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大家都知道,是三國時期一個非常耀眼的人物,在歷朝歷代也非常著名。這不僅僅來源于《三國演義》的塑造,更是源于諸葛亮本身的歷史貢獻和人格魅力。諸葛亮在沒有發跡的時候,曾經自比“管樂”,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但是在當時,主流的并稱其實是“管晏”,就是管仲和晏嬰。那么諸葛亮為什么要放棄晏嬰,而選擇樂毅為自己的偶像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管晏”和“管樂”
有學者指出,由于地域的原因,諸葛亮受齊文化的影響比較大。管仲、樂毅、晏嬰,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很大的關系。其中管仲和晏嬰都是齊國名相,樂毅雖然不是齊國人,但他是揍齊國的人,率領軍隊幾乎滅掉整個齊國,導致齊國元氣大傷,也與齊國有關。諸葛亮受齊文化影響,以管仲和樂毅為偶像,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
不過在當時,管仲通常與晏嬰合稱,而不是樂毅。首先這三個人的性質不同,管仲和晏嬰都是齊國政治家,而樂毅是一個軍事家。在《史記》當中,管仲和晏嬰并列一傳,樂毅單獨一傳。“管晏”并稱也一直是漢朝一個主流說法。舉一個例子。劉向評價西漢大儒董仲舒的時候,就用了“伊呂”、“管晏”這樣的并稱。雖然這個評價未必確實,但能反映出漢朝人將管仲和晏嬰并稱的習慣。
《漢書·董仲舒傳》:“雖伊、呂亡以加,管、晏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
諸葛亮為什么拋棄晏嬰選擇樂毅?
既然漢朝時期流行管仲和晏嬰并稱,諸葛亮為什么要自比“管樂”呢?這里面就有兩個方面,一是諸葛亮為什么拋棄晏嬰;二是諸葛亮為什么選擇樂毅。
拋棄晏嬰
諸葛亮為什么拋棄晏嬰,這一點可以從他經常吟誦的《梁父吟》中窺看端倪。《梁父吟》中有一個典故——“二桃殺三士”,這個典故就與晏嬰有關。
“二桃殺三士”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三個勇士,叫做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勇士居功自傲,不把晏嬰放在眼里。于是晏嬰向齊景公進言,請求殺死這三個勇士。齊景公害怕用暴力手段無法制服這三個勇士,反而讓自身受到傷害。
![]()
晏嬰就出了一條計策,讓這三個勇士分兩個桃子,只有功勞最大的兩人才能吃桃。人多桃少,這明顯是逼迫他們內斗。三人也洞悉晏嬰的想法,但面對這份榮譽,和避免被詬病懦弱,還是不免產生內訌。最后三人為自己產生內訌而感到羞愧,先后拔劍自殺。晏嬰的陽謀取得了效果。
這個故事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晏嬰對人性的洞察和高超的權謀之術;一是對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無辜被離間至死的同情、惋惜,以及對他們舍生取義的贊賞。而諸葛亮常常吟誦的《梁父吟》,就是帶有第二種的感情色彩。從中可以推斷出,諸葛亮對晏嬰用權謀鏟除三個勇士的做法是不認可的,那么他當然不會將晏嬰視為偶像了。
《梁父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選擇樂毅
那么諸葛亮為什么選擇樂毅呢?小編認為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東漢末年士大夫尚武的風氣,一種是樂毅的人生經歷。
![]()
首先是東漢末年尚武的風氣。這種尚武風氣小編認為主要還是由兩點構成:東漢末年的社會環境和兩次“黨錮之禍”。東漢末年邊患不斷,鮮卑頻繁寇邊,內部還有各種叛軍、軍閥的混戰,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武力能夠起到的作用肯定要強于文學、經學,從而影響士人走向武途;另外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宦官和他們的黨羽們擠占了很多社會資源,還對士大夫進行嚴酷的迫害。在這種情況下,士人需要自保,需要積攢很多的聲望和資源,從而提高或者保證自己的地位。這也是士人選擇走武途的一個原因。
《讀通鑒論》:“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于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于中原。”
![]()
諸葛亮處于這個社會環境下,他也難免受到其影響。我們可以看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旨在通過戰爭手段興復漢室的《隆中對》。這固然有劉備的請求的因素,但也體現出諸葛亮雖然身在隆中,但也對天下形勢進行了了解和思考。雖然諸葛亮自稱“不求聞達于諸侯”,但從他的行跡上來看,諸葛亮還是有出仕服務于某一方勢力的打算。諸葛亮放棄晏嬰選擇樂毅這個軍事家,小編以為有這個風向上的原因。
其次是樂毅這個人的生平事跡,符合諸葛亮的心理偏好,也容易引起諸葛亮的同情。樂毅本身不是燕國人,燕昭王為了改變燕國弱小的局面,發布求賢令,鑄造宮室招攬賢才,樂毅于是跑到燕國,受到燕昭王的禮遇。樂毅率領諸侯聯軍討伐齊國,連下七十多城,幾乎滅掉齊國。可惜燕昭王去世,繼位的燕惠王與樂毅有矛盾,又聽信齊國將領田單的讒言,用騎劫代替樂毅,不僅導致燕國伐齊功敗垂成,也迫使樂毅離開燕國,投向趙國。
《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
《史記·樂毅列傳》:“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
![]()
從諸葛亮接受劉備而拒絕孫權的事跡來看,諸葛亮出仕要滿足兩個訴求——“賢亮”和“盡亮”,主公要尊重自己,禮遇自己,還要給自己發揮才能的空間。劉備和孫權的對比就在這里。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于是請出諸葛亮,并且給諸葛亮很大的權重。孫權也能夠做到禮遇諸葛亮,但是卻無法讓諸葛亮才盡其用。諸葛亮和劉備雙方都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反觀樂毅這個人物,樂毅受到燕昭王的禮遇和器重,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但是后來被新的國君猜忌,讓自己的事業半途而廢。對這樣一個人物,諸葛亮可能會有羨慕和同情兩種感情,這兩種感情就會加深樂毅在諸葛亮心中的印象。所以小編認為,樂毅的人生經歷可能是諸葛亮選擇他的另一個原因。
《袁子》:“(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
小結
諸葛亮少年時期自比“管樂”,是探索諸葛亮的一條比較重要的資料。小編以為,從“管晏”到“管樂”,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諸葛亮本人的心理訴求和樂毅的人生經歷都有所作用,最后出現了這個結果。當然這也是比較主觀的說法,畢竟沒有諸葛亮本人的承認,至于諸葛亮自比“管樂”到底是不是這些原因,就要靠讀者自行判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漢書》、《戰國策》、《史記》、《晏子春秋》、《讀通鑒論》、《諸葛亮早年心志及行跡的歷史考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