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近代史的畫卷中,有一族群自明代起便深植這片土地,以耕讀傳家之脈、經世濟民之舉,見證并參與了城市從村落走向都會的滄桑變遷,這便是青島村的胡氏族人,而胡存約一家,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力量。
![]()
海上眺望青島村
追溯胡氏淵源,據《胡氏族譜》所載,其始祖胡勝與周氏攜子女,于明洪武年間自云南岷山岷江流域輾轉至山東,明永樂初年最終定居于即墨屬地,在今信號山南麓龍口路迎賓館一帶建立胡家莊。至明萬歷年間更名為青島村。青島村左臨青島河,前眺小青島與青島口海灣,依山傍海,堪稱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此后五百余年,胡氏家族在此“世耕讀業,漁樵嗥嗥”,家族內部和睦融洽、人丁興旺,生意興隆之余,九族親疏有序,宛若“桃花源里人家”,勾勒出一幅傳統村落的繁榮圖景。
![]()
德占時期的青島村
胡氏家族的第十四代孫胡增瑞,是將家族商業版圖推向新高度的關鍵人物。光緒年間,他率先在上青島村開辦小型燒鍋,釀造銷售白酒;后又將燒鍋遷至下青島村的“行街”(即商業街),擴大規模并取名“瑞茂燒鍋”。胡增瑞為人正直、處事公正,憑借德高望重的聲望,被推舉為設于天后宮的青島商業“公所”會首,為胡氏家族在青島商界奠定了堅實根基。
![]()
胡存約
作為胡增瑞長子,胡存約(字規臣)生于1860年,自幼便展露非凡稟賦。他生性純篤,少年讀書時聰穎異常,應童子試屢列前茅;青年時期,他毅然棄文從商,接手父親的“瑞茂燒鍋”生意,同時承襲了青島商業公所會首之職。雖為富商,胡存約卻秉持“仗義疏財”之道,常接濟村中孤寡老人,逢年過節送去錢糧;對生活困頓的同宗族人,更是及時伸出援手,他曾言“同宗至親有難,我豈能袖手旁觀”,這份擔當讓眾多族人受其恩惠,也為他贏得了鄉鄰的廣泛敬重。
![]()
1891年6月14日,清內閣頒發上諭,批準膠澳設防,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4000兵士駐防,青島自此開啟建置之路。次年,總兵衙門在今青島人民會堂位置落成,規模堪比府衙;1892年,青島口西側建成棧橋,作為青島首個人工碼頭,青島口逐漸成為繁華的漁業與航運碼頭,下青島村的“行街”更是聚集了六十五家各類商鋪,由商會統一管理,青島的城市雛形已然顯現。
然而,平靜的發展被列強的入侵打破。1897年11月14日,德軍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從青島口登陸并占領青島;1898年3月6日,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將青島及膠州灣租借給德國99年,租借范圍涵蓋白沙河以南、磚塔嶺以西等區域,涉及283個村莊、83000余人。德國人將租借地劃分為青島區與李村區,青島區膠州路以南、西鎮以東、湛山村以西定為德人居住區,其余為華人居住區,同時攫取了山東鐵路修筑權與采礦權,青島正式淪為德國殖民地。
![]()
1910年青島商務總會成立時合影
德占時期,胡存約以其商界領袖的身份,成為華人與德國當局之間的重要橋梁。德軍強遷胡氏祖塋地修建“膠澳總督府”后,1907年德國當局公布《公舉參議督署董事章程》,胡存約以瑞泰協經理、本籍商界領袖的身份,被聘為總督府參事會四名市民代表之一;1902年4月,“中華商務公局”在天后宮成立,他當選為十二名董事之一;同年,他與祥泰號經理傅炳昭共同發起創立“山東會館”,后經天津人朱子興加入,改稱“齊燕會館”,胡存約被公推為經理,該會館長期掌控青島土產、雜貨、糧食交易市場;1910年8月,德國總督撤銷中華商務公局,胡存約又與朱子興、丁敬臣、古成章一同被任命為參事;宣統元年(1911年),因賑災捐款數額巨大,胡存約獲清廷賞戴五品花翎,授后補同知官銜。
![]()
1899年,德國人為建設德人居住區與拓展商業,決定強遷青島村、會前村等十余個村莊。起初,德國人僅承諾按市值補償,胡存約以被拆居民代表的身份多次交涉無果后,直接面見德國總督,據理力爭:“被拆居民故土難離,遠離土地、漁船、商鋪與航運,僅靠市值補償無法生存。”在同一時期英國也與清廷政府簽訂了租借香港九十九年的不平等條約,彼時德國正與英國暗自較勁,急于將青島建設得超越香港,而胡存約在民眾中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最終,德國總督也為盡快拆遷騰地搞建設無奈同意其提出的“房屋按市值兩倍補償并發放安置費、土地一畝換兩畝以上”的條件,讓被拆居民獲得了切實利益,胡存約也因此更受擁戴。
拆遷之際,青島村胡氏族人四散遷徙,忙于尋找新居與遷葬墳兆,眾多歷世無祠乏絕的族人遺骨無人打理,面臨被德軍火葬的命運。胡存約念及血脈親情,出資在膠州購置半畝土地,將這些遺骨一一入棺安葬,并立“胡氏先塋”石碑,以家族領袖之責,守護了族人的百年根基。
![]()
被德人強拆的青島村
拆遷后,胡氏二十余支族人紛紛遷往海陽、即墨、臺東鎮、大鮑島、浮山所等多地開枝散葉,胡存約則將“瑞茂燒鍋”遷至今甘肅路,更名為“瑞泰協”,除延續白酒產銷外,拓展了干海貨、果品、土產、雜貨經營及貨物航運代辦業務。憑借敏銳的商業眼光,早在德占前,胡存約家人便雇人開墾青島的無主荒地,將其納入名下;德占后,大量工人涌入青島謀生,住房問題凸顯,許多人露宿街頭。胡存約一邊敦促德國當局解決住房難題,一邊將名下西大森荒地免費提供給無家可歸者搭建住所,雖每人所得土地有限,卻為他們在青島筑起了遮風避雨的“家”,這也造就了青島著名的西大森貧民棚戶區,而胡存約的善舉,讓無數貧民感恩戴德。
1916年,胡存約逝世,享年五十六歲。出殯之日,青島萬人空巷,民眾自發涌上送葬的必經之路,送別這位心中的“恩人”。三十二抬大罩載著靈柩,數千人的送葬隊伍綿延三里,各界名流與商號在沿途設置數十處香案,行三拜九叩之禮“路祭”。
《胡氏族譜》記載此次葬禮“中外執紼者數千人,道旁觀者無不咨嗟涕”,成為青島近代史上最隆重的葬禮,這份哀榮,正是胡存約一生行善積德、為民請命的最好見證。
![]()
1905年的天后宮正殿
胡氏家族與青島天后宮的淵源,同樣深刻而久遠。明成化三年(1467年),胡氏族人捐地捐款,在今太平路修建媽祖廟,供海船祭禱;歷經五百余年,數代胡氏族人持續捐地捐錢,多次大修擴建,最終形成如今的天后宮規模,成為青島市區最古老的建筑文物,也是海事從業者與信眾朝拜媽祖的圣地。歷朝歷代,天后宮“廟董”均由青島村胡氏族長擔任,胡存約亦不例外。
![]()
德占青島后,德國當局欲拆除天后宮,以肅清德人區內的華人痕跡。時任中華商務公局委員與總督府參事會華人董事的胡存約,聞此消息后,立即率領商家、漁民、航運從業者及居民代表與德國當局交涉:“青島為水陸碼頭,帆船運輸賴天后信仰,廟毀則帆船裹足,商業必受重創。”德國總督堅持遷廟,甚至在館陶路劃地令其速遷,胡存約以“商埠初開,資金匱乏,遷廟需待數年”為由拖延;后趁德國總督賣爾瓦的克回國述職之機,又以“天后宮為明代古跡,足以壯商埠行色”進言,最終德國當局迫于眾怒,只得作罷,天后宮得以完好保存。
此后,胡存約利用天后宮廟董身份,將商會、中華商務公局、會館等機構設于廟內,匯聚商界巨賈富商力量,為天后宮1874年、1898年、1911年、1931年四次大修擴建提供了堅實經濟支撐。
![]()
青島口“市場街”(源自青島老照片館)
作為青島商界領袖,胡存約在《海云堂隨記》中,詳細記載了1899年拆遷前下青島村商業街的盛況:“計車馬店九,烘爐一,成衣、估衣、剃發三,油坊、磨坊、染坊六……航載寫船多由洋廣雜貨、木材諸號兼業”,共六十五家商鋪,涵蓋衣食住行、生產生活各個領域,為后人研究青島早期商業發展史留下了珍貴的一手史料。
1912年9月,孫中山先生蒞臨青島,宣傳三民主義并考察城市發展,期間三次發表演講,并接見了胡存約等青島知名紳士。三日考察結束后,胡存約與一眾名流前往送行,這段交集,也成為胡存約人生中與時代浪潮相擁的重要印記。
![]()
胡存約(胡存約曾孫胡義連提供)
從明代定居青島村的耕讀之家,到清末民初引領青島商界、守護民眾與文化根脈的望族,胡存約與胡氏家族的故事,早已融入青島的城市肌理。他們的堅守與擔當,不僅是一個家族的傳奇,更是青島近代史上一段不可磨滅的人文篇章。
![]()
胡存約夫人
胡存約作為老青島的名紳,其家族的故事在青島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胡存約育有三個兒子,長子胡毓岱字鎮東,次子胡毓嵩字鎮中號孚園,三子胡毓華字鎮西。長子胡毓岱繼承父業從事商業活動,次子胡毓嵩從事教育工作,三子胡毓華從事科技工作。在各自的領域里展現出了不同的風采,延續著胡氏家族的傳奇。
一八九九年德國人強拆青島村時,胡存約將部分家人安置在徐戈莊居住。胡存約去世后弟兄三人也隨之分家了,各自經濟獨立,分家時在臨清路買了三棟小洋樓,一人一棟(這三棟小洋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興建東方貿易大廈時拆除)。
![]()
胡毓岱
長子胡毓岱繼承了父親的商業基因,接任了“瑞泰協”商號總經理和商會會長職務,成為了青島商業界的重要人物。在那個時局動蕩、商業環境復雜的年代,胡毓岱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努力維持著商號的運營。然而,由于時局的不穩定和物價的飛漲,他最終也不得不將臨清路的小洋樓變賣,以解決商號的資金周轉問題。盡管如此,胡毓岱在商業上的貢獻和努力,依然為胡氏家族在青島商業界贏得了尊重和聲譽。
民國時期胡毓嵩擔任北京路小學校長,因時局動蕩物價飛漲學校經費入不敷出,作為校長的胡毓嵩無奈之下變賣家產用作補發工資安撫教職員工。一九四九年前后胡毓華變賣了房產取道香港前往美國發展,其兒子胡延祝在美國還是小有名氣的富翁。胡存約的后人現多居于青島、黃島、濟南、淄博、泰安、臺灣及美國等地,供職于政府、學校、銀行等,亦有經商和從事科技工作的。現在還有胡存約的后人居住在徐戈莊,他們都已從平房搬入了現代化的居民樓,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生活富足幸福。
一九二四年編纂出版的《胡氏族譜》是這樣記載胡毓嵩的
“性真摯篤內行慷慨好義續族譜聯宗盟一昭敦睦克有父風苕童就傅端重知幼儀自膠澳租界學堂育才乃秉父命入法政學堂畢業獎給生員逮中歷癸亥日本還我膠澳督暑委為接受青島學務主任委員勞績上聞蒙大總統將六等嘉禾章旋由課員視學員出任青島小學校長兼掌圖書館歷充教育會副會長凡任職務皆實事求是大為興論所推重於前烈有光矣無”
胡毓嵩生于1891年,年輕時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風流倜儻且仗義疏財經常捐資慈善事業,資助身邊生活困難的人。一生娶有妻妾三人共育有七兒七女。
![]()
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校法政科畢業式(1915),照片中編號為十的即為胡毓嵩。(上海同濟大學檔案室提供)
![]()
上海德華醫工高等專門學校同學錄中胡毓嵩的信息(上海同濟大學檔案室提供)
胡鎮中1915年畢業于上海德華醫工高等專門學校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校法政科。這所學校的前身是青島德華大學,稱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簡稱德華高等學堂,建校時間是1909年,由中德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因附近有一片被稱作黑瀾的礁石,所以民間曾有黑瀾大學的叫法。這所大學于1914年因日德戰爭爆發而被迫停辦解散,部分師生轉至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其中30余名土木科師生,同濟為此設立土木科,開啟同濟土木系科育人歷程。
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意欲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讓給日本,包括顧維鈞、王正廷等在內的中國代表拒絕簽字。列強們的惡行引發了中國民眾強烈抗議并爆發了五四運動,強烈要求收回青島的主權。現在青島市政府前的五四廣場和五月的風雕塑就是為此而建立。
![]()
1922年2月,華盛頓會議上中日兩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被迫交還青島。條約規定兩國組織聯合委員會,負責辦理移交青島、處理膠濟鐵路等事宜。3月,中日聯合委員會中方委員長、魯案善后督辦王正廷受命組織公署。9、10月間,行政接收準備分委員會在青島設立組織機構,這個工作班子參與談判、實地考察,具體實施了接收任務,骨干成員在聯合委員會各分委員會、魯案督辦公署身居要職。
![]()
在行政接收委員的名單中兩名負責接收學務的大員中,胡毓嵩是位列學務主任殷露聲之后的學務接收大員,負責接收青島各學校及文化事宜。12月28日,他以學務主任身份提交因接收工作所花車費的清單。
![]()
據《膠澳志》,1922年青島教育會在青島接收(1922年12月10日)前成立,孫廣欽任會長,胡毓嵩為副會長。1925年改選,劉銓法任會長,胡毓嵩繼任副會長。
![]()
據1924年春出版的《胡氏族譜》記載這時的胡鎮中就已經是青島小學(是否是北京路小學尚待證實)的校長、圖書館館長、教育會副會長了。
![]()
據21世紀中國城市圖書館叢書中的《青島市圖書館》一書,1925年胡鎮中繼續擔任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館長。1929年4月改稱“青島市立圖書館”, 1932年1月改稱“青島市圖書館”,館長為胡致,胡毓嵩不再擔任館長。
![]()
北京路小學的前身為成立于1912年6月的大鮑島蒙養學堂,日占時期的青島公學堂,1922年接收青島后,定名為“膠澳商埠公立兩級小學校”,成為青島小學教育的第一校。1925年4月21日,膠澳商埠公署任命胡鎮中任青島公立兩級小學校長。胡毓嵩擔任北京路小學校長期間,因時局動蕩物價飛漲,學校經費入不敷出,胡毓嵩多次向上級反映申請撥款。
1925年6月,胡毓嵩以校長館長雙重身份向有關部門反映,因發行軍票物價陡增,校務館務拮據無法進行,“懇請格外體恤發給補助金”,上級批示“多發數成現洋”。但因撥款有限,學校經費入不敷出,作為校長的胡毓嵩無奈之下變賣了分家時分得的小洋樓發放拖欠教職員工的工資和物價補貼(這是我在續修胡氏族譜時聽其家人講述沒有查到相關的官方史料記載)。
![]()
1932年、1936年《青島教育》月刊,朱德凱1932年(月份不詳)起任北平路小學校長,1936時仍在任,說明胡鎮中1932年已離開該校不再擔任校長一職,他在這所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學擔任了至少6年的校長。
1922年10月收回青島主權后,胡鎮中、宋德慧聯合撰寫的揭露德日侵略者販毒罪行的文章發表在青島的報刊上,全文如下:
德日侵略者販毒紀實
~~胡鎮中 宋德慧
德寇占領膠澳后,除加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外,并施行毒化政策,大肆販賣毒品,毒害中國同胞,掠奪中國財富。
1905年,膠澳海關稅務司赫德,特意請膠澳商會的協理胡規臣(胡鎮中的父親)去商談,要他負責做鴉片專賣生意。胡規臣不干,赫德又另找商會總理丁敬臣、董事蘇動臣、陳克廉以及劉子山等,集股在北京路東頭糕點房內開設立升官膏局,公開販賣鴉片,毒化中國人。
丁敬臣等經營鴉片業務不熟,賺錢不多,不愿再干,遂召集股東蘇助臣等開會商議,大家一致同意不干了。唯有劉子山說:"我是兩肩扛一口來的,窮光蛋一個,大家不干,我干。"丁敬臣等說:"你既愿干,所有外欠帳目,概歸你一人承擔,我們退股,今后不負責任。"劉子山一把將鴉片買賣攬過去,在河北路南頭獨自經營,用浮山后王清齋當負責人。在前柜大批賣煙土,在后院零售,并設煙館招攬煙客。他替德國人在中國人身上搜刮了大量財富,他自己也發了大財。
日本接管膠澳商埠后,于1916年招商承辦販毒生意,于是煙販日增。劉子山又和日本勾結,呈請日本當局批準他開設扶桑官膏局,并派了兩個日本人顧問帶兩個漢奸走狗駐局,還用兵艦從臺灣等處給劉子山運來紅皮煙土。煙土一運幾千箱,卸船時,雇的小大車都插上扶桑官膏局的小旗,一輛接一輛,絡繹不絕地向扶桑官膏局運進。
僅根據海關冊可查的,年進口熟膏即有6300余斤,波斯土2660斤,臺灣土2740斤。另外尚有金丹、白丸及其他毒品陸續運入內地。從膠澳商埠到濟南,水陸暢通之處,以及鐵路兩旁的小城市里,有錢的吸鴉片,錢不多的吸海洛因,沒有錢的扎嗎啡,中國人受了莫大之害!
劉子山的鴉片買賣掙的錢多了,又擴大營業,叫王清齋在天津路西頭,東華旅社對過開設德誠東,以土產買賣為名,大批販賣煙土。并聯系日照、莒縣、海州等處土產客,乘來商埠時用船滿載花生米等貨物之便,帶煙土回去轉銷中國內地。當時,王清齋把胡鎮中父親在北京路開設瑞泰協號所聯系的大土產客都拉了過去,剩下的僅有四五個。
劉子山、王清齋一天賣煙土300箱,一箱可掙300元,一年掙3000余萬元;每月供日本軍費約20萬元。劉子山"鴉片專賣"替日本毒害中國人,克致暴富,財產無算,一變為島上第一大富商,引起全商埠人的注目,都叫他鴉片大王,都恨他、罵他。
其丁敬臣對劉子山大發橫財心饞眼紅,一度請假離青,說是回原籍,實則暗抽悅來公司股金20萬,赴日本東京,運動日本大正天皇的至親,以求批準他在膠澳商埠鴉片專賣,撤銷劉子山的鴉片專賣。日本大正天皇打電報給駐膠澳商埠的日本守備隊司令官由比,由比回電報說劉子山的鴉片專賣成績很好,月供軍費20萬,不必換人。此事作罷,丁敬臣白花20萬元錢,事未辦成,反把自己的悅來公司搞垮了。
雖然迫于輿論壓力,1918年日寇有禁煙之議,但當年進口熟膏仍有5500斤。1920年膠澳表面上已開始禁煙,原有煙館陸續歇業,但煙戶仍領照吸煙。1921年進口鴉片仍有3720斤,領照吸戶3100人,無照吸戶沒有確數。1922年4月,中國即將接收膠澳之際,日軍司令部才宣告取消鴉片專賣,劉子山的扶桑官膏局才停止營業。
1922年中國政府接收膠澳商埠后,日本軍政人員大都回國。
![]()
1924年,胡毓嵩與長兄胡毓岱共同出資修纂胡氏族譜,并在修纂的族譜中撰寫了《胡氏先塋新阡記》對祖墳的原址及遷往地的具體位置及各分支墳兆隨遷的分布做了詳細的記載,胡毓岱為胡氏族譜作《跋》,胡毓嵩還負責纂修族譜的編輯和校對工作。《胡氏族譜》出版后他還宴請所有參與修譜人員并到青島村舊址故地重游。
![]()
1925年3月12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據1925年4月11日的大青島報報道,4月10日青島各界民眾隆重集會沉痛追悼孫中山先生,由擔任司儀的胡鎮中主持追悼大會。
1925年10月,胡鎮中被聘為膠澳商埠警察廳咨議。同年(月份不詳),胡鎮中以教育會會長(應為副會長)身份提案,建議設立教育基金。
![]()
20世紀30年代的天后宮
1931年,沈鴻烈任青島特別市市長,認為天后宮在洋樓林立的前海十分不協調,而市區內也沒有了漁民,漁民的集居地也遠離天后宮,漁民上香因路途遙遠并不方便,準備將天后宮遷至沙子口。此時胡存約早已去世,胡家的長支尊丈胡存進也已率子孫遷往海陽柳樹莊定居遠離青島,但胡存約的三個兒子胡毓岱、胡毓嵩和胡毓華都是島城名流,胡毓岱和胡毓嵩便成為了天后宮的廟董。
天后宮住持趙泰昌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聯系胡毓岱胡毓嵩兄弟及同為廟董的傅炳昭和朱文彬共同商討對策。最終決定由胡毓嵩和傅炳昭作為代表,以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向市府力陳德占時期保廟的經過請保天后宮,并由胡毓嵩執筆具文呈報,期間胡毓嵩還發動民眾請愿向政府施加壓力。沈鴻烈衡量再三后便取消了遷移天后宮的動議。
此為胡氏家族第二次保全天后宮免遭拆遷。胡氏先人施建天后宮并兩次力保天后宮安然無恙,此乃利在千秋的功德之舉,不僅保護了青島的歷史文化遺產,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
晚年的胡毓嵩
他于1932年離任北京路小學校長和圖書館館長,可能與他在1931年因力保天后宮不得搬遷違背了市長的旨意得罪了市政府的相關人員有關。1932年后再也沒有查到官方關于胡鎮中的史料記載,自此之后他的生活也貧困潦倒,將妻妾兒女送到膠縣徐戈莊生活。為維持生計,經朋友介紹在法院找了個薪水很低的書記官(書記員)、辦事員工作,養家糊口。
解放后政治運動不斷胡鎮中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也沒有正規的工作,自五十年代中期便在湖南路與中山路的拐角處看車處看自行車,每看一輛自行車的收入是2分錢,而且還要向街道辦事處上交一部分。胡鎮中晚年由住在泰安路7號的大女兒胡延芙(延福)女婿陳介夫(企業家)贍養,于1971年去世享年81歲,骨灰埋葬在中山公園的山林中。
回顧胡存約一家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興衰榮辱。他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社會的變革,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胡氏家族的故事,是青島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個縮影。
本文特別感謝文史研究者,知名媒體人張同俊先生的資料提供。
作者簡介:胡延竹,青島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傳人,國家語保工程青島方言發音人,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