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腰部藝人全年拍戲不足30天,平均收入斷崖式下滑!
曾經頻繁亮相熒屏的熟悉面孔如今難覓主角機會,甚至連男三女四這類配角都需與新生代演員激烈競爭。
一批擁有代表作的中年演員,竟可長達半年未踏入片場一步。
![]()
“飯碗”危機
步入2025年的中國娛樂圈,早已告別“成名即財富自由”的舊時代,一場靜默卻深刻的行業重構正在上演,處境最為尷尬的正是處于中間層的腰部藝人和步入中年的表演者。
在大眾認知里,明星即便不算大紅大紫,積蓄也足以支撐多年生活,遠勝于朝九晚五通勤奔波的普通上班族。
![]()
但真相是,演員這個職業早已失去穩定性,特別是那些卡在流量頂端與素人之間的腰部群體,生存狀況比外界想象得更為嚴峻。
這類藝人普遍參演過幾部叫得出名字的作品,在觀眾心中留下印象,具備一定辨識度,卻缺乏足以撬動市場熱度的號召力。像陳小紜、喬欣、谷嘉誠這樣的名字,人們會覺得面熟,但若要由他們擔綱主演撐起整部劇收視率,平臺方往往信心不足。
![]()
據某影視公司選角負責人透露,當前各大平臺均已建立專屬“主演名單”,而絕大多數腰部藝人根本無法進入該體系。長劇投資持續收緊,留給他們的演出空間被不斷壓縮。
此前曾有一部古裝偶像劇中女四號的角色,藝人團隊原以為戲份雖少但能維持曝光,結果臨近開機時卻被某資本推薦的新人替換,連正式通知都未曾收到。
更令人唏噓的是,不少腰部藝人難以調整心態,認為自己畢竟有一定知名度,不愿屈就出演邊緣小角色,也不愿涉足短劇領域,最終陷入既接不到主戲又錯失配角的兩難境地。
![]()
相較之下,中年演員面臨的焦慮更為沉重。他們上有高堂贍養,下有子女教育支出,房貸車貸壓肩,卻偏偏遭遇職業發展的瓶頸期。
劉濤的經歷廣為人知——手握《瑯琊榜》《歡樂頌》等國民級作品,仍經歷了連續240多天無戲可拍的日子。她在采訪中坦言,并非不想工作,而是優質項目稀缺,許多劇本談著談著便沒了后續。
![]()
宋丹丹的職業黃金年齡段本應集中在35至48歲之間,這本是演技成熟、資源集中的關鍵時期,但她在此期間幾乎未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性角色。
找上門來的角色要么重復“劉梅式”母親形象,要么依賴過往經典角色的情懷價值。她出于對藝術聲譽的珍視,拒絕消耗個人品牌,只能默默承受無戲可拍的煎熬。
![]()
要知道,中年人的生活壓力極其具體,家庭經濟重擔全系一身,沒有收入的每一天都是真實存在的生存挑戰。
即便是擁有代表作加持的演員,也無法完全規避困境。
孫陽曾因與金晨組成熒幕CP短暫走紅,也出演了《長安的荔枝》這樣口碑上乘的作品,然而鮮有人知的是,他最困難時連手機話費都無法支付。
![]()
鄭國霖曾在《武媚娘傳奇》中飾演李治深入人心,如今卻轉型投身文旅產業,身穿龍袍在景區扮演唐太宗李世民,與游客合影互動。外界評價其“自降身份”,但他內心清楚,只要能正大光明靠勞動養活家人,就沒有可恥之處。
演員群體的整體困局,歸根結底映射出整個影視生態系統的深層問題。
![]()
無戲可拍的死循環
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影視行業的整體降溫,減產已成為行業常態。
長篇劇集的投資規模顯著縮減,平臺將更多資金傾斜至成本低、回報快的短劇賽道。截至2025年,短劇投資已占全行業總投資額的35%。
然而,短劇普遍預算有限,對表演專業性的要求不高,且偏好啟用新人演員,導致原本依賴長劇生存的腰部及中年演員失去了主要陣地。
![]()
綜藝這條路同樣舉步維艱。相比2023年,各大視頻平臺綜藝節目上線數量減少了超過40%,過去依靠綜藝維持曝光、獲取短期收益的路徑已被切斷。
中小型經紀公司更是成批倒閉,倒閉率同比上升28%。這些機構本身缺乏承接大型項目的實力,主要依靠零散通告維系藝人運轉,一旦公司解體,旗下藝人隨即陷入失業狀態。
更深層次的問題源于內容創作機制的僵化。
![]()
當下資本與平臺高度追逐流量數據,某種題材一旦爆火便迅速引發跟風潮:甜寵劇盛行時滿屏皆為“霸道總裁愛上我”,懸疑熱興起后又扎堆拍攝密室逃脫類劇情,造成題材嚴重同質化。
在這種復制粘貼式的生產模式下,真正優質的原創項目越來越少,而資本更傾向于扶持“關系戶”。
吳剛攜兒子吳羽卿參演《狂飆》便是一例,盡管初衷或為提攜后輩,但因演技未獲認可,反而讓吳剛背上“資源咖”的輿論指責。
![]()
星二代與資本關聯人員占據了有限的角色資源,普通演員的機會進一步被擠壓,中年演員夾在中間,連殘羹冷炙都難以分得。
為了謀生,演員們不得不各自尋找出路,短劇逐漸成為部分人的轉型選擇。
![]()
演員們開始“自救”
劉曉慶堪稱最早嘗試短劇轉型的先鋒人物之一,接連出演《萌寶助攻:50歲婚寵》《天降福星》,意外贏得廣泛好評,有網友評論:“沒想到她如此貼近大眾生活。”
![]()
韓棟過去常年扎根橫店拍攝長劇,如今也轉向短劇領域。他在2025年9月上線的作品《一枕槐安》,雖是典型的“京圈太子爺追妻”套路劇情,但憑借扎實演技完勝年輕演員,展現出明顯的表演維度優勢。
![]()
不過短劇并非萬能解藥,當前短劇市場同樣深陷同質化泥潭。
截至2025年9月,熱門短劇中包含“總裁”字樣的多達189部,設定中有“夫人”元素的達109部,充斥著“三分鐘收購上市公司”“百億身家輕松實現自由”等脫離現實的情節,甚至出現“一胎誕下99子”這類荒誕橋段。
約六成短劇存在劇情雷同或質量低下問題,觀眾審美早已趨于疲乏。
所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已啟動專項治理行動,并推行短劇分類管理制度,倒逼行業向精品化方向升級。
![]()
除了投身短劇,越來越多演員選擇跨界求存。
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演員史元庭,曾因半年無戲可接,轉而從事“泰山陪爬”服務,收費699元/天,每周最多承接6單。
后來他干脆承包了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的一片稻田,親自種植優質品種“稻花香2號”,從插秧到收割全程參與管理。
因其大米品質出眾,被京東超市選中合作,成為官方指定的五常大米供應基地,產品實行全程包銷,預售首日訂單突破10萬單,副業成功轉型為主營業務。
![]()
演員本質上也是一種職業,和千千萬萬普通人一樣,必須面對行業波動,為生計奔波。
這場就業寒冬對他們而言既是危機,也是重新思考自我定位與價值實現的契機。
待行業徹底走出低谷之時,能夠留存下來的,必定是那些始終堅持磨煉演技的表演者,以及愿意沉下心來打造優質內容的制作團隊。
唯有如此,內娛才能逐步重建觀眾信任,挽回失落的行業信譽與發展前景。
畢竟,無論身處聚光燈下還是平凡崗位,唯有憑真才實學立足的人,才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