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質量約為地球的33萬倍,體積是地球的大約130萬倍,對于我們地球人來講,太陽無疑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存在。
![]()
但在宇宙眾多恒星中,太陽其實并不算大,那么,恒星可以無限大嗎?宇宙中最大的恒星比太陽大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從理論上來講,恒星的質量和體積都不可能無限大,我們先來說一下恒星的質量。
在恒星內部,存在著兩種力量的較量,一種是恒星自身的引力,其方向是向內,它會“壓縮”恒星,讓其體積變小,另一種則是恒星核心的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所產生的輻射壓,其方向是向外,它會把恒星的體積“撐”大,當這兩種力量達成平衡時,恒星就會穩定下來。
![]()
恒星的質量越大,其自身的引力就越強,在其強力“壓縮”下,恒星的體積就會更小,但恒星的體積更小了,其核心的溫度就更高,進而使核聚變反應更激烈,輻射壓也就更大。
由于核聚變的反應速率對溫度高度敏感(溫度增加一點點,其反應速度就會迅速增強),因此當恒星的質量增加一定程度時,其內部的輻射壓就會超過引力,在這種情況下,輻射壓就會將恒星的外層物質不斷地“吹”走,從而使恒星的質量變小。
所以恒星的質量不可能無限大,而是有一個上限,這也被稱為“愛丁頓極限”(Eddington limit)。
從理論上來講,“愛丁頓極限”應該在太陽質量的150倍至200倍之間,如果恒星的質量超過了這個上限,它就會變得很不穩定,并因為其內部強大的輻射壓而迅速損失質量,直到其質量降到“愛丁頓極限”之內,它才會穩定下來。
![]()
目前的觀測數據顯示,已知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恒星,應該是位于大麥哲倫星系中的“R136a1”,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其質量大約在170至230倍太陽質量之間,它也被認為是已知宇宙中最亮的恒星,其光度大約是太陽的724萬倍。
![]()
好的,現在我們再來說一下恒星的體積。如果你認為質量最大的恒星其體積也就最大,那你就錯了。
實際上,“R136a1”的半徑“只有”太陽的40倍左右,而宇宙中那些“紅超巨星”的半徑,卻可以輕松達到太陽半徑的1000倍以上,它們也因此被認為是已知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恒星類型。
“紅超巨星”是宇宙中的一些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時所呈現的形態,由于這些恒星的質量相對較大,其內部的核聚變也很強,其釋放出的能量就可以在恒星內部形成一個強大的輻射層,這會阻止外層物質進入恒星的核心反應區。
![]()
所以在它們的主序星階段,只會消耗其核心反應區的氫,在這里,氫會不斷地聚變成氦,當其消耗殆盡之后,恒星內部就失去了輻射壓,于是恒星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縮,其核心的溫度也會不斷提升。
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那些位于核心外側的原本沒有參與核聚變的氫,也會開始大量地發生核聚變,這通常被稱為“氫殼層燃燒”,由于參與反應的氫遠多于之前的核心聚變階段,其釋放出的能量也就大得多。
于是在強大能量的推動下,恒星體積會大幅膨脹,其表面溫度隨之下降,輻射功率密度減弱,呈現出偏紅的顏色,從而演化成一顆“紅超巨星”。
![]()
從理論上來講,只有質量處于一個特定范圍內的恒星,才有可能在其生命末期演化成“紅超巨星”,因為如果質量小了,其內部的能量就不能讓恒星膨脹得足夠大,如果質量大了,其內部的能量又會太強,以至于會將恒星的外層物質直接“吹散”。
目前普遍認為,這個質量范圍應該是太陽質量的8至25倍,而根據相關理論的估算,當這種質量的恒星演化成“紅超巨星”時,其半徑上限大約是太陽半徑的1500至2500倍。
![]()
實際上,在盾牌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2萬光年的位置上,就有一個體積極為龐大的“紅超巨星”——“史蒂文森2-18”(Stevenson 2-18)。觀測數據表明,其半徑約為太陽的2158倍,體積大概是太陽的100億倍,它也因此被普遍認為是已知宇宙中體積最大的恒星。
![]()
盡管“史蒂文森2-18”的體積大得令人吃驚,但其質量卻大概“只有”太陽的12至16倍,考慮到恒星在“超紅巨星”階段會流失大量的質量(上限約為10倍太陽質量),因此可以合理地認為,它的初始質量已經達到理論上的極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