他們的子孫扛起了重擔。膠東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勞能吃苦,而且在很多時候都毫無怨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當年的膠東都已經達成了共識。我舉個小例子:74年煙臺郊區公社社員每個早晨四五點鐘就上山下地干活啦,一個滿分勞力每天能掙一元五六毛錢,北京郊區的社員不相信,因為那時他們滿分勞力連三毛錢都掙不上,因為每天早晨八九點才下地干活,但那時在膠東這個時間點,社員都第二遍上山下地干活了,你說膠東半島能不富裕嗎?
然而可歌可泣的膠東子弟兵又有太多鮮活的故事,比如說三大戰役中有多少膠東子弟兵參戰?又有多少人犧牲?抗美援朝有多少人犧牲?這些都有據可查,對于當年的膠東半島,幾乎家家都屬于軍屬,當然,很多家庭也都有烈士,因為膠東子弟兵參軍的人多,自然而然犧牲的也多。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浴血奮戰的交通子弟兵。在那個時候,膠東小孩都在傳遞一種思想,就是哪里有英雄,哪里就有英勇的膠東子弟兵。所以看一下在東北的塔山保衛戰,然后再看一下朝鮮戰場上的長津湖,有太多太多膠東子弟兵。對于當年那些軍旅故事,并沒有得到有力的傳播。特別是對于如今的青少年,需要加強紅色教育。膠東人老實厚道,關鍵是忠誠,在中央警衛團和國旗護衛隊服役過的就不少,所以膠東半島的口碑也是點點滴滴的積累,當然,一切都需要時間來證明。這些都需要代代傳承,因為光榮。
小時候看過電影《戰上海》,包括前兩年看過的電視連續劇《東方破曉》,解放上海時很多膠東子弟兵首先沖進入上海,據一些上海的老年人回憶,那時在上海聽到的很多都是膠東口音。對于膠東人在上海的故事,最知名的就是在上海解放初期主政上海政、經、軍的“膠東四才子”,他們均為威海榮成人,在山東時就在一起共事。第一位,谷牧,他是一位改革家,政治家,最初任上海宣傳部部長,負責經濟與工業的市委副書記,后來成為國務院副總理。再一個曹漫之,陳毅擔任上海市長的第一副秘書,最早的上海民政局長。還有王一平,他是最初的上海組織部部長,政協主席。最后就是李耀文,擔任26軍政委,在當年負責上海警備衛戍,也是海軍上將。這些故事在當年傳播很廣,但是在當下很多膠東人也不知道了,所以重新整理繼續傳播。當時在基層的膠東干部可以說數量極其龐大,比如說人民警察、公務人員,等等。除了大上海,當年在浙江的山東干部也有很多。還還有一個事不得不提,比如說“膠東子弟兵團”是膠東支前民工的統一稱號。解放戰爭期間膠東人民先后有幾百萬人次參加支前民工。僅僅掖縣和掖南縣的“子弟兵團”就有七十多萬人,當時膠東半島群眾基礎太好了。再舉一個小例子,很多高級將領在膠東半島感受到了群眾熱情,因為老百姓不舍得吃,不舍得喝,把好東西支援軍隊,但后來他們去解放東北的時候,當地老百姓卻把糧食藏起來,那時形成了很大反差,在一位首長的回憶錄中深刻地寫下了這段感受。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可看、可聽、可感。當然文章的一些數字來源不同,所以存在一些差距,僅供交流參考。
膠東半島的青島是山東經濟龍頭,高質量發展穩定,也是著名海濱城市。煙臺經濟也不錯,威海經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說到這里暫且拋開經濟不談,我們還是聊軍旅,如今膠東崇尚從軍入伍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也有了傳幫帶,軍人的后代還是愿意從軍。當然,家里老人也支持孩子們去當兵,于是一代代傳了下來,也就有了膠東子弟的從軍基量。如今依舊巨大,也就有了大家所看到的這一切。在軍隊里,不管是干部還是士兵,膠東籍依然占很大比例,所以說膠東半島軍旅文化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也讓膠東半島更夯實、更穩定、更和諧、所以今天我表達了個人樸素的觀點,只為一個簡單的理由。希望更多的人去主動傳播膠東文化、弘揚城市文明。#數字內容生產者##活著就是為了擺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