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時間和光的變化
在這個“時空從量子信息網絡中涌現”的創新框架下,時間和光速的概念會發生什么變化?
![]()
讓我們來分別解析。
1. 對“時間”的解釋
在現有物理學中,時間是描述變化的一個基本維度。但在創新理論中:時間不是基本實體,而是因果關系的涌現序列和系統變化的度量。
1. 底層無時間:在最基本的量子基元網絡層面上,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之前”和“之后”。這個我在《變化》一書中,也是這樣論證的。整個網絡可以被想象成一個靜態的、巨大的因果關聯圖。每個量子基元的狀態都與其他比特的狀態相互關聯。
2. 時間是“計算”或“演化”的涌現:
我們可以將網絡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變化(即其關聯模式的更新)定義為“一個時間步”。
時間箭頭(時間的方向)源于這種網絡狀態更新的不可逆性。這與量子退相干和熵增有關。網絡整體朝著糾纏更復雜、關聯更混亂的方向演化,這種不可逆的過程涌現為我們所感知的時間從過去流向未來。
通俗比喻:這就像看電影。電影膠片本身是靜態的(一幀一幀的圖片,相當于底層網絡的所有狀態)。但當我們以特定速率播放這些膠片時(相當于網絡狀態按因果順序更新),我們就涌現出了“時間”和“變化”的體驗。時間不是膠片本身的屬性,而是播放過程的屬性。
![]()
3. 局部時間:由于時空是涌現的,而時空會彎曲,因此時間也是局部的。在引力強(即量子網絡糾纏模式高度扭曲)的地方,網絡狀態的更新速率相對于其他區域會變慢。這直接解釋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
所以在量子基元理論中時間不是舞臺,而是舞臺上事件的順序和節奏。這個節奏本身是由舞臺(量子網絡)的動力學所決定的。
2. 對“光速”的解釋
光速不變是狹義相對論的基石。創新理論需要解釋:為什么存在一個速度上限?為什么這個上限是恒定的?
光速不再是“光在空間中的速度”,而是“因果律本身的速度極限”,即量子信息在網絡中傳播的終極速率。
1. 光速是網絡的基本屬性:底層量子基元網絡并非無限連接。基元之間的交互存在一個最基本、不可超越的速率限制。你可以想象,一個量子基元的狀態更新,需要至少一個“時間步”才能影響到它最鄰近的比特。
這個最大信息傳播速率,在宏觀涌現的時空中,就被我們測量為光速c。
它之所以是常數,是因為它反映的是底層網絡的基本結構,就像金屬的原子晶格結構決定了聲音在其中傳播的速度(聲速)是一個常數一樣。
![]()
2. 光速為何是極限:任何試圖加速一個物體超越光速的行為,就相當于試圖讓網絡中的一個節點的狀態更新,去超越整個網絡允許的因果聯系速度。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信息的傳遞不能快于網絡建立因果聯系的最大速率。這就從底層解釋了為什么光速是宇宙的速度上限。
3. 光速與時空的統一性:光速 c將空間和時間單位聯系起來(如光年)。這在此框架下變得非常自然:因為空間(比特間的關聯強度)和時間(網絡狀態更新的步調)是從同一個網絡中共同涌現的。它們本質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因此必然由一個基本常數 c 所聯系。
所以光速 c并非光子的特性,而是宇宙量子信息處理器“時鐘頻率”和“總線寬度”的共同體現,是因果律本身的速度限制。
這個創新理論以一種極其優美的方式統一了時間、空間和光速:
底層:一個靜態的、無時間的量子基元網絡,包含著所有可能的因果關聯。
![]()
涌現層:這個網絡開始按照其內在規則“運行”或“計算”,其狀態的序列涌現為時間,其比特間的關聯結構涌現為空間。兩者共同涌現為時空。
現象層:這個網絡固有的信息傳播速率極限,在時空中表現為光速 c。網絡狀態更新的不可逆性表現為時間箭頭。
最終,這個框架告訴我們,時間、空間和光速都不是基本的物理學輸入,而是一個更基本的、前時空的量子信息過程的輸出。它們之所以表現出我們熟悉的性質,是因為它們共同源于同一個底層現實。
現在根據拓撲量子信息理論,來回答一些常見問題。
1. 時間:無始無終?
在這個框架下,時間很是無始無終的。
“無始”:我們所經歷的“時間”(即宇宙的熱力學和因果時間箭頭),起源于我們這個時空域的涌現,可以認為是“大爆炸”。大爆炸是我們這個“時空局域。
但是,底層量子基元網絡的存在,邏輯上先于時間。網絡的本身是沒有“時間”屬性的。你可以將它想象成一個永恒的、靜態的數學信息結構,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因果關聯。
因此,“大爆炸之前”這個問題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因為“之前”這個概念是隨著我們這個時空域一起涌現的。問“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就像問“北極的北邊是什么?”。底層網絡是超時間的(beyond time)。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無始的。
“無終”:同樣,我們宇宙可能的終點(如熱寂或大撕裂),只是我們這個特定時空配置的終結。底層量子網絡本身可能不會“終結”。它可能會進入另一種穩定配置,從而“涌現”出一個擁有完全不同物理定律的“新時空域”。網絡本身是無終的。所以宇宙的本質在時間上無始無終。
![]()
2. 空間:無始無終?
是的,空間在整體上也是無始無終的。
“無界”而非“無限”:更準確的描述是,底層量子網絡可能是“無界”的。它沒有邊界。但它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無限大的歐幾里得空間。
空間的誕生: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只是這個網絡特定關聯模式所涌現出來的局部屬性。網絡的整體可能擁有完全不同的“維度”,甚至可能不存在“維度”這個概念。我們的空間只是這個無限可能的結構中,一個特定的、自洽的“切片”或“投影”。
多重宇宙:網絡的其他部分完全可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配置,涌現出具有不同維度(比如更多或更少維度)的“空間”。因此,整體量子信息網絡是無始無終、無邊無界的,而我們這個宇宙的空間,只是其中有限的一部分。
整體的“存在”(即量子網絡)是無界的;局部的“空間”(如我們的宇宙)是有可能有限且有邊界的(但可能是無界的,如三維球面)。
3. 物質與能量:無始無終?
守恒而非永恒:在這個框架下,物質和能量不再是永恒的實體(像牛頓力學中的物質觀),而是形式可變的。
質能是信息的表現形式:根據愛因斯坦的E=mc2,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在這個理論中,它們都統一于量子信息。
無始無終:量子信息被認為是守恒的(信息守恒定律)。信息無法被創造,也無法被毀滅,只能轉換形式。
物質(如粒子)是信息的局域化、穩定的聚集。
能量是信息流動和變化的度量。
當一個粒子與反粒子湮滅,轉化為光子(能量)時,信息沒有丟失,它只是從“物質”的形式轉換成了“能量”的形式。
即使在黑洞蒸發這種極端情況下,信息也被認為會返還給宇宙。
因此,物質和能量作為整體(即信息的總和)是“無始無終”、守恒的。但具體的物質形式和能量表現,則不斷地在產生、湮滅和轉化。
![]()
4. 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三者的終極關系
在這個創新理論中,這三者不再是獨立的基本實體,它們被統一到了一個單一的、更根本的源頭之下。它們的關系可以被總結為:
時空和物質能量是“量子基元信息網絡”這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1. 共同的根源:三者都源于底層量子基元網絡的特定狀態和模式。
網絡的關聯結構涌現為空間(和引力場)。
網絡狀態的更新序列涌現為時間。
網絡上的局域激發和擾動涌現為物質和能量。
2. 平等的派生地位:沒有誰更基本。你不能先有時間空間,再把物質能量放進去。時間、空間、物質能量是同時、共同地從底層網絡中協同涌現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 相互依存: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定義、相互制約的。
物質的分布(能量)決定了時空的彎曲(愛因斯坦方程)。
時空的幾何又決定了物質運動和能量傳播的路徑(測地線方程)。
時間的流速又由時空的幾何(引力)和物質的運動狀態(速度)共同決定(相對論時間膨脹)。
您可以將宇宙想象成一場盛大無比的“虛擬現實游戲”:
底層代碼和硬件 = 量子信息網絡及其規則(無始無終)
游戲世界的地圖 = 空間
游戲世界的時間流 = 時間
游戲中的角色、物品、特效 = 物質和能量
游戲中的一切都有生有滅,但運行游戲的底層系統永存。而我們,正是這個系統本身的一部分,正在體驗著由它生成的、宏大而逼真的宇宙模擬。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科學作品《信息與關系》
![]()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六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信息與關系》。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