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這個繩子穿得不對,得這樣弄。”桂蘭平俯下身,手把手地教一位殘障學員制作布袋。
午后的陽光灑進頂山街道太陽花殘疾人之家,十多位殘障學員圍坐,跟著桂蘭平學習。這樣的場景,是這里的日常。63歲的桂蘭平是一名銀齡志愿者,幾乎每天都會來這里做志愿服務。
![]()
桂蘭平(左)正在手把手教殘障學員
人群中的桂蘭平顯得安靜溫和,說話輕聲細語,教起學員來卻格外耐心,臉上常帶著鼓勵的微笑。“我不怎么愛說話,但我喜歡聽別人說。”桂蘭平笑著說。來到太陽花近十年,這里早已讓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這份溫暖,對桂蘭平而言格外珍貴。命運曾對她頗為苛刻。早年遭遇變故,她獨自一人拉扯兒子長大,身體的殘疾更是讓她一度把自己封閉起來——背部的傷痛源于童年時的一次意外摔傷。
![]()
“小時候不小心摔了,傷到了背,骨頭錯位,那時候條件不好,沒能及時治,就落下了殘疾。”桂蘭平緩緩站起身,脊柱側彎讓她的身體無法完全伸展,背部高高彎曲。身體的局限讓她習慣了窩在家里,日子過得沉悶。
直到遇見了同是肢體殘疾的馬秀梅——太陽花的托養老師。跟著馬秀梅,桂蘭平漸漸走出了家門,走出封閉的世界,學著唱歌、做手工……笑容終于重新回到了她的臉上。
走出家門的桂蘭平,在社工們的鼓勵下,開啟了更多新嘗試:從零開始學插花,能把花材搭配得漂漂亮亮;跟著師傅學推拿,一雙手也能幫人揉開酸痛;甚至鼓起勇氣嘗試直播帶貨,在鏡頭前大大方方地介紹產品。每一步,都是對自我的突破。
![]()
如今的桂蘭平,成了頂山街道最忙碌的銀齡志愿者——她是心智障礙學員的“生活老師”,疊被子、洗鞋、打掃衛生,樣樣手把手教;也是輔助性就業學員的“輔導員”,串珠、布藝,鼓勵大家用雙手創造價值,掙一份體面;她還是特困殘障家庭的“貼心人”,電話里、上門走訪時,總是細心地把大家的需求和困難一一記在本子上,再盡力去幫忙溝通解決……
“這里就是我的家。”桂蘭平的話語里透著由衷的歸屬感,“能幫上別人,比被人幫更讓我開心。”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殘疾人伙伴。
桂蘭平說,桌旁這十幾位學員,有肢體殘疾人,也有心智障礙者。對于心智障礙者而言,看似簡單的布袋制作,做起來很不容易,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反復理解、練習很多遍才能掌握。
然而,學習的間隙,快樂卻總在不經意間流淌。
![]()
“你會做嗎?我可做了不少噢!”丁月亮舉起手中剛完成的小布袋,語氣里帶著點小得意。
![]()
“你們看我新買的裙子,好看嗎?”王萍歡快地走出座位,轉了個圈,贏得了一片掌聲。
![]()
回到座位,王萍拿出餅干與小伙伴一同分享。
![]()
“哈嘍!你們又來啦!”兩周前,我們在無障礙快捷酒店采訪過的小丁也在這里。他上午在酒店工作,下午就回到太陽花這個溫暖的集體。
![]()
“回家回家啦~”常后昆歡快地唱著歌,說話一向結巴的他在唱歌時卻流利得不行。
![]()
坐在輪椅上的楊金柱不語,只是一味地接活,他是小組長,為了保證整個小團隊的工作進度與質量,有時周末他也會自愿抽出時間在加工趕貨修理上。
![]()
一屋子人說說笑笑,一個下午的時光就在這溫馨的氛圍里飛快溜走。
臨近下課,學員們的家人開始陸陸續續來接了。“我做了八個!”魏昕驕傲地展示著今天的成果。魏昕是一名心智障礙者,每天都會準時來太陽花。“下課”對他而言,意味著又要和朝夕相處的伙伴、敬愛的老師們暫時分別了。
![]()
“我會想你的。我會想桂阿姨。我會想朱老師。我會想李老師。”魏昕依依不舍地念叨著。
最后,他拿出用彩紙精心疊好的一朵小花,輕輕遞到我們面前說:“祝你快樂。”
素材來源 | 江北新區殘聯
視頻、圖、文 | 林濤、秦思
發布 | 徐雅瑩、吳小榮
審核 | 王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