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術圈,越來越像一個大型古裝劇片場。
中央黨校的王海光教授一針見血:這哪是學術界?分明是“學術江湖”。這里不看誰寫得好,而看誰混得開;不比誰研究深,而比誰頭銜多。
這位見慣學界生態的老教授直言:“現在哪是做學問?分明是拍《甄嬛傳》續集,拼的不是成果是演技!”
更扎心的是,當 “學術網紅” 一年跑 50 場會議就能當 “權威”,當領導掛個名就拿走科研成果,那些埋首實驗室的年輕人卻被逼得轉行送外賣。
今天就撕開這層遮羞布,看看學術圈的五大 “江湖套路” 有多離譜。
![]()
一、會議江湖:跑會 50 場 = 學術權威?自辦論壇就能當 “領袖”
你敢信嗎?有教授一年能從北京跑到三亞參加 50 場學術會議,平均一周近一場。但問他研究有啥新突破,要么支支吾吾,要么甩一句 “正在攻堅”。圈內人早摸透了:開會不是為研討問題,是為混臉熟、攢人脈。酒桌上碰個杯,合影里站個 C 位,微信列表多幾十個 “大佬”,比寫十篇論文管用。
更絕的是 “自造光環” 套路。找個冷門到沒人研究的題目,拉幾個熟人,租個酒店會議室,掛塊 “全國高端論壇” 的牌子,再花錢請媒體發通稿,標題必須帶 “行業領袖”“前沿突破”。有位地方院校的講師就靠這招,三年辦了四場論壇,硬生生把自己包裝成 “全國 XX 領域帶頭人”,名片上的頭銜能排三行。
網友辣評:“這哪是學術會議?分明是高端版‘朋友圈集贊大會’,參會次數比論文篇數還多,好意思叫學者?”
二、職稱游戲:課講砸也能當博導,沒關系的天才被刷哭
“我博士期間發了 8 篇 SCI,評副高還是被刷,后來才知評委根本沒看我成果。” 一位 985 高校講師的吐槽戳中無數人痛點。在學術圈,職稱評審早成了 “社交大考”:你得認識評委,得有人打招呼,得 “融入圈子”,不然論文寫得再好也是白搭。
反倒是些 “領導型教授”,課講得磕磕絆絆,學生投訴能堆成山,評教授時卻年年高票通過。有學生爆料,某教授上課全程念 PPT,提問就說 “自己查資料”,但人家頭銜多啊 ——“學院副主任”“某學會理事”“項目評審專家”,名片上的注水頭銜能唬住外行,更能打動評委。
結果就是 “學術演員” 批量生產:老師忙著混關系,課堂成了 “走過場”;研究生三年見不到導師,論文全靠自己瞎拼;有人甚至花錢買 “掛名成果”,就為在職稱評審時湊數。
![]()
三、項目黑洞:3700 萬經費被貪,領導掛名拿走所有功勞
科研經費本是 “創新火種”,如今卻成了某些人的 “搖錢樹”。申請項目不靠 “攻堅” 靠 “攻關”:請評委吃飯、托關系遞材料、找靠山打招呼,一套操作下來,沒真本事也能拿國家重點項目。
錢到手更離譜。大連理工的遲某直接靠 “給學生發勞務費再回收” 的招,套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還有教授伙同他人虛開發票、虛列支出,硬生生貪走 3700 多萬科研經費,全投進自己的公司。至于研究成果?找幾個研究生抄抄拼拼,半年就能攢出本 “專著”,反正評審時沒人真細看。
最惡心的是 “掛名劫”。有講師熬夜三年做完項目,結項時才發現,主持人是院長,第一作者是處長,自己連個署名都撈不著。網友怒懟:“這哪是搞科研?分明是‘領導摘桃子大賽’,干活的喝湯都輪不上!”
![]()
四、媒體神棍:宋清輝們靠百度當專家,真學者無人問津
“中國假期太多,該砍一半!”“胖東來遲早倒閉,得蠢貨者得天下!” 說這話的宋清輝,頂著 “經濟學家”“清暉智庫創始人” 的頭銜,常年霸占電視和短視頻平臺。可深挖才發現,他所謂的 “智庫” 根本沒注冊,學歷遭質疑卻拿不出證明,那些 “金句” 全是百度拼湊的雞湯。
就這水平,媒體還追著采訪,因為他敢說、會炒流量。反觀真正的學者,研究了十年水稻育種,發表論文幾十篇,想上個節目科普都沒人理。更諷刺的是,宋清輝們的言論沒數據沒依據,你反駁吧,他說你 “不懂前沿”;你較真吧,又抓不到實錘,妥妥的 “學術碰瓷”。
難怪網友總結:“現在的專家分兩種,一種是真懂但沒人聽的,一種是不懂但到處說的。”
五、概念騙局:熱詞堆出 “創新”,解讀講話就能賺百萬
“高效經濟 + 底層邏輯 + 賦能閉環 = 理論突破?” 別笑,這就是 “概念學術” 的套路。把幾個熱詞隨便組合,包裝成 “前沿理論”,誰質疑就罵誰 “落伍”,反正沒人敢說自己全懂。
更離譜的是 “解讀生意”。有人專門盯著領導講話,從里面摳幾個 “新提法”,搶著發文章稱 “國內首發”,然后到處開講座、寫暢銷書,一場課收費幾萬,一年賺得盆滿缽滿。可這些 “理論” 除了聽起來高大上,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就像中國科協點名的那些 “奇葩論文”,連 “男性子宮肌瘤患者” 都能寫進期刊,審稿的、發稿的全在走流程,沒人在乎學術真實性。
![]()
這些套路玩得溜的,大多是 “學官商三棲大佬”:在官場是 “學者型領導”,在學界是 “領導型學者”,在商場是 “專家型顧問”,項目、頭銜、錢全拿。可踏實做學問的年輕人呢?論文發不出,項目拿不到,職稱評不上,有的干脆轉行送外賣。
王海光教授說得痛心:“學問本該是照亮未知的燈,現在成了謀利的磚,這是學界的悲哀!” 更要命的是,當 “吹牛比讀書有用,關系比成果值錢”,誰還愿意坐冷板凳?長此以往,別說諾獎,就連基礎研究都要斷層。
![]()
好在現在越來越多亂象被曝光:浙江某教授讓女兒掛名論文被查處,貪污經費的蛀蟲被判重刑,宋清輝被胖東來起訴索賠百萬。這說明,學術圈的 “江湖規矩” 該破了。
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回到那個“誰有真貨誰說話”的時代。不必開會,不必炒作,不必攀關系,只要你寫得好,說得真,自然有人聽。
畢竟,學術的尊嚴,不在于頭銜多響,而在于良心多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