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各種神獸傳說,麒麟是其中一種。它是瑞獸,身姿威武,性情溫和,“身似鹿,頭生角,見則天下太平”。
《禮記·禮運》有云:“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它代表著祥瑞與吉祥,是中國人心中最美好的圖騰之一。
麒麟從來只活在典籍與傳說里,人人都知道它長什么樣,卻從沒人真見過它“真實”的模樣。
![]()
可就在明朝永樂年間,南京城卻出現了兩只“麒麟”!有不少文字圖畫記下這一盛況。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我們現代人看到當年宮廷畫師繪制的“麒麟”畫像時,卻都忍不住笑出了聲。
當時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穿越六百年,回到明初。
朱元璋駕崩之后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在大臣的建議下,建文帝倉促推行 “削藩” 政策,短短一年間,周王、齊王、代王等藩王相繼被廢,矛頭很快指向了實力最強的朱棣。
面對侄子的步步緊逼,朱棣以 “清君側,靖國難” 為借口,于 1399 年起兵反抗,史稱 “靖難之役”。
燕王從北平打到南京,把自己的親侄子趕下了龍椅。
傳統儒家講究“嫡長子繼承制”,朱棣是老皇帝朱元璋的四兒子,論資排輩本沒資格繼承大統。
自己取而代之,朝野上下雖不敢明說,但私下里的議論、文人筆下的隱晦批評,都讓他如芒在背。
他急需證明自己的統治 “合乎天意”,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因此在位期間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用空前的功績讓世人信服。
![]()
朱棣還派一支龐大的船隊下西洋。這支船隊既要帶著大明的絲綢、瓷器遠渡重洋,向海外諸國宣揚國威,讓他們前來朝貢,證明 “天朝上國” 的強盛。
古代還有證明“天命“所在之一,就是“祥瑞”——古人相信,帝王有德,上天會降下吉兆。
他最信任的“海上特使”鄭和,就給他帶來了瑞獸麒麟。
鄭和本姓馬,出身云南回族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曾前往麥加朝圣,是當地有名的穆斯林。洪武年間,明軍平定云南,年幼的馬和被擄入宮中,后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當差。
在 “靖難之役” 中,馬和憑借出色的軍事謀略,多次為朱棣立下戰功,尤其在鄭村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朱棣登基后,為表彰其功績,不僅賜他 “鄭” 姓,還提拔他為內官監太監,讓他掌管宮廷營造與采買。
從1405年開始,鄭和率領著史上最龐大的遠洋艦隊揚帆出海。這支艦隊包括二百四十多艘海船,配備船員、官兵、工匠、醫生、翻譯等近三萬人,其規模在當時世界堪稱空前。
鄭和下西洋有著雙重使命:對外“宣揚大明國威,拓展朝貢體系”;對內“彰顯朱棣作為天選之君的功德”。每一次返航,船隊都會帶回各國使節和奇珍異寶,成為朱棣宣示其合法性的活廣告。
![]()
永樂十二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歸來。這次航行抵達了東非沿岸的麻林國(今肯尼亞馬林迪)。在這里,船隊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奇異動物——身形高大,頸項修長,皮毛斑斕。
當地土著將這種動物視為珍貴禮物,交由鄭和船隊帶回中國。
當這兩只“神獸”抵達南京時,立刻引起了轟動。朱棣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迎,見到這兩只動物后,他欣喜若狂。
朱棣和朝臣們對照古籍描述,認定這就是傳說中的麒麟!
在朱棣看來,這無疑是上天對他統治的最大肯定——只有在圣明君主的治理下,麒麟這等祥瑞才會現身。
為了紀念這一盛事,朱棣舉辦了盛大的國宴,邀請王公大臣和各國使節共同觀賞“麒麟”。
他還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告謝天地。更下令讓宮廷畫師沈度繪制《瑞應麒麟圖》,并親自撰寫頌文《瑞應麒麟頌》,以永久記錄這一“祥瑞之兆”。
在畫師的筆下,“麒麟”被描繪得神秘而莊嚴:身形高大,鹿身牛尾,頂生肉角,身披鱗甲,目光炯炯,步伐優雅……這幅畫作和頌文很快被復制傳播,成為了朱棣統治合法性的有力證明。
當我們現代人看到這幅被古人奉若神明的《瑞應麒麟圖》時,卻都忍不住笑了。
![]()
畫中那被明朝人頂禮膜拜的“麒麟”,分明就是一只——長頸鹿!
對比現代動物學知識,畫中動物的特征與長頸鹿完全吻合:長脖子、斑點皮毛、長尾巴,甚至連頭頂那對“肉角”都是長頸鹿特有的骨突。
那為何古人會把它認成麒麟?
首先是信息差。明朝人對非洲動物的認知幾乎為零,只聽說過“麻林國在海那邊”,至于當地有什么獸,全憑使者和畫師的描述,加上長頸鹿和記載中的麒麟有些相似,于是就被當作是麒麟。
我覺得還是政治需求。朱棣需要“祥瑞”來錨定自己的統治合法性,滿朝文武就算有人覺得這并非“麒麟”,但也不好說什么,也得跟著夸“陛下圣德感動天地”。
而東非斯瓦希里語則稱長頸鹿為“giri”,發音與漢語“麒麟”驚人相似。這種語言上的巧合,也可能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判斷。
![]()
這場六百年前的“美麗誤會”,在今天看來是令人捧腹,但我們若是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很可能也會欣然加入朝拜“麒麟”的行列。
畢竟這是時代認知的必然局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