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七點,2025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來自匈牙利的作家拉斯洛 ·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 László Krasznahorkai。
![]()
桑塔格說拉斯洛是當代最富哲學性的小說家,而另一個和他關聯最緊的名字是藝術大導貝拉 · 塔爾:塔爾曾說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把拉斯洛的小說搬上銀幕,而他后期的電影,幾乎都是改編自拉斯洛原著:《撒旦探戈》,《鯨魚馬戲團》,《都靈之馬》......
![]()
這個年輕時長得有點像愛德華 · 諾頓的小說家,句子常常艱深,苦澀,講述人類末日的故事;一面也從這樣的消沉中寫出人性微光。
拉斯洛還是個中國文化迷,他多次造訪中國,作品早被翻譯成了中文版,有自己的中國名字叫“好丘”,還是詩人李白的頭號粉絲。
1.
熱愛音樂的小說家
曾在爵士樂隊里彈鋼琴
拉斯洛于 1954 年 1 月 5 日出生于匈牙利久洛,蘇聯時期的一座外省小城。父親是律師,母親是社會保障管理員。
在成為作家之前,拉斯洛是個音樂人,之前《巴黎評論》采訪他,他說在十四歲到十八歲自己一直是一名“職業音樂人”。拉斯洛曾在爵士樂隊和搖滾樂隊里演奏鋼琴,還曾在搖滾樂隊里擔任主唱。他最喜歡的音樂家是爵士鋼琴家 Thelonious Monk。
23 歲時,拉斯洛第一次在文學雜志上發表作品,音樂對他的寫作有著很大影響:
“我的句子越來越長,并經過細密的組構,是因為希望講述的語言更加自然……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從很小就搞音樂,能夠演奏多種樂器,連二胡都拉過,還有塤”
![]()
后來拉斯洛成為自由撰稿人。1985 年的首作《撒旦探戈》讓他為文壇矚目:這是一部反烏托邦作品,講述的是在一個廢棄的村莊里,一幫麻木的居民在某一天見到了伊利米阿什和裴特利納,將其視作救世主,但事實上他是魔鬼撒旦。
后來這本小說被貝拉 · 塔爾改編成了時長 439 分鐘的同名電影,看過的人都記住了電影里那座風雨飄搖的村莊,對于二人而言這都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
《撒旦探戈》,1994
拉斯洛曾視“垮掉的一代”詩人金斯堡為文學偶像,兩人后來成為了很好的朋友。1999 年拉斯洛還在金斯堡的紐約住處完成了他的小說《戰爭與戰爭》。經金斯堡引見,他又認識了大衛 · 伯恩、菲利普 · 格拉斯和帕蒂 · 史密斯等一群音樂上志同道合的朋友。
![]()
帕蒂 · 史密斯鏡頭下的拉斯洛
拉斯洛寫著匈牙利的社會和人們,關于這片土地曾經的榮光與創傷,最重要的是那些處在所謂歷史中的普通人,他們生活艱辛,在荒原上找微弱的希望。
有人說他的作品,因為色調和氣質,還有那些艱澀超長的句子常常讓人想起加繆和卡夫卡,拉斯洛的文學偶像的確是卡夫卡。翻譯拉斯洛作品的余澤民說,他的筆下,充滿了“毀滅的喑啞和嘈雜”。
2.
電影界終于有人拿了諾貝爾
貝拉 · 塔爾的最好搭子
和拉斯洛緊密相連的一個名字,是匈牙利著名導演貝拉 · 塔爾,他也被譽為“20 世紀最后一位電影大師”。
長達 20 年的合作,兩人可以說是匈牙利藝術雙雄。拉斯洛的小說只給貝拉 · 塔爾改,而貝拉 · 塔爾的作品從 1988 年的《詛咒》開始,只根據拉斯洛的作品進行創作了,一直到《都靈之馬》。 2011 年,由拉斯洛參與撰寫劇本的這部電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
《都靈之馬》,2011
兩人都成長于動蕩的匈牙利,年紀只差一歲,同樣的社會壓力,藝術追求也有很一致之處。
拉斯洛最愛寫長句,經常數十頁甚至數百頁不見逗號,非常挑戰讀者的閱讀耐心。而這么寫的原因,是拉斯洛覺得用句號斷開很多表達太過于限制,且是“人為的”,他希望把這個選擇權交給讀者自己。
塔爾最標志性的就是他的長鏡頭,同樣很容易造成沉悶、無聊的觀影體驗,而這又構成了他電影的主題中心。
兩個人還有塔爾的御用配樂師米哈伊 · 維格(也是《鯨魚馬戲團》的主演),彼此的合作和友誼長達 30 年,也鼓舞著各自的創作。
![]()
比如《都靈之馬》的創作緣由,就是在塔爾前一部的作品《倫敦來的人》市場遇冷后,他心情糟糕到極點時,拉斯洛過來問他:那匹馬怎么樣了?—— 于是這部關于尼采和馬的電影就誕生了。
兩個把“慢”玩出哲學的男人,是匈牙利最好的藝術搭子,也用電影、文字和哲學講述著世界。
![]()
撒旦探戈
![]()
鯨魚馬戲團
![]()
都靈之馬
3.
多年癡迷李白
自制地圖跟著偶像游中國
除了金斯堡、卡夫卡一眾文學偶像,拉斯洛還非常癡迷李白。
他說他喜歡李白的能量,以及流浪的習性,喜歡他詩作中的醉酒、朋友和分離......他還直言《贈汪倫》比蘭波的情詩還動人。拉斯洛這個星追得很認真,他曾在 1999 年專門做過一張李白的詩歌地圖,跟著地圖追尋李白的足跡,走遍數十座城市。。
他沿途尋訪各戶人家,采訪他們對于李白的印象,后來還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篇游記叫《只有天上的星辰》。而題名的出處,是他在途中遇見了一位昆曲戲院的院長,對方傷感于戲曲的衰落,
“過去的一切都會掉了,只是天上的星辰依舊,還跟過去一樣,誰都無法改變它們,這是一個樂觀的人”
拉斯洛也是重度中國文化迷,曾多次到訪中國,給自己取中文名叫“好丘”,有”美麗的山丘”之意。
雖然拉斯洛的文字灰暗冷冽,常常寫末世,但這個 71 歲的匈牙利老頭也和他的偶像李白一樣“浪”。
1991 年他造訪中國后寫了一部散文體游記《烏蘭巴托的囚徒》。他還寫下《北山、南湖、西路、東河》、《天空下的廢墟與憂愁》,都是關于中國和東方文化的書。
![]()
在拉斯洛眼中,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人文博物館”,他喜歡吃中餐,聽京劇,甚至建議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飯,妻子卡梅拉 · 丘拉魯也是一位漢學家。她的學術背景和語言能力促進了拉斯洛對中國、日本等地的文化探索,還有作品中融入的東方元素。
4.
最絕望的作品
源于一個希望
這次拿獎后,拉斯洛接到評委會的電話時說,
“為了生活,你要找回幻想的能力,因為閱讀帶給人更多力量”。
正好看到拉斯洛講述《撒旦探戈》的創作歷程 —— 原來這部看起來黑暗的小說,來源于一個溫情故事。
拉斯洛剛剛大學畢業時,曾經跑到鄉村圖書館做管理員,懷著一腔用人文影響世界的熱忱。那是一個吉卜賽人聚居的小鎮,受教育程度不高。他當時招募了及時為孩子,用講故事的方式教育它們閱讀,等到孩子們逐漸被這些故事吸引,拉斯洛便開起了“讀書課”,邀請演員、作家朋友們與孩子們見面,平靜的鄉村也有了新的生機。
然而一年后,這家圖書館在一把大火中化為灰燼。這便是《撒旦探戈》的靈感。
絕望希望,悲與喜,都是一體兩面。正是這樣搖擺撕裂的構成了真實的生活。
雖然講末世,講一切黑暗荒蕪之物,但無論是世界崩塌,人依然在用微弱的力量反抗,以及藝術本身,就是消抵虛無的最好方式。
就像拉斯洛寫,
“縱使世界崩塌,藝術仍為最后的篝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