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連眼鏡店都開始集體“近視”了——不是視力問題,是根本看不清自己。
每天55家門店關門,六年倒了六萬家。
最諷刺的是,真正讓這個暴利行業現原形的,不是電商打壓,而是揣著手機進店的年輕人。
![]()
要說眼鏡行業的黃金時代,那真是閉著眼睛都能掙錢。
江蘇丹陽,這個聽起來普普通通的縣級市,藏著整個行業的底牌。
八平方公里的產業園,生產著全國七成、全球一半的鏡片。
在這里,鏡片像菜市場的大白菜一樣論斤賣,國際大牌的同款眼鏡,出廠價也就兩百塊。
但神奇的是,同樣一副眼鏡,一旦擺進其他城市的商場專柜,身價立刻翻幾十倍。
某知名連鎖品牌被扒出的財報顯示:進價28元的鏡片賣280,成本6塊7的國產鏡片敢標998。
這哪是做生意,這簡直是變魔術。
![]()
那么問題來了:他們是怎么把兩百塊的東西賣出兩千塊的呢?
靠的是三道“護城河”。
第一道叫信息差。在智能手機還沒普及的年代,消費者對“非球面”“漸進多焦點”這些名詞一頭霧水。
店員說得天花亂墜,你只能乖乖掏錢——畢竟誰也不愿意拿孩子的視力冒險。
第二道是渠道壟斷。學校、醫院周邊的眼鏡店,曾經是家長的必爭之地。
“進口鍍膜,保護視力”這句話,拿捏了多少父母的心?明知道被宰,還是得認——總不能讓孩子看不清黑板。
![]()
第三招最絕,叫“偽專業”。全國真正持證的驗光師就三萬人,基本都在大醫院。
街邊店里那些號稱“驗光師”的,多半是培訓半個月就上崗的銷售。
可人家就敢收你幾百塊的驗光費,美其名曰:專業服務。
但這三條護城河,在Z世代年輕人面前,突然變成了小水溝。
現在的年輕人進店,手機比人先開口。你剛說“德國&進口”,人家已經查到了丹陽出廠價;你介紹“防藍光”,人家反手就問阿貝數是多少。
更絕的是“云配鏡”——去醫院花二十塊驗光,用APP測瞳距,網上下單直接發貨。價格便宜一半,數據還更準。
![]()
最謀人誅心的是,年輕人發明了“線下試戴,線上下單”。
看起來店里人頭攢動,實際上都是來蹭試戴的。
有老板苦笑著說:“現在進店的年輕人,十個里有八個在偷偷拍鏡腿上的型號。”
上周末,我在商場眼鏡專柜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
一個初中生模樣的男孩試戴了一副黑框眼鏡,轉頭問:“爸,怎么樣?”
父親還沒開口,店員趕緊接話:“這是新款防疲勞鏡片,原價三千二,今天特價一千八。”
父親沒接話,掏出手機對著鏡框拍了張照。幾分鐘后,他收起手機,拉著兒子就走:“網上同款,連鏡片三百六,三天到貨。”
店員張了張嘴,最終什么也沒說。那雙剛才還閃著光的眼睛,一下子暗了下去。
![]()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全國各地上演。
更可怕的是,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比登天還難。
“現在我們說實話都沒人信了。”一位開了十五年眼鏡店的老闆搖頭,“最近我們推出成本透明價,把所有成本都公示,只加30%毛利。結果你猜怎么著?顧客反而覺得更可疑了。”
這種“狼來了”的后遺癥,讓老老實實做生意的店主苦不堪言。有社區老店月營業額從十五萬跌到不足八萬,連房租都交不起了。
但總有人能在寒冬里找到生機。
![]()
一批轉型成功的眼鏡店,摸索出了兩條活路:
一條向上走,做專業服務。比如寶島眼鏡轉型“兒童視力健康管理”,為每個孩子建立視力檔案,每月免費復查。
雖然防控鏡片賣1200一副,家長卻覺得值——他們買的不僅是眼鏡,更是一套完整的視力解決方案。
一條向下走,做極致性價比。比如目倉眼鏡在社交媒體推出“驗光+配鏡199元套餐”,通過優化供應鏈,把價格砍到傳統門店的三分之一。雖然單副利潤薄,但靠走量,年流水依然能破千萬。
![]()
這兩條路看似相反,其實殊途同歸——都在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除了賣鏡片,我還能為顧客提供什么真正的價值?
網友們的評論或許道破了天機:
“不是年輕人變聰明了,是信息透明讓每個人都能做出理性選擇。”“當行業把暴利當常態,就別怪消費者用腳投票。”“下一個被顛覆的會是牙科嗎?”
說到底,這場眼鏡行業的危機,是一場遲來的成&人禮。
![]()
它告訴我們: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在今天的商業世界里,真誠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套路可以贏一時,但贏不了一世。
那些還在苦苦掙扎的眼鏡店,或許該問問自己:當消費者終于看清一切的時候,你準備好被看清了嗎?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