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10 月 10 日深夜,當多數人已進入夢鄉,全球金融市場卻上演了一場 “驚心動魄” 的暴跌大戲。美股三大指數集體跳水,科技巨頭股價 “腰斬”;歐洲股市尾盤跟風下挫,恐慌情緒快速蔓延;原油、加密貨幣等風險資產遭遇 “滑鐵盧”,價格跌幅突破市場預期;唯獨黃金、國債等避險資產逆勢上漲,成為資金的 “避風港”。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震蕩,不僅讓機構投資者措手不及,也讓普通股民、基民憂心忡忡。究竟這場暴跌覆蓋了哪些市場?背后又藏著哪些關鍵原因?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本文將用通俗的語言,帶你看清這場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
一、暴跌 “地圖”:全球市場無一幸免
(一)美股:科技股成 “重災區”,中概股跟著 “遭殃”
10 月 10 日當晚,美股三大指數的跌幅不斷刷新紀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盤中一度暴跌超 880 點,相當于 A 股某只大盤股單日跌停,最終收盤大跌 1.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更猛,暴跌 3.56%,創下今年 4 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要知道納指成分股多為科技企業,這樣的跌幅意味著科技板塊遭遇 “重創”;標準普爾 500 指數也未能 “獨善其身”,暴跌 2.71%,覆蓋了美股市場大部分優質企業。
![]()
再看具體個股,科技股堪稱 “重災區”。臺積電 ADR 暴跌超 6%,一天內市值蒸發相當于多個中小型上市公司總和;博通、特斯拉跌幅均超 5%,特斯拉股價從高位回落,不少追高的投資者被套牢;英偉達、亞馬遜下跌超 4%,這兩家企業分別在芯片、電商領域占據重要地位,股價下跌直接反映市場對行業前景的擔憂;就連蘋果、Meta 這些 “巨頭中的巨頭”,跌幅也超 3%,科技板塊的低迷狀態一目了然。更讓人揪心的是,盤后科技股跌勢仍在延續,英偉達、特斯拉盤后再跌超 2%,新思科技、Cadence 盤后跌幅甚至超 3%,看不到絲毫反彈跡象。
中概股也沒能逃過這場 “劫難”。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單日下跌超 6%,這個指數涵蓋了多數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指數大跌意味著中概股整體承壓。具體來看,富途控股暴跌超 11%,股價幾乎回到年初水平;蔚來、晶科能源跌幅超 10%,新能源賽道的中概股成為下跌主力;嗶哩嗶哩下跌超 9%,互聯網娛樂板塊也受到沖擊;阿里巴巴、百度、小鵬汽車跌幅超 8%,這些大家熟悉的中概股,一天內市值縮水嚴重,不少持有中概股基金的投資者,打開賬戶就看到 “一片綠”。
(二)歐洲股市:尾盤 “急剎車”,主要指數全線飄綠
受美股暴跌的 “拖累”,歐洲股市尾盤突然 “急剎車”。歐洲斯托克 50 指數下跌 1.75%,這個指數包含了歐元區 50 家最大企業,它的下跌意味著歐元區核心企業股價集體下挫;德國 DAX30 指數、法國 CAC40 指數、意大利富時 MIB 指數跌幅均超 1%,德國、法國作為歐洲經濟的 “領頭羊”,股市下跌反映出歐洲經濟復蘇面臨壓力。要知道,歐洲股市此前已處于震蕩調整狀態,這次美股暴跌相當于 “雪上加霜”,投資者信心進一步受挫,不少歐洲投資者選擇暫時撤離股市,等待市場穩定。
(三)原油與加密貨幣:跌幅 “破紀錄”,投資者損失慘重
原油市場在當晚遭遇 “黑色一夜”。WTI 原油價格暴跌超 4.24%,價格不斷逼近年內低點,對于靠原油出口的國家和企業來說,這無疑是 “壞消息”;布倫特原油價格也暴跌 4.62%,兩大原油品種同步大跌,背后是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 —— 經濟增速慢了,企業生產、居民出行需求減少,原油消耗自然下降,價格也就跟著下跌。不少投資原油基金的普通人,也在這場暴跌中虧損不少。
加密貨幣市場的跌幅更是 “觸目驚心”,堪稱一場 “血洗”。比特幣日內一度暴跌超 13%,價格從 11 萬美元關口跌破,最低跌到 104920 美元,要知道比特幣此前一直被部分投資者視為 “避險資產”,這次卻成了 “暴跌主力”;以太幣跌幅逾 17%,瑞波幣和狗狗幣的跌幅甚至超 30%,很多投機加密貨幣的投資者,一天內虧損超過三成,有人甚至因為加了杠桿,直接面臨 “爆倉” 風險。這是自今年 4 月初以來,加密貨幣市場規模最大的一次拋售潮,市場對加密貨幣的信心受到嚴重沖擊。
(四)避險資產:逆勢上漲,成資金 “避風港”
與風險資產的 “慘狀”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金、國債等避險資產在當晚 “一枝獨秀”。現貨黃金價格上漲超 1%,再度站上 4000 美元 / 盎司關口,黃金作為 “硬通貨”,在市場恐慌時總能吸引資金流入;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 4.034%,收益率下跌意味著國債價格上漲,不少機構投資者選擇買入國債,規避市場風險。在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的背景下,避險資產的 “安全屬性” 被充分激活,成為全球投資者爭相配置的對象。
二、暴跌 “溯源”:四大原因引發市場恐慌
(一)美股獲利盤回吐:前期漲太多,必然要回調
華爾街分析師指出,美股自今年 4 月以來一直 “漲不停”,期間積累了大量的 “獲利盤”—— 簡單來說,就是很多投資者在前期買入股票,已經賺了不少錢。隨著市場點位越來越高,部分投資者開始 “落袋為安”,紛紛賣出股票鎖定收益,這就導致市場出現自然的回調需求。比如,科技股前期漲幅較大,不少投資者在股價高位時選擇賣出,進而引發科技股集體下跌,帶動整個美股指數下挫。這種獲利盤回吐的壓力,成為此次美股暴跌的重要 “導火索”。
(二)事態不確定性:市場怕 “未知”,資金先撤離
除了獲利盤回吐,相關事態的不確定性也讓市場 “慌了神”。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很多 “未知數”:比如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是否會調整?地緣政治沖突是否會升級?這些不確定性讓投資者心里沒底,風險偏好急劇下降。為了避免潛在風險,大量資金從股市、原油、加密貨幣等風險資產中撤離,轉而投向黃金、國債等避險資產,進一步加劇了風險資產價格的下跌。盈透證券首席策略師史蒂夫?索斯尼克就表示:“當前的市場消息讓交易員們感到不安,市場的反應既體現了政策變動帶來的影響,也暴露了此前投資者盲目樂觀的情緒。”
(三)美國政府 “停擺” 升級:裁員打破慣例,市場信心受挫
美國政府 “停擺” 事件的升級,成為壓垮市場信心的 “最后一根稻草”。隨著政府 “停擺” 進入第 10 天,特朗普政府做了一件打破慣例的事 —— 對聯邦雇員實施大規模的永久性裁員。以往政府停擺時,通常只是讓員工 “臨時休假”,等政府恢復運作后再回來上班;但這次不一樣,大批聯邦雇員被 “永久解雇”,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穩定的工作。
美國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發言人確認,此次裁員規模 “相當可觀”,會影響 “數千名聯邦工作人員”,而且至少涉及內政部、國土安全部、財政部、環保署、商務部等九個政府部門。這一舉措不僅讓美國兩黨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升級,更讓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性產生質疑 —— 政府連雇員都要永久裁員,是不是意味著美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比想象中更嚴重?市場緊張情緒因此被推向頂點,不少投資者選擇賣出資產,規避風險。
(四)宏觀數據不及預期:消費者沒信心,經濟難回暖
宏觀經濟數據的 “不給力”,也為市場暴跌 “添了一把火”。美國 10 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為 55,雖然比預估的 54.2 略高,但比上個月的 55.1 低,是今年 5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個指數反映的是美國消費者對經濟的看法,指數下跌意味著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更悲觀了。
具體來看,美國消費者認為:就業市場不會有明顯改善,找工作可能會越來越難;通脹壓力會持續存在,明年物價可能以 4.6% 的速度上漲,未來 5 到 10 年每年通脹率可能達到 3.7%;而且約 63% 的人覺得明年失業率會上升,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預計明年通脹漲幅會超過收入增長 —— 簡單來說,就是 “工資漲得沒物價快,工作還可能不穩定”。消費者信心低迷,意味著大家可能會減少消費,而消費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消費減少會直接影響經濟增長,進而對金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三、暴跌 “應對”:不同群體該如何做?
(一)普通投資者:別慌!做好這三件事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面對市場暴跌,最忌諱的就是 “盲目跟風”—— 看到別人賣就跟著賣,看到別人買就跟著買,這樣很容易 “追漲殺跌”,導致虧損。其實,做好這三件事,就能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
第一,保持理性,不恐慌。市場從來沒有 “只漲不跌”,也沒有 “只跌不漲”,此次暴跌是多重因素導致的短期波動,不代表長期趨勢。如果手里的資產是優質企業的股票或基金,且自己有長期投資計劃,沒必要因為短期暴跌就匆忙賣出,避免 “割在地板上”。
第二,分散投資,降風險。不要把所有錢都投入到一個板塊或一種資產中,比如只買科技股或只投加密貨幣。可以適當配置一些黃金、國債相關的資產,或者不同行業的基金,通過分散投資降低單一資產暴跌帶來的風險。
第三,關注自身,不攀比。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都不一樣,不要和別人比收益 —— 別人可能能承受高風險,你不一定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投資計劃,比如用 “閑錢” 投資,不把生活費、養老錢投入高風險資產,這樣即使市場下跌,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二)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應對市場變化
對于企業來說,此次市場震蕩也是一次 “壓力測試”。尤其是科技企業、中概股企業、能源企業等受暴跌影響較大的群體,更要做好應對:
一方面,優化經營策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比如,中概股企業可以拓展國內市場或其他海外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能源企業可以加大新能源領域的投入,降低對傳統原油業務的依賴。
另一方面,加強現金流管理,避免 “資金鏈斷裂”。市場波動時,融資可能會更難,企業要做好現金流規劃,儲備足夠的資金應對突發情況,同時控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三)監管機構:加強協作,穩定市場預期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監管機構需要加強溝通與協作,共同應對市場波動。比如,通過發布政策解讀、穩定市場預期,避免謠言引發的非理性拋售;通過出臺支持性政策,幫助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渡過難關;同時,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打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維護市場公平公正。
結語
10 月 10 日的全球金融暴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短期內讓市場陷入恐慌,但從長期來看,隨著相關不確定性因素的逐步消除,以及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金融市場有望重新回歸穩定。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與其在暴跌中恐慌焦慮,不如理性看待市場波動,做好風險防范,用長期投資的心態面對市場 —— 畢竟,投資是一場 “馬拉松”,不是 “百米沖刺”,只要方向正確,耐心持有,終會獲得合理的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