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應華彬老師告知 ——“南門吹雪” 華小謨師傅走了。
華師傅雖已從寧海中學崗位上退休整整五年,可寧海中學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突然靜了下來:那扇他守了近 20 年的新寧中南門,風還在吹,卻再沒有那個頭發如雪的老人,笑著叫出某個學生的名字,或是熟稔地說出某輛車牌背后的故事。
![]()
老師們總親切喚他 “華師傅”,學生們則更習慣喊他 “阿公”。這稱呼從不是隨意而起,藏著當年應華彬老師的良苦用心:華師傅雖未踏上過講臺,卻和每一位 “老師” 一樣,用自己的方式守著寧中的朝暮,護著師生的日常。“師傅” 二字,是對等的敬重,是藏在細節里的認可;而 “南門吹雪” 這個名號,更成了寧中人心里獨一份的印記 —— 它無關武俠的凌厲,只關乎老人滿頭銀發,在南門的晨光里、暮色中輕輕閃動,像一場溫柔的雪,悄悄裹住了一屆又一屆學子的青春,留下了再也抹不去的暖。
從 1998 年新寧中落成就職,到 2020 年執意退休,22 個春秋里,華師傅把自己 “釘” 在了南門。他是門衛,守著出入的平安;是保安,護著校園的安穩;是收發員,遞過無數封信件、包裹;更像一本 “活臺賬”—— 一半學生的名字他喊得順口,所有老師的車牌他記得分明,就連誰什么時候換了新車、開了幾年,他都一清二楚。有老師說:“華師傅看著我讀完高中,看著我回母校當老師,又看著我結婚生子。他站在南門,就像家里的長輩,陪著我們慢慢長大。”
![]()
他的好,從不是轟轟烈烈的事,都藏在細碎的日子里,藏在不聲張的善良里。2016 年《鄉土寧海》推送寫他的文章,近 120 位讀者打賞,我們想把數千元賞金送他,他卻擺著手堅決不肯:“給更需要的孩子吧。” 最后那筆錢,全轉給了力洋孔的貧困學子。后來辦《鄉土寧海》六周年年會,我們千請萬請,才把不愛熱鬧的他請來。《鄉土寧海 2017》出版時,他先笑著道賀,又輕聲問:“書帶了嗎?送我一本唄。” 我故意逗他:“怕您不識字呀?” 他急著擺手辯解:“我也是寧中學子!” 那樣的樸實,比任何華麗的話都更戳人心。
每個寧中學子的記憶里,總少不了 “阿公” 的影子。楊晶瑩說,初三通宿時,每天清晨見他一笑,一整天都覺得明媚;早飯芝記得,初一哭著要回家,是他溫聲勸 “那讀高中可怎么辦”,三年后重逢,他又笑著喊 “囡,又回來啦”;楊柳斐斐忘不了,高中打雪仗弄濕鞋襪,是他悄悄拿去烘干,寧海十四夜時,還拉著她去門衛里面吃熱湯包;羅群星雖不是寧中學子,卻因常來校拜訪她的老師,被華師傅記熟了車 —— 每次進門,老人都笑著開門,讓他 “被人記得的幸福感,一輩子忘不掉”;陳娟娣結婚回校,他一看是 “寧中畢業的孩子”,樂呵著趕緊放行,還幫著招呼學弟學妹一起合影…… 就連 1998 級的首屆學生,都記得月考時鈴聲不準,華師傅騎著自行車繞著教學樓吹哨子,那哨聲就是全校的 “準星”,比鈴聲還讓人安心。
![]()
2020 年他退休時,有學生拉著他問:“阿公,您要走啦?” 他只笑著叮囑 “以后早點吃飯啊”,沒人舍得說 “再見”—— 我們總覺得,他只是換了種方式留在寧中,南門的風里,總會飄著他的氣息。可后來啊,有人不敢再去南門拿快遞,怕看見門衛室空著,忍不住紅了眼;有人畢業十年回校,還盼著他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卻只摸到冰冷的鐵門。
華師傅,您知道嗎?您從不是普通的門衛,您是寧中的 “門神”—— 守著校門,更守著我們最珍貴的青春。那些您叫過的名字、遞過的快遞、烘干的鞋襪、分過的湯包,早成了我們心里最暖的念想。今天您走了,我們不想讓您在天堂靜悄悄:
如果您是寧中學子,還記得清晨南門那聲 “早啊”;如果您是學生家長,記得他幫孩子轉交過的書本;如果您是寧中教職員工,記得他熟稔報出的車牌 —— 都來留句話吧,告訴華師傅:他守過的寧中,還好好的;他愛過的我們,都記得他。
風再吹過南門時,我們會想起那抹如雪的白發,想起那個總笑著的老人。華師傅,一路走好,您的溫暖,會永遠刻在寧中的歲月里。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