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記得將“掘金日本房產”設為星標
不錯過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掘金日本房產(ID:Japan_gold)| 掘金醬
日本,拿獎拿到手軟,而且還都是全球最高級別的獎項。
10月6日,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大阪大學的坂口志文教授(74歲)等三人摘得桂冠。他們的研究揭開了免疫調節機制的關鍵一環——調節性T細胞(Treg),為對抗自身免疫疾病與癌癥開辟了全新的道路。
還沒等大家從歡呼聲里緩過來,兩天后,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74歲)由于開創金屬有機框架(MOFs) 材料,一舉奪得諾貝爾化學獎。
![]()
短短48小時,日本斬獲兩項諾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總數正式突破31個,穩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
這背后不只是一部科研史,更藏著一系列不為人知的故事。
1.日本諾獎得主差點又“失聯”了
今年諾貝爾獎的化學獎已經揭曉,大家沒獲獎也不要灰心,也許那通來自瑞典的報喜電話,被你當作騷擾電話掛斷了。
在京都大學的新聞發布會上,北川進教授透露,他在實驗室接到那通電話時,第一反應以為又是推銷電話,不耐煩地接聽后,聽到瑞典、評選委員會主席幾個關鍵詞,才猛地反應過來,差點就錯過了屬于自己的諾獎時刻。
![]()
2.諾貝爾獎化身日本的“免費廣告”
坂口志文教授和北川進教授的兩項成果,恰好切中日本全力推進的再生醫療、氫經濟和碳中和三大核心賽道。
這兩枚新鮮斬獲的諾貝爾獎,順勢成為了相關產業的“免費廣告”,其價值已遠超獎牌本身。
3.亞洲第一諾獎搖籃不是東大,而是京大
今年日本兩位諾獎得主有一個共同點:都畢業于京都大學。
截至目前,日本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已達27人,其中京都大學以12人遙遙領先,成為亞洲擁有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緊隨其后的是東京大學(7人)、名古屋大學(5人)。
4.“50年30個諾獎”KPI提前完成
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目標——“50年拿30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當時引來一片質疑。
然而截至目前,日本已完成三分之二目標,遠超同期英國、德國等傳統科研強國。
![]()
現在看來,“50年要拿30個獎”幾乎沒有懸念。
5.日本諾獎的含金量可不低
不少人認為日本拿的諾貝爾獎有點“水”,實際上,諾獎一般能不給日本就不給,除非貢獻實在太大。
回看日本的獲獎名單,從中村修二發起的照明產業革命,到本庶佑、大村智等“全能型”學者,無一不是天花板級的突破。
或許只有當分量足夠大時,日本的科研成果才會被推向諾獎的聚光燈下。
我們有個“內部交流群”,里面會及時分享更多日本最新熱點、重要趨勢解讀、內部研判等資訊,感興趣的朋友歡迎掃碼添加進群:
6.“先冷門、后封神”
日本不少獲獎成果在剛出現時,并不被主流學界看好。
最典型的例子是本庶佑的免疫檢查點(PD-1)研究,關鍵論文1995年就已發表,但因其方向當時過于小眾,主流期刊多次拒稿。直到2018年才獲諾獎,整整滯后23年。
7.日本被西方“壓一頭”?
日本科學界面臨著一個隱形壁壘:科研成果需要經過西方認證。
認證鏈條是:國內期刊→歐美期刊→歐美學者引用→諾獎認可,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漫長等待。
所以經常出現歷經二三十年才拿獎的“被壓著”的現象。
8.被遺忘的日本人
日本科學史上還有不少諾獎“遺珠”,即日本學界所稱的“諾獎漏日現象”。
山極勝三郎:1926年首次通過實驗人工誘導癌癥成功,卻與諾獎失之交臂;
大澤映二:早在1970年就預言了C60分子的結構與穩定性,比1996年獲獎的克羅托早了15年,卻被忽略。
![]()
9.日本的科研,是“熬”出來的
日本科研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的長期主義。
今年獲獎的坂口志文教授,從發表核心論文到站上領獎臺,花了整整30年。
![]()
幾十年如一日地埋頭研究,不追求短期成果。這份慢,也正是科學研究最需要的。
10.冷門課題也能熬成“熱門”
坂口教授的免疫耐受、北川教授的金屬有機框架(MOF)都曾被評為學術冷門,前者被視為“難以臨床落地”,后者則被認為“應用前景渺茫”。
然而,日本科研評價體系側重原創性與長期價值,這為需要長期積累的“無用之學”提供了生存空間,最終完成從冷門到熱門的華麗轉身。
11.允許失敗
在極大的容錯和耐心空間下,日本科研人員沒有快速出成果的壓力。
日本設有“失敗也可續期”的專項經費,北川教授曾因 MOF 合成失敗導致 3 年無重大突破,也順利獲得了下一輪資助。
12.“世界級的科學家,是可以本土培養的”
本世紀以來,日本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九成都是在本土完成學業。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三大主力培養基地,各自貢獻了4位以上獲獎者。
![]()
當別國頂尖人才紛紛出國深造時,日本用實力證明:世界級科學家,完全可以自家培養。
13.科研不只是大學的事,企業也能出諾獎
東芝、索尼等大企業不只做產品,更砸錢搞基礎研究。
數據顯示,約10.7%的日本諾獎得主來自業界,這在全球范圍都是罕見的。例如中村修二、田中耕一、吉野彰等獲獎者,都是在企業崗位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14.“經濟基石”:前期的投入是幾十年后的果實
本世紀以來,日本斬獲諾獎的研究成果,大多奠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騰飛期。
1970年,日本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總額突破2%,隨后更是逐漸攀升至2.9%,超過德國和美國,為后來諾獎的“量產”奠定了基礎。
![]()
15.別人追搶風口,日本押注根基
2000-2021年日本基礎研究經費占總科研費12.28%,遠高于多數國家,為諾獎井噴提供土壤。
當別國將研發重心向快速變現的應用研究時,日本卻加大精力探索基礎原理。
16.給年輕科研人才“松綁”
文部科學省在2025年度預算中,計劃進一步擴大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規模,并增加科研助理崗位。
這不僅是為年輕學者減負,更是為日本下一個五十年的科學榮耀,押注明天。
17.印在日元上的秘密
當一眾國家把政治家印在鈔票上時,日本選擇了學者。
在2024年發行的新版紙幣上,一萬日元上是被譽為“近代日本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五千日元上是教育家津田梅子,一千日元上是醫學家北里柴三郎。
![]()
日元鈔票在無形中告訴所有人:知識與學問,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日本再奪兩座諾貝爾獎,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長期主義的典范:
只要坐得住冷板凳,給得了足夠的探索自由,看似無用的研究往往能孕育出 “價值金礦”。
這份不追求即時回報、只重沉淀的慢功夫,遠比獎杯本身更值得品鑒。
想了解日本最新熱點、重要趨勢解讀、內部研判等信息,歡迎下方掃碼加入“內部交流群”,及時獲取更多資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