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選戰本以為是場“各自為政”的常規較量,結果卻在最后一周演成了“群起攻之”的大戲。
三位本來各自為戰的候選人——郝龍斌、羅智強、張亞中,突然同頻發聲,對鄭麗文發起正面沖擊,場面一度火藥味十足。
這場反轉不僅打亂了選戰節奏,更讓島內外看客都坐不住了:藍營這是要“提前分裂”嗎?
事情的起點,看似只是一次“正常”的選戰沖突,但發展節奏完全不按劇本來。
郝龍斌率先“點火”,公開指責鄭麗文陣營搞“抹黑戰術”,說她團隊制造假消息,惡意攻擊其他候選人。
這話一出,藍營內部立刻炸鍋。郝的發言不只是自保,更像是在劃出一道底線,要把鄭麗文“請出戰局”。
隨后,羅智強也按捺不住,跳出來發聲。他直接反擊鄭陣營散播他“將退選”的消息,稱這是典型的“打心理戰”。
羅智強的語氣比郝龍斌更直接,甚至帶點怒火。他一邊喊著“我絕不退”,一邊指責對手“為贏不擇手段”。他這番話其實是在爭奪年輕選民的好感,畢竟藍營這塊票倉早已松動。
張亞中則是最后一位加入“圍剿”的陣營。這個一向以“深藍思想家”自居的候選人,出手更是直接。
他不拐彎抹角,直接質疑鄭麗文背后“金主干政”,說這場選舉已經變成“誰有錢誰說話”的游戲。張的言論引發不少共鳴,尤其在黃復興體系中,資金流向本就是公開的秘密。
三人幾乎在同一時間“火力全開”,把鄭麗文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這場突如其來的“圍剿”,也讓外界看到了藍營內部的另一面:原來真正的敵人,不一定是對岸,而是身邊人。
2024年美國初選階段,也曾上演類似“同黨互咬”的橋段,幾位共和黨候選人也曾聯手圍攻潛在威脅者。
只不過那邊是為了“誰能挑戰拜登”,這邊卻像是“誰能活到最后”。而臺灣的特殊地緣身份,使得這場黨內撕裂的戲碼,被放大到了整個亞太戰略的放映廳。
藍營的混亂已經讓“穩定在島的對話基礎”進一步削弱。島內藍綠對抗本就激烈,如今藍營自己還“自亂陣腳”,自然引發外部擔憂。
尤其美軍最近在亞太頻頻演訓,區域緊張氣氛早已在升溫,沒人希望臺灣再添“政治不確定性”。
從數據面看,這場“圍剿”也不是空穴來風。10月初民調顯示,藍營整體支持率已經跌破三成,鄭麗文的個人支持率也從早前的高點跌至26.5%,顯然,選民對這場內斗并不買賬。
受政治不穩影響,2025年Q3臺灣地區吸引外資下降了5%,資本市場的“用腳投票”更是直白得很。
而更深的隱憂在于,這場風波背后其實藏著更大的問題:民主機制本該是選賢任能,如今卻變成了“誰能打得狠、誰能撐到最后”的角斗場。
藍營的老問題——派系林立、路線混亂——到了今天仍未解套,反而越演越烈。
郝龍斌代表的是傳統深藍、穩健路線,張亞中訴求的是意識形態的“純粹”,而鄭麗文和羅智強則更像是“互聯網戰士”,擅長打輿論戰。
四人之間的博弈,其實從一開始就不只是選舉,而是話語權的搶奪。
更別提外部干擾這塊。2025年臺灣地區的選戰謠言案件同比增長了20%。社交平臺上真假難辨的“爆料”,已經成了影響選情的利器。
這類“信息戰”,在其他民主國家也屢見不鮮,比如2022年韓國總統選舉,就有類似案例——黨內候選人互相爆料,搞到最后選民都不知道該信誰。
而這次藍營的“圍剿”反轉,也像極了一場“選戰內卷”:理念沒人在乎,手段越來越花,選民看得眼花繚亂,卻找不到一個真正能帶來改變的人。
最諷刺的是,這場“誰圍剿誰”的混戰,可能最后誰也贏不了。
鄭麗文雖然被圍攻,但也未必就此出局;三位“圍剿者”各自算盤打得響,卻也削弱了整體形象。
島內選民看得清楚,國際社會看得更透,藍營已經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本該擁有的最大資產:團結和信任。
這場戲沒有贏家。唯一確定的是,在島內政治越來越像“真人秀”的今天,選民早已不再愿意當局外人。局勢還在繼續,真正的斗爭也許剛剛開始。
而藍營要想翻盤,恐怕得先搞清楚一個問題:自己到底是在選黨魁,還是在互相清算?
這一局,看似是鄭麗文被圍剿,實際是藍營自己把底牌攤在了陽光下——只是這陽光,有點刺眼。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