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年·新時代西藏答卷|四十余載高原種夢人,高學將青春“種”在高原!
“那溜索‘嘩啦’一響,我就知道回不去了!”陽光斜斜切進窗欞,高學摩挲著照片說道。
1978年,數以萬計的熱血青年響應黨的號召,踏上雪域高原支援邊疆,高學便是其中一員。
當年,16歲的高學站在溜索旁,褲腳沾滿泥漿。當高學的雙腳離開江岸的瞬間,命運的繩索已將他永遠系在了高原。
溜索上的青春
“我們是9月3日出發的,到拉薩的時候已經是國慶節了。”高學指著一張印有“國慶留影紀念”的黑白老照片,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懷念。
起初,高學被分配到山南加查園藝場。面對崎嶇不平的山路,他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然而,當走到江邊,看到接他們的人指著溜索示意他們過去時,他還是傻了眼。
高學攥著溜索鐵環的手沁出冷汗,他深吸一口氣,學著藏族大哥的樣子后撤兩步猛地蹬地,“嘩啦——”溜索在江風里發出令人牙酸的聲音,腳下江水拍擊巖壁的聲音像野獸在咆哮。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最珍貴的是情誼。藏族職工總搶著干重活,藏族阿媽總把最好的酥油茶留給我們。”高學說著,眼底泛起淚光。
教育戰線的改革先鋒
1979年,高考重啟的春風吹上高原。高學和十多個知青擠在一輛解放牌卡車里,手里“獸醫專業”的錄取通知書被汗水洇出指印。
然而,人生的軌跡總是充滿意外。“后來,組織突然讓我從獸醫改行搞思政教育。”高學服從安排,到華東師大政教系進修。
再后來,高學調任原西藏民族學院教務處,面對千頭萬緒的教學管理工作,他花了整整一年跑遍所有院系,把開學籌備、考試安排、假期收尾等事務梳理成一張《教學管理運行圖》,將散亂無序的教務工作整合得井井有條,成為民大教學改革的“活地圖”。
更大的變革在英語教學上。看著藏族學生對著英語試卷發愁的模樣,他推出分級教學制,改革立竿見影,藏族學生的英語成績提升得很快,大家信心滿滿。
高原農業科技突圍
2019年,57歲的高學從教育系統轉崗,接過了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書記的重任。
那時的自治區農科院面臨活力不足的困境,人員平均年齡為52歲。高學從檔案室塵封的牛皮紙袋里,發現農科院里藏著解放軍在拉薩開墾的第一塊地。
他找到這塊地,并新立石碑,高學向大家申明:“農科院的初心是‘改變西藏農業的落后面貌,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使命是‘探索高原環境下的農業發展規律,開展高原農業科學理論和先進技術的研究’。”
“農科院急需新鮮血液!”隨后,三場“破冰行動”在質疑聲中展開,將中層管理團隊的平均年齡降至43歲。有人質疑“太過激進”,他則反問道:“不給年輕人‘破土’的機會,怎么知道他們不行?”
隨著三批年輕干部上任,自治區農科院的晨會飄起酥油茶混著咖啡的香氣,實驗室深夜常常亮著電子屏的幽藍。自治區農科院在“新農科”建設的浪潮中“跑”了起來。
“123戰略不是口號,是給青藏高原的聘書。”高學帶領團隊立志將自治區農科院打造成為青藏高原農牧科技創新的高地。“青稞育種創新團隊”屢次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專利,“牦牛創新團隊”給高原之舟戴上北斗項圈,游牧文化與衛星云圖在數據庫里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一路走來,高學的足跡貫穿西藏半個世紀的變遷。他總說:“在高原,青春不是被獻出去的,是種下去的——種下去,就會長成樹,開出花。”
來源:西藏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