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某房企公司上演了戲劇性一幕:公司準備把核心的房地產開發與租賃業務以“1元價格”轉讓出去。
順利重組后,這家公司總資產將從207億縮水至11億,蒸發了94%。
作為曾經商業地產股的一員,如今竟落得個“1元賣身”的下場,著實令人唏噓。
而另一家同樣背負巨額債務的建業地產也沒好到哪里去,自從4年前一場暴雨沖垮千億市值后,到現在都還沒緩過神。
它曾是河南省當之無愧的“金字招牌”,業務網絡遍布全省122個縣及縣級以上城市。
![]()
巔峰時期,公司更是創下了千億成交額與單省份成交破千億的雙紀錄。
可如今,沉重的債務壓得公司喘不過氣,昔日備受尊崇的創始人,也成為人人喊打的“老賴”。
![]()
創始人胡葆森,是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大學畢業后進入了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工作。
由于工作表現優異,他在1982年被省外貿廳委派到香港工作,這一去就待了10年。
那段日子里,他學著做外貿、結交人脈,并且靠“炒樓花”賺取了第一桶金,最后還當上國有外貿公司的總經理。
胡葆森本可以按既定的事業軌跡去發展,可他卻選擇辭職回河南老家搞房地產創業。
![]()
創業初期,他拉上河南當地的銀行,合資創辦了建業地產,準備在家門口干出一番事業。
當時,胡葆森在鄭州東郊看上一塊300多畝的地,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個最好、最高端的小區。
然而,由于價格過高不受鄭州人歡迎,再加上受海南地產泡沫的影響,新推出的金水花園很快就遭遇了“滑鐵盧”。
房子賣不掉,銀行又貸不出款,胡葆森開局就吃了大虧。
為了讓公司挺過難關,他推出了十年還本的營銷策略:只要買下金水花園的業主,10年之后可以拿回全部的購房款。
當時廣告一出,買房的人蜂擁而至,樓盤很快被搶空,建業的名聲也由此徹底打響了。
1998年房改政策來臨,國內房地產市場進入逐年遞增的階段。身邊同行都在追求向外擴張,唯獨胡葆森把所有的情懷和熱情都留在了河南省。
![]()
從那時起,他便下定決心要將建業的業務滲透到省內的每一個角落。
巔峰時期,建業在河南房地產占有率達到12%,全省每賣出八套房,就有一套是建業的房子。
但真正讓建業名聲大噪的卻是在2019年。
這一年,公司成交額從2015年的165億提升到1011億元,銷售直接翻了6倍,成功躋身千億市值。
更厲害的是,公司還創下首個在單一省份成交額破千億的記錄。
當別人在房地產市場爭得頭破血流時,胡葆森卻在河南大本營做得風生水起。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建業除了把心思放在房產上,文旅項目也是他重點深耕的方向。
為了宣傳河南,胡葆森豪擲60億修建了一座文化幻城,里面有20多個不同大小的劇場,都是表演有關河南歷史與民俗風情的節目。
這座幻城項目耗時4年才修建出來,而不遠處,另一座投資20億的電影小鎮也在悄然綻放中。
![]()
胡葆森對文旅的堅持,一半來源于自己對故鄉的情懷,另一半也想帶動河南的經濟發展。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建業地產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后,一場債務危機正悄然襲來。
![]()
過去幾年在鄭州取得的成功,讓胡葆森信心倍增。他把目光鎖定在更多三、四線城市,試圖復制其成功經驗。
他曾表示,要讓河南的老百姓都住上好房子,這句樸素的話語成為他后來開疆擴土的信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建業就加大拿地速度,進行激進的擴張。
尤其是2018年—2019年期間,建業新增土地面積平均在1320萬平方米,是2017年的3倍。
這些激進的措施確實給建業帶來顯著的效果,截至2021年,從省會到偏遠縣城,建業用30年時間實現對河南122個市、縣的覆蓋。
然而表面繁榮的背后,卻是一片債務深淵。
2021年,建業負債達到1331億,負債率飆升到94.89%,逼近100%的紅線。
![]()
彼時,受疫情影響,工地停工、售樓處關門、銷售下滑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就連當年6月開業的文旅項目也遭遇6次閉城。
不過,真正讓建業把危機擺到臺面上的,卻是2個月后那場突如其來的暴雨。
受暴雨影響,公司好幾個地產項目被迫暫停營業、正在施工的項目也因暴雨沖刷變得面目全非。這兩場災難加起來,經濟損失達到50億。
為了保下公司,66歲的胡葆森,再一次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這次,他選擇向當地政府尋求支援,一封數千字的求援信成為集團債務危機爆發的開始。
信中提到,公司除了經濟損失慘重,還有28000名員工、300多個在建項目以及120萬產業工人。如果企業出現停工,將造成數百萬人失業。
此外,這兩場災害導致公司銷售額下滑了35%,回款下降了40%。倘若資金周轉跟不上,企業可能面臨無法償還銀行貸款的風險。
![]()
寫這封求救信,就是希望政府能在結清欠款、減免稅收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
由此可見,當時的建業地產早已背負沉重的負擔。
![]()
其實,在發出求救信后,建業迅速開啟了自救模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拋售手上最引以為傲的文旅項目。
作為河南的支持者,胡葆森曾高喊:“建業有能力、有信心成為中原文旅發展的重要引領者。”
他確實做到了,旗下文旅項目多達20個,累計投資超200億。但眼下為了自保,他不得不將這塊心血拱手讓人。
幻城和電影小院曾是公司最看重的文旅項目,如今只能轉賣給國資。
除此之外,建業通過出租廣場、步行街等商業項目,緩解了部分的燃眉之急。
![]()
在拋售資產、轉租項目的同時,建業也在積極尋求保命錢。
2022年7月,河南同晟置業正式入股,成為建業地產的第二大持股者。
拿到錢的第一時間,公司就全額償還了當年到期的5億美元的債務。
次月,首個房地產紓困基金項目在鄭州正式啟動。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建業已經有50個項目爭取到紓困資金的支持。
盡管嘗試多種自救措施,但建業卻依然深陷債務泥潭。
數據顯示,2022年公司利潤虧損了75.6億元。更為嚴重的是,建業因美債到期無法償還,在2023年6月宣布正式爆雷。
昔日千億房企,遭受債務纏身、美債違約等危機,這結局真是令人感慨。
去年11月,胡葆森現身河南幻城召開媒體交流會,正面回應有關保交房、美元債等問題。
面對公眾所關心的問題,他承諾明年年底會完成所有的保交房任務,并在現場表態:“我們堅守陣地,不躺平也不賴賬”。
![]()
另外對于美元債問題,建業副董事長表示相關重組計劃已經在推進中,具體進展將適時對外公開。
足以看出,建業地產在全力推進經營和化債工作,但最終成果如何,只能交給市場來評判了。
如今,市場的住房情況已逐漸走向飽和。企業若繼續過度開發,只會造成供需失衡、資源浪費等問題。
各家房企接連爆雷,很多是早期忽視市場風險、盲目擴張所致。
如今想要走出困局,除了化解債務危機、重建市場信任外,更應該順應行業發展主動去轉型。
否則,被時代淘汰的不僅是一批企業,更是一個固步自封的行業。
參考資料:
1.華商韜略:《中原地產王,被寒氣傳遞成重傷了》
2.澎湃新聞:《建業總裁:政府幫扶措施已落地,50億地方政府欠款正在溝通》
3.21世紀經濟報道:《巨頭正式違約,全面停止支付!曾自曝危機向政府求救,三道紅線全部踩中》
作者:卓卓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