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如霜,氣溫已跌破零攝氏度。雪域高原悠遠的夜空下,幾聲空靈的鶴鳴劃破靜謐。
楊樂側耳辨別方位,輕輕挪動著腳步。轉過河灣,晶瑩剔透的月光下,赫然出現了一個黑頸鶴“小家庭”——
一家四口在清淺河水里踱步。雌鶴突然站住,修長的脖頸劃出一道優美弧線,飛快地從水中叼起一尾小魚,喂給身旁一只幼鶴。另一只幼鶴模仿著媽媽甩頸的動作,長喙入水,激起一陣碎銀般的水花。不遠處,負責警戒的雄鶴拍打著雙翅,警惕的眼神徐徐環視……
舉起紅外望遠鏡,楊樂仔細觀察著雄鶴腿上跟蹤器腿環的編號。
“發現5526腳環黑頸鶴,發現5526腳環黑頸鶴!”他舉起對講機,興奮地向隊員通報。
原來是遇到了“老朋友”——這是2023年夏天,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和北京林業大學團隊聯合跟蹤過的一只黑頸鶴。幾年不見,這只“鶴兄”已經組建家庭,還有了可愛的鶴寶寶……
作為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楊樂帶著隊伍在高原草甸上顛簸了一整天,跑了好幾個觀測點。此刻,他們正身處阿熱濕地附近,這里是黑頸鶴向拉薩林周等越冬地遷徙的重要中停站。
“每年10月,黑頸鶴都會按時按節開始遷徙,從青海湖、鹽池灣、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陸續南歸,回到色林錯保護區東側湖群或雅魯藏布江河谷越冬。有些家庭性子急,會趕在大部隊之前提前動身哩。今年的先頭部隊,9月下旬就飛回了林周……”楊樂如數家珍地對記者說,眼里閃著興奮的光。
湖湘漢子楊樂,來到西藏已經21年了。從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成長為業內有名的黑頸鶴守護者,他早已在這里扎下了根。一年四季,他的生活節律始終“以黑頸鶴時間為準”——“夏天看它們娶妻生子,冬天看它們安然越冬,春秋看它們長途遷徙。那種心情,就像陪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一樣。”
“有多少個中秋節是在追逐黑頸鶴的路上?”記者問。
“那可記不清嘍!”楊樂咧嘴一笑,“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他們和我一樣愛著黑頸鶴……”
對講機不住地響著,傳來隊員的聲音:“阿熱濕地水廠監測點完成監測,發現16只鶴”“濕地東側鐵路橋監測點完成監測,記錄水鳥4種105只”“戴腳環黑頸鶴的數據已整理好”……
“好,收兵回營地!”楊樂笑呵呵地回復,“大家一起吃月餅、過中秋!”
來源: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