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別說幾個仗本來就打得不怎么樣的“抗日名將”,你要是弄懂了國民黨反動派失敗的真正原因,你就會發現就算是神仙來了也救不了他。
本文通過系統化分析中國自1840年以來近代史救亡圖存的脈絡,分析國民黨反動派輸掉大陸的根本原因,自此延伸你還能發現今天國民黨反動派在臺灣都生存不下去的原因,以及中國的未來。
本文分三個部分:
一、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政治與經濟;
二、“四一二政變”之后的國民黨反動派;
三、現況與未來。
1
鴉片戰爭以來
中國的政治與經濟
自鴉片戰爭以降,中國形成了一個政治規則:誰能集中中國的力量,誰就能迅速取得勝利。
這一點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有了一部分闡述,這里從歷史的角度再說明一下這個政治規則生成的過程。
中國近代史,以政治勢力分,要分為這么幾個階段:
1、傳統封建帝王與文官共治天下。
在1840年之前的“歲月靜好”中這是主流力量,雖然與純粹的漢人王朝有區別,但是整體上區別不大,至少形式上是統一的。但正是這微妙的區別,導致清朝在外來勢力壓迫下的第一次分蘗。
2、洋務派。
鴉片戰爭以及此后一系列失敗中,“師夷長技以制夷”成了某種不得不做的被動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洋務派,以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為代表,因為最緊迫的國防需求必然從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入手,因此也就埋下了第二次分蘗的種子。
3、北洋軍閥和江浙滬財團。
袁世凱的新軍、李鴻章的淮軍是對立的,他們的濫觴當然也就對立,分成了北方的北洋軍閥,與南方的江浙滬財團兩部分,各自都掌握了自己的財源,也有自己的軍隊。這里面孫中山個人依賴的還是南方財團的勢力,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為第三次分蘗埋下了伏筆。
4、國民黨的分裂。
四一二政變的背景是江浙滬財團代表的買辦資本,與解放和發展本土生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曾經具有進步意義的江浙滬財團此時已經淪為了腐朽落后的反動派,為了一己私利不得不限制本土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以蔣介石四一二政變為代表,引發了國民黨內“清黨”將進步勢力屠殺殆盡,也引發了國共分裂。這是國民黨反動派輸掉內戰的原因所在,后面我們會論及。
整理脈絡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近代史政治勢力的替代并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來自于上一代優勢力量的分蘗,像水稻的分蘗一樣,有一個彼此共存的階段,最終掌握了更雄厚財力、人力、物力的一方取得優勢成長為主流,取得勝利。
如清朝早期皇權——文官這個系統的分蘗,滿族統治者不敢發動全國以免遭到占人口優勢的漢族所驅逐,因此其物質力量和人才力量無法跟漢族士大夫文官系統相比,所以在太平天國、義和團以及隨后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徹底丟掉了優勢地位。這是近代史政治勢力第一次分蘗的主旋律。
![]()
洋務派的分蘗同樣如此,滿清后期維持統治主要靠的是關稅,這是買辦階級崛起的關鍵,圍繞著列強工業品輸入、國內初級產品輸出形成的一系列利益,形成了兩個涇渭分明又相互聯系的勢力集群:沿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
因為缺乏陸運交通基礎設施,水運成為這兩個經濟帶的主要交通渠道從而引發了初級產品輸出、外來工業品輸入,以及一些各自的配套工業補充,這是涇渭分明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京漢鐵路和京杭運河帶來的縱向溝通,孱弱的基礎設施雖然孱弱但畢竟也是有的。
南北分立過程中,沿江經濟帶遠比環渤海經濟帶有活力,也有更多的人口和物資,沿長江向上游,有黃浦江、運河、贛江、淮河、漢江、湘江、赤水河、嘉陵江、沱江、岷江等等眾多支流,還可以通過海運與珠江流域相通,優勢是十分明顯的。這是第二次分蘗的主旋律,也是北洋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
國民黨的分蘗是注定的,買辦勢力和本土生產力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具體過程卻必須要牽涉到日本的崛起,日本的狼子野心是江浙滬財團覆滅退出歷史舞臺的背景,區別僅在于日本是選擇了武力入侵,而不是經濟戰。江浙滬財團隨著淞滬會戰慘敗、南京被占領,失去了長江入海口同時也就失去了收關稅的權力,本土生產力得到恢復和發展,國民黨反動派的徹底失敗已經注定了。
總之,誰掌握了更多的物資與人力,誰就取得勝利。
1840年鴉片戰爭打破國門,但是大清依舊算是列強之一;甲午海戰以后連日本都打不過,列強位置實際上就丟了,淪為了被瓜分的對象,跟亞非拉其它殖民地一個待遇;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則意味著瓜分浪潮的正式到來。
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史的主題。
基于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驕傲,天朝上國的自尊,中國人是不甘心淪為殖民地的,跟印度、非洲、拉美不同,中國人文化里是不接受亡國滅種的,也不可能接受被殖民。那么,誰能實現國家獨立自主,誰就擁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法統”地位,名正言順擁有中華文明圈自古薪火相傳的“定鼎中原”的權力。這種執念是如此的執拗,以至于洋槍洋炮、世界大戰,都不可能改變。
在中國的土地上,哪一股政治勢力能夠做到這一點,一統天下就順理成章。
國民黨分蘗為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兩個政治勢力,國民黨反動派代表的是江浙滬財團,后期基本上已經沒法調動人力物力了;而共產黨代表的農民、工人以及背后的本土生產力,在共產黨發動下得到了解放和發展,人力物力源源不斷,則蔣介石跑到小島上只是個時間問題。
解放后的歷史也充分說明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1944年還被日本人追著跑的中國人,1950年就敢跟美國開戰還能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本土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帶來了雄厚的財力、充沛的兵源、天量的物資,已經擁有了在局部與美國抗衡的實力;
到了1964年,蓬勃發展的本土生產力就能夠造出原子彈,隨后“兩彈一星”工程完成,這是需要極為龐大的物力支持和最為廣泛的人才動員的,這也讓中國重回世界頂層俱樂部成為“棋手”,隨后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并實際擁有東亞地區話語權,也就順理成章了;
![]()
到了1979年,冷戰正酣的時候,中國已經擁有了全面參與全球競爭并取得勝利的實力,于是開始了改革開放。在工業化還顯得很落后的時候做出這個戰略決策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敏銳的前瞻性,但是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
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本土生產力已經毫不客氣的扭轉了三百年來整個世界的格局,中國能夠動員的人力物力早已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乃至于國家集團都無法比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歐亞大陸唯一的鋼鐵洪流,中國能夠動員的兵員數量達到“億”這個級別,中國的產品遍布全球。前幾天看到法國“發誓”要把炮彈產量從每月1000枚提高到3000枚,讓我笑話了好一會兒,這特么還不如一個地級市機械廠的月產量。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2
“四一二政變”后的
國民黨反動派
剛才已經提及了四一二政變國共分裂,這里還有個消失掉的派別:國民黨進步派。這部分人被國民黨反動派給屠殺干凈了。這次大屠殺同樣破壞了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導致國民黨后期根本無法動員起他自己統治區里的人力物力。
所謂的“有那么多抗戰名將”只是你的錯覺,根本沒有,薛岳也好,杜聿明也罷,乃至于愛國將領張治中,數量遠遠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國軍隊。
反觀解放軍,十大元帥、十大將,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哪個不是政治軍事一把抓?
![]()
共產黨軍政大員隨便派一個去“國統區”、“敵占區”,用不了多久就能給你搞出個根據地、解放區,還能不打折扣的聽中央的,這樣的人才隊伍怎么是國民黨反動派能比的?蔣介石本人對此都羨慕不已,在抗戰國共合作中無數次表達了對此的艷羨,可惜他注定做不到。
他代表的是江浙滬財團。
蔣介石個人起家靠的是江浙滬財團,靠的是買辦階級,一直到最后依靠的都是買辦階級,直到1949年民國覆滅在即想要搞個經濟改革,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的,還是買辦階級。敗退臺灣之后國民黨反動派實際上失去了廣大的產品傾銷市場,也就沒有了什么“關稅”可以收,更沒法靠輸出初級商品、傾銷工業品來上下其手,又不能代表島內新發展起來的生產力,自然日漸式微。
說到這個“江浙滬財團”,它的歷史淵源其實來自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一批人。湘軍、淮軍崛起的背后是這些南方封疆大吏自籌軍費的權力,一手是財權、一手是軍權,熟悉政治的朋友已經想到了一個東西:軍閥。一般來說財權歸文官,軍權歸武官,這才能夠相互制約,一旦某個人財權軍權都掌握了,那他的地盤就成了獨立王國,中央政府除了戰場上打敗他,就拿他沒辦法了。
曾國藩這一批人就是如此,他們一方面維持了清政府的存在,一方面也侵蝕了清政府的根基。在捻軍起義、太平天國起義之后清政府實在是拿不出錢來“剿”,雍正攢下的家產被乾隆這個敗家兒子消耗得一干二凈,嘉慶還能靠著宰了和珅續一波,到了道光那是真的一滴都沒有了。
每個封建王朝出現的土地兼并和士紳獨大,大清也沒能避免,到了道光這個年代財源實際上已經枯竭,捻軍、太平天國是真的能要了他老命的。
![]()
朝廷不得不放權給曾國藩這批人“自籌軍費”去,這里面的背景是資本主義的悄然崛起,鴉片戰爭以及還要早一些的廣州洋行已經悄沒聲息搞出了一批財富,只是清政府收不上來。清政府不行,曾剃頭行,他放開手腳課稅盤剝,從這批新的生產力里面擠出了油水。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平定,洋人、浙商、南方封疆大吏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王國,洋人帶來工業品,浙商(包括廣東洋行)幫忙傾銷和搜集初級商品,封疆大吏則提供合法性庇護。沿江經濟帶和珠江經濟帶合為一體,江南財團開始成形。
這也是他們敢于“東南自保”的原因,有錢、有人、有槍,不怕你慈禧太后老佛爺翻臉不認人,反而慈禧老太太得看他們臉色。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袁世凱的北洋身上,渤海經濟圈的關稅,特別是背后的貿易利潤,是編練新軍、小站練兵的本錢,是北洋水師的本錢,當然也是他袁世凱的本錢。最后大清孤兒寡母還得求著袁世凱“保皇”,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分蘗結束,第二次分蘗拉開帷幕。
![]()
孫中山在這個時候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沒錢二沒兵,誰尿你那一壺?不過他有名望,有海外長期活動積攢的人脈,恰好也就有了調和各方面矛盾的資本,他可以成為北洋與南方財團之間的“潤滑劑”,雙方誰也不服誰,那就讓一個有名望卻沒實力的出來吧。
袁世凱做春秋大夢想稱帝結果迅速倒臺,孫中山的作用也就到了頭,他這個“臨時大總統”維系不下去的,勢力龐大的南方財團肯定不會眼看著陷入內斗的北洋而無所作為。
北伐、病逝、蔣介石上位成功,代表著第二次分蘗的結束、第三次分蘗的開端。
![]()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只不過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口號,現實是買辦階級和本土生產力根深蒂固的矛盾。這個矛盾,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長征中的毛澤東是一眼看透的,他能看出這第三次分蘗的現狀,更能看透未來,他那時候時年不過三十多歲,還不如我現在年齡大,這就是我極為敬仰毛主席的地方:他能夠看穿未來,而我只是個事后諸葛亮。
買辦階級要生存,就一定不允許發展本土生產力;
本土生產力要發展,就一定要掃除買辦階級。
![]()
這是市場空間決定的,買辦階級活著,就不可能有本土生產力的市場空間;本土生產力發展起來,就不可能把市場留給外國工業品。
這就是你死我活的游戲。
國共分裂箭在弦上。
作為南方財團代言人、CEO、職業經理人,蔣介石只能聽“董事會”的,你可以人五人六,但是你必須要聽話。你不聽話就是死路一條,董事會大可以換一個總經理,沒有你蔣中正也有宋下歪。還在陳賡背上的時候蔣介石當然是革命的、進步的,畢竟他那時候是孫中山旗下北伐統一全中國的戰將;而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換了身份,他是南方財團的職業經理人。
四一二政變,第三次分蘗正式開始。
![]()
四一二政變之后的國民黨,實際上分裂成了三部分:蔣介石的反動派,被屠殺干凈的進步派,毛澤東等人領導的共產黨。大家都是脫胎于大革命這個背景,但是走向的是不同的道路。
國民黨進步派走向了絕路,現在只剩下象征性民盟、民革;
國民黨反動派走向了死路,現在只剩下一個連自己黨產都保不住的破爛黨;
共產黨走向了勝利,現在正準備一把掀翻維系了長達300年的帝國主義世界秩序,正在正面硬鋼美國,在冷戰中葬送修正主義蘇聯也舉足輕重,還帶領著14億中國人吃飽吃好。想到這一點我就熱淚盈眶,人在細數歷史的時候猶如清點自己的家產,那種成就感滿足感,很容易讓人情緒激動。
現在我們暫時先不說這個,先說這個國民黨反動派。
國民黨進步派遭到血腥清洗和暴力屠殺,從物理意義上消滅了,這個沒辦法,歷史不能假設,他們終究沒能活下來。
而國民黨反動派從此與南方財團深度綁定,軍費、資金來源只有這一個,其榮辱興衰自然也就跟江浙滬財團、珠三角財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出逃臺灣
南方財團的覆滅是注定的,這一點我沒看到有人提過,如果有學者提到過可以告訴我。
不管日本人侵略不侵略中國,南方財團都會注定毀滅。很多人喜歡把間戰期的上海“十里洋場”描繪成卡薩布蘭卡一樣的世外桃源、冒險者天堂,這純屬是扯淡。上海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也絕對不可能免遭毀滅。
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勢必毀滅南方財團。
以武力進攻,上海是最佳登陸場,也是快速擊潰中國的唯一途徑。從朝鮮半島登陸還有那么大的縱深,關東軍從登陸朝鮮開始到打進山海關,整整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從淞滬會戰到占領民國首都南京,卻只用了幾個月,這就是區別。拿下長江三角洲和江南,意味著當時的中國名義上的政府——南京政府失去了主要財源,沿著長江往上還可以清剿南京政府殘余勢力,最終覆滅中國。
![]()
以經濟戰,也務必要毀滅南方財團,將原本屬于歐美國家的經濟殖民地中國,拿到日本人手里。這里面南方財團當然可以換一個主子,問題在于歐美國家又會善罷甘休嗎?他們就眼看著你投靠日本人去?在反復爭奪過程中,南方財團實際控制力是勢必要出現劇烈波動的,其代言人蔣介石以及國民黨反動派不一定能夠生存下來。
所以,不管日本人是選擇武力進攻還是經濟侵略,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兇多吉少。
到了抗戰后期這一點已經非常明顯了,蔣介石舉著民族大義的旗子居然征不上來兵員,不得不靠“抓壯丁”這種方式弄來新兵;軍費來源枯竭,靠著美援過日子;戰場上一潰千里,靠三峽天險惶恐不安的擋著日本人,隨時準備跑路西昌。這是人力物力枯竭的外在表現,南方財團自身難保,哪有錢給你蔣介石去?沒錢你連“雇傭兵”都買不來,只能靠抓壯丁。
抗戰結束后理論上南方財團能夠恢復,可是這需要時間,也需要進一步殘酷的盤剝,在日本人已經搞得烏煙瘴氣的江南進一步刮地皮才行。最終,導致了民國末年的財政崩潰。
![]()
而共產黨這邊代表的本土生產力是另一副場景。
日本人實際上沒辦法打擊中國的本土生產力,很簡單,他兵力不足,這是毛主席《論持久戰》的核心精髓。日本人努一把力或許能夠把中國的買辦階級收拾了歸為己有,但是要吃下整個中國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還有敵后戰場在“搗亂”。
到了抗戰后期,在日本人的夾縫中發展起來的本土生產力實際上相當的可觀,至少比南方財團覆滅后的“國統區”強得多。國統區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收到了極致,到了軍隊里還是沒錢發軍餉、征兵,系統性腐敗帶來的是財政的極度困難,買辦階級的天然屬性注定了他沒錢花——上下其手、雁過拔毛,這不就是買辦階級天經地義的本職工作嗎?他們薅羊毛可是正經職責!
與國統區不同的是,敵后根據地經濟發展其實相當不錯,后期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日本人實際范圍力度大規模縮水,控制力度也大幅度降低,大部分侵華日軍龜縮在炮樓里不出來,敵后根據地經濟恢復迅速。
一個例子就是新四軍在江南的活動,不但有各種產品銷售,甚至反過來收日本商人的“抗日捐”,真是咄咄怪事!
另一個例子是八路軍根據地里貨幣系統性發行,敵后根據地居然能夠發行貨幣還能保持幣值堅挺,這也是個咄咄怪事!
![]()
這些歷史事實都說明了一點:在買辦階級被摧毀以后空余出來的市場空間里,本土生產力發展起來了。本土產品迅速填補了外國傾銷消失后的市場空間,并且依靠著共產黨完善的基層組織,廉潔的風氣,轉化成了貨真價實的戰斗力。剩下的就是個時間問題,是戰術層面的東西了,戰略層面上,國民黨反動派的失敗已經成定局。
蔣介石本人在南京城頭哀嘆:怎么到了這個地步!
![]()
![]()
這就只能說是他個人糊涂了,他老是賭咒發誓又老是不遵守誓言,信不得他的話,不過這一點我是敢確信的: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的失敗,根源在于買辦階級、南方財團的覆滅。
這不是你幾個所謂的“抗戰名將”能夠改變的大趨勢。
車輪繼續滾滾向前。
3
現況與未來
買辦勢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股政治力量當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不再占據主角乃至于配角地位,但是你不能說它就死絕了,實際上它有過詐尸的時候,就是上世紀90年代。
“造不如買”、“買一個國防現代化”,這種聲音的確出現過,有一段時間所謂的“公知”也確實甚囂塵上,到現在也還有人在鼓噪懷念“十里洋場”,打著油紙傘的水袖姑娘走在青石板路上,轉個彎就被美國大兵強奸了!
![]()
也有無數的“洋奴”、“美粉”還在鼓噪“中國崩潰論”,還把自己榮華富貴的希望寄托在八竿子打不著的洋人身上。
既要“睜眼看世界”,更要“睜眼看中國”。
我最佩服毛澤東的一點是:他在三十來歲的時候就一眼看透了歷史與未來,找到了國民黨“鐵桶江山”的縫隙,找到了革命力量生存發展的空間,并且真的帶領著一支隊伍在夾縫和圍追堵截中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了勝利。
他看到了北洋與南方軍閥的裂隙,看到了長江下游與上游的分野,看到了南方財團最終的覆滅。他當時可能不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或許也不能預知共產國際的分裂,但是他知道這條路一定代表著中國最廣泛的本土生產力,真正的力量隱藏在工人和農民中間,而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可以團結的。
他除了去莫斯科那一次,從來沒出過國,但是他的國際視野是無人能比的,他敏銳的從國際風云中看到了中國革命的關鍵突破點,并真的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
而這只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
![]()
我談不上什么“看破未來的迷霧”,那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我能看到的是,他開創的道路沒有走完,也必然會繼續走下去。中國本土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情,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個過程,哪怕是有人在鼓噪,卻沒人能對抗。
本土生產力已經成了當今中國一切財源的根本,也是中國實力的基石,任何人背離了這一根本基石迎來的只能是毀滅,任你巧舌如簧,任你手眼通天,任你上躥下跳,任你引經據典,你只能蒙蔽人一時,欺騙自己一時,改變不了這個物質決定的現實。
隨著中國實力走向世界,本土生產力進一步發達,預計在2050年之后會有一次新的分蘗,那已經是下一代人的事情了,我們都已垂垂老矣。中國對外輸出需要另一套規則,中國全球治理也注定依靠一股新的力量,到時候的政治風云已經無法評說,不過有一點是注定的:
上一次革命,我們勝利了。
作者簡介:龍牙是一名曾西藏戍邊數十年的退伍軍人,他熱愛文學和寫作,對時政問題、社會新聞有著獨到的見解。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