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凌晨,刷到河南輝縣這起案件時,心里咯噔了一下。
1992年出生的蘇女士,因“懷疑丈夫蘇先生和其他女子有曖昧”,從頻繁爭吵到互相辱罵。
在2024年8月16日的早晨,蘇女士拿起水果刀捅向了丈夫。
看到丈夫流血的瞬間,她立刻撥通了120和110。
幸運的是,丈夫選擇了諒解,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這起案件雖然沒有造成極端的悲劇,但卻暴露出了婚姻里最致命問題:
夫妻之間的矛盾,不是敗給了貧窮、距離,而是敗給了“管不住的情緒”和“說不通的話”?
![]()
![]()
01 別讓“猜忌”,變成婚姻里的“慢性毒藥”
蘇先生和蘇女士的矛盾起點是“懷疑丈夫有曖昧關系。”
這種事情并不鮮見,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女性抱怨:
“我老公最近總背著我看手機,是不是有問題?”
“她加班的次數越來越多,朋友圈卻從來沒有見過她發的照片,我該不該問?”
“他對異性笑了一下,我忍不住想發火,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他和異性同事一起去出差,我心里總是不踏實,我是不是想多了?”
猜忌就像婚姻里的“慢性毒藥”。它不會一下子致命,卻會一點點吞噬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和信任。
我曾聽朋友講過一個故事:深圳有一對夫妻,結婚五年,妻子總懷疑丈夫和女同事有染。
一開始只是旁敲側擊地問,后來開始翻手機,查行車記錄儀,甚至偷偷跟蹤。
丈夫解釋了無數次“只是工作往來”,然而妻子覺得他“越解釋越心虛”。
后來,妻子看到丈夫手機里給一位女同事發了一句“路上小心”,情緒當場爆發。
妻子把家里的東西砸得亂七八糟,丈夫忍無可忍,提出了離婚。
一年后,那位女同事結婚,同時給他們夫妻倆都發了請帖。
這時妻子才知道,那位女同事早就有穩定的伴侶,那句“路上小心”,只是同事間的基本問候。
夫妻之間的猜忌,剛開始是“在乎”對方,但長期的猜忌,卻將這種“在乎”慢慢消耗殆盡,變成了彼此的消耗。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過:“婚姻中最大的不幸,不是遇到錯的人,而是用錯的方式,把對的人變成了錯的人。”
猜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懷疑”當“事實”,把“質問”當“溝通”。
真正的婚姻不是“我盯著你有沒有犯錯”,而是一起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
假如蘇女士當初坐下來和蘇先生說:“我看到你和別人互動很難過。”
蘇先生明白蘇女士很介意他與其他女性走得太近后,或許在生活中會多給予蘇女士照顧,并會主動和其他女性保持距離。
![]()
02 爭吵時的“惡語相向”,是插向愛人的“軟刀子”
案件里有個細節:當蘇女士提出離婚并索要財物時,蘇先生的反應是“辱罵蘇女士和她的家人”。
當她拿起水果刀的瞬間,或許不是真的想刺殺蘇先生,而是被“辱罵家人”的憤怒沖昏了頭腦。
很多人在婚姻里都有過這樣的行為,吵到激動的時候,什么傷人說什么,把對方的軟肋、家人的痛點,都當成了攻擊的武器。
有個浙江的朋友夫妻,兩個人經常為誰做家務吵架。
有一次,他們又為“誰洗碗”的小事吵了起來,吵到最后,丈夫沖著妻子喊:“你除了花錢什么都不會,難怪你爸媽離婚,一家子都沒有教養!”
妻子瞬間崩潰,拿起桌子上的碗朝丈夫扔去,丈夫向一邊躲閃,頭直接撞到了柜角,縫了五針。
事后丈夫說:“我是氣糊涂了,沒有想著去傷害她心。”
可是,傷口能縫合,心里的傷疤能縫合嗎?
婚姻里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吵架”和“傷人”,從來都是兩回事。
作家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我們總覺得,愛人應該是最懂自己的人,所以才會對愛人肆無忌憚地發泄情緒。
我們忘了,愛人也是最在乎我們的人。
愛人的每一句惡語,都比外人的攻擊更傷人。
![]()
03 情緒失控的瞬間,別讓“沖動”毀了一生
蘇女士的人生轉折點,就是拿起水果刀的那一刻。
她不是天生的壞人,事后她悔罪、報警、救人,都能看出她的本性并不惡劣。
可就是在對方辱罵下情緒失控,使她成為了獄中人。
這讓我想起了2016年的“上海殺妻藏尸案”,朱先生和妻子楊女士因生活瑣事發生爭吵。
朱先生在情緒激動下掐死了妻子,之后藏尸冰柜105天。
案發后,朱先生說:“我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就是想讓她別吵了。”
然而,就是這“一片空白”的沖動,毀了兩個家庭,也讓自己走上不歸路。
相比朱先生,蘇女士是幸運的,蘇女士在刺傷丈夫之后,立刻清醒過來,主動報警、救人,最終得到了丈夫的諒解。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里說:“情緒失控是本能,情緒管理是本事。”
在婚姻里,誰都有過“想摔東西”“想罵回去”“想離開”的瞬間,但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在情緒爆發前“踩剎車”。
如果蘇女士在刺傷蘇先生后選擇逃跑,或者試圖掩蓋,等待她的必然是更重的刑罰。
婚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戰場,而是“相互讓步”“相互包容”的港灣。
當發生爭吵忍不住傷害對方時,不妨想想,你當初為什么要和他/她結婚?
是為了讓他/她難過,還是為了讓他/她好好過日子?
發泄情緒,到底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毀掉彼此。

04 最后的諒解,不是“原諒錯誤”,而是“放過彼此”
蘇女士案件里有一處感人的細節,蘇先生提交了“二人感情好的證明”。
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都被捅了,為什么還要原諒?”
其實,這份諒解,或許不是原諒妻子捅人的行為,而是放過彼此,不讓這段關系徹底走向毀滅。
我們小區有一對老夫妻,結婚40年,老頭因為老太太總嘮叨,一時激動將老太太推了一下,老太太摔倒骨折。
兒子來到后要報警,老太太卻攔住了:“他不是故意的,我們吵了一輩子,他從來沒有真的打過我。”
后來,老頭天天給老太太端水喂藥、洗衣做飯,老太太也比之前收斂多了,少了很多嘮叨。
婚姻從來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有問題一起杠,犯了錯一起改。
蘇先生的諒解,給了蘇女士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給了這段婚姻一個“重新開始”的可能。
蘇女士的結局是“幸運”的,好在丈夫沒有生命危險,得到了丈夫的諒解。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蘇女士這么幸運。
四川一對夫妻因“丈夫出軌”的爭吵,妻子情緒失控,用剪刀刺傷了丈夫的胸口,丈夫搶救無效死亡,妻子被判有期徒刑10年。
她在法庭上哭泣:“我后悔了,我只是想讓他別離開我,不是想殺他。”
可是,再后悔也換不回丈夫的生命,也換不回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說:“婚姻的成功,取決于兩個人,而一個人婚姻的失敗,只需要一個人就夠了。”
婚姻從來都不是“風平浪靜”的旅程,而是充滿“風雨”的修行。
我們在婚姻里會遇到猜忌、爭吵、矛盾,但這些都不是婚姻的“致命傷”。
真正致命的是“管不住的情緒”和“收不住的惡念”。
你種下 “冷靜溝通”,就會收獲 “彼此理解”;你種下 “情緒失控”,就會收獲 “互相傷害”。
![]()
結語:
劉震云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就像兩只刺猬過冬,離得太近會扎到對方,離得太遠又會冷。最好的辦法,是各自拔去一半的刺,再靠近彼此。”
拔刺的過程,就是“收起脾氣、放下猜忌、好好說話”的過程。
別讓那些沒必要的情緒,毀了那個想和你過一輩子的人;別讓一時的沖動,變成一輩子的后悔。
畢竟,婚姻的意義,不是“互相消耗”,而是“彼此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