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歲的小林最近總跟朋友抱怨 “睡不好”:明明每天凌晨 1 點才放下手機,卻要翻到 3 點才能睡著,白天上班盯著電腦就犯困,還總覺得脖子酸、眼睛干。
她覺得 “就睡前刷 10 分鐘短視頻,能有多大事”,直到體檢時醫生說她有輕度頸椎反弓、干眼癥,才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手機上。
現在不少人都有 “睡前刷手機” 的習慣,覺得 “躺著玩會兒放松一下”“不刷手機睡不著”,甚至覺得 “就 10 分鐘,沒什么傷害”。但從醫學角度看,睡前刷手機的危害,遠比 “浪費 10 分鐘” 要大!
![]()
手機 “輻射” 危害小,真正該怕的是 “藍光 + 信息刺激”
很多人拒絕睡前刷手機,是擔心 “手機輻射傷身體”,比如會影響大腦、導致皮膚問題。
但其實大家不用太擔心手機輻射,手機發出的是 “非電離輻射”,能量很低,跟我們平時曬太陽、看電視接觸的輻射類似,只要不是 24 小時貼在皮膚上,對身體的影響微乎其微。
真正讓睡前刷手機變 “有害” 的,是兩個容易被忽視的點:
一是手機屏幕發出的 “藍光”。我們的眼睛里有專門感知光線的細胞,藍光會像 “人造陽光” 一樣,告訴大腦 “現在是白天,不用準備睡覺”。
二是手機里的 “信息刺激”,不管是刷短視頻、看八卦新聞,還是回復工作消息,大腦都會不斷接收新信息,神經會一直處于 “活躍狀態”,根本沒法平靜下來準備入睡。
簡單來說,不是手機本身傷身體,是 “藍光干擾睡眠激素 + 信息讓大腦興奮”,這才是睡前刷手機的核心危害。
![]()
“只玩 10 分鐘沒事”?錯!4大危害從 “點亮屏幕” 就開始
1、藍光 “欺騙” 身體,把 “睡眠信號” 調成 “白天模式”
我們的身體有個 “生物鐘”,到了晚上會自動分泌 “褪黑素”,也就是 “睡眠激素”,幫我們放松、產生睡意。但手機藍光會直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就像給身體發了 “錯誤信號”:“現在是白天,別睡!”
比如你本來晚上 11 點該分泌褪黑素,準備 12 點入睡,但刷 10 分鐘手機后,褪黑素分泌會減少一半以上,可能要等到 1 點多,褪黑素水平才恢復到正常狀態。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 “刷完手機明明困了,卻翻來覆去睡不著”。長期這樣,生物鐘會越來越亂,甚至變成 “入睡困難型失眠”。
![]()
2、大腦 “越刷越興奮”,信息刺激讓 “睡意” 跑光
刷手機時,大腦其實在 “高強度工作”:看短視頻要快速接收畫面和聲音,看新聞要理解內容,回復消息要思考怎么說 ,這些碎片化信息會不斷 “刺激” 大腦神經,讓神經一直處于 “緊繃的活躍狀態”,就像睡前做了一場 “腦力運動”。
比如你本來躺床上有點困,刷到一條有趣的短視頻,大腦會瞬間興奮起來;再刷到一條工作消息,又開始琢磨第二天的任務,等放下手機,大腦還停留在 “活躍模式”,根本沒法快速平靜。有患者跟我說 “刷手機時不覺得累,放下后反而更精神”,就是這個原因。
![]()
3、睡眠 “量夠質不夠”,不是 “睡不著”,是 “睡不深”
就算你刷完手機能睡著,也會影響睡眠質量。正常的睡眠分為 “淺睡眠” 和 “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關鍵,比如修復肌肉、整理大腦記憶、調節內分泌。但睡前刷手機會讓深度睡眠的時間減少:
比如你本來能睡 8 小時,其中 4 小時是深度睡眠,但刷手機后,深度睡眠可能只剩 2-3 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淺睡眠中度過。
這樣一來,就算睡夠了時間,白天還是會覺得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 “睡了很久,卻越睡越困”。長期睡眠質量差,還會影響免疫力,容易感冒、生病。
![]()
4、情緒 “隱性焦慮”,睡前刷負面內容,帶著情緒入睡
睡前刷手機時,很容易刷到負面內容:比如職場壓力、家庭矛盾、社會新聞,或者刷到 “別人光鮮的生活”,對比自己產生落差,這些內容會讓情緒出現波動,比如焦慮、煩躁、自卑,而帶著這些情緒入睡,會影響睡眠狀態:
比如你刷到 “同事升職”,心里有點失落,躺下后會一直琢磨 “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刷到 “育兒焦慮” 的文章,會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些情緒會讓大腦在睡眠中也 “不休息”,容易做噩夢,甚至半夜醒后翻來覆去想這些事,再也睡不著。我遇到過一位患者,因為睡前總刷 職場 、職業發展等 內容,導致每天半夜醒后焦慮得哭,最后發展成 “焦慮型失眠”。
![]()
已經養成睡前刷手機習慣?4 個科學方法幫你改掉
很多人說 “我也想改,但不刷手機就睡不著”—— 其實改掉這個習慣不用 “一刀切”,可以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讓身體慢慢適應:
1、設定 “手機隔離時間”:睡前 1 小時,把手機放在 “看不見的地方”
最關鍵的一步是 “物理隔離”,比如你想晚上 11 點睡覺,就定個 10 點的鬧鐘,鬧鐘一響,就把手機放在客廳充電,或者放在臥室里看不見的抽屜里。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頭,因為 “看得見” 就會忍不住拿起來刷。
一開始可能會覺得 “不刷手機有點無聊”,可以在床頭放一本紙質書、一個拼圖,或者聽點舒緩的白噪音,比如雨聲、海浪聲,用這些 “不刺激的活動” 替代刷手機,幫助大腦平靜。
![]()
2、用 “替代活動” 轉移注意力:睡前做 “低刺激” 的事,幫身體準備入睡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刷手機,可以用 “低刺激的活動” 替代:比如用溫水泡腳,水溫 40℃左右,泡 15 分鐘,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放松。
或者讀幾頁紙質書,別讀小說、懸疑類的,選散文、科普類的,紙質書沒有藍光,也不會像手機那樣有碎片化信息刺激;還可以做簡單的拉伸,緩解白天的肌肉緊張,也能幫身體進入 “放松模式”。
![]()
3. 調整手機 “夜間模式”:如果必須用手機,減少藍光刺激
如果因為工作原因,睡前必須用手機處理消息,可以把手機調到 “夜間模式” 或 “護眼模式”,這些模式會減少藍光的輸出,降低對褪黑素的影響。
同時要注意:處理完消息后,立刻把手機關掉,別趁機刷短視頻、看新聞;盡量坐起來用手機,別躺著用,減少對頸椎的壓力。
4、逐步減少時間:從 “少刷 5 分鐘” 開始,慢慢調整
如果平時睡前刷 1 小時手機,不要一下子就不刷了,可以先試著 “每天少刷 5 分鐘”:第一天刷 55 分鐘,第二天刷 50 分鐘,慢慢減少到 10 分鐘、5 分鐘,最后完全不刷。這樣身體有適應的過程,不會因為 “突然戒斷” 而覺得難受。
![]()
我們常說 “睡前要放松”,但刷手機其實是 “假裝放松,實際讓身體更累”。與其靠刷手機 “打發時間”,不如給身體留出 “真正放松” 的時間:泡個腳、讀本書、聽點白噪音,讓大腦和身體慢慢平靜,這樣才能睡個好覺,第二天有精神。
你平時睡前會刷多久手機?有沒有遇到過 “刷完手機睡不著”的情況?歡迎在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改掉這個習慣,守護好自己的睡眠和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