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房企把核心業務以 1 元價格打包轉讓時,你很難想象,另一家曾壟斷河南 12% 房產市場的巨頭,如今也在債務泥潭里掙扎。建業地產,這個曾讓河南人驕傲的 “金字招牌”,如今負債近 1500 億,創始人胡葆森從 “豫商標桿” 變成 “老賴”,這哪是暴雨沖垮的悲劇?分明是一場早有預兆的 “自我翻車”
![]()
誰都知道胡葆森是個 “河南通”,可他的 “通”,只通了河南的市場,沒通市場的風險。上世紀 90 年代從香港回來創業,靠 “十年還本” 的營銷噱頭把金水花園賣爆,按理說該懂房地產的 “穩” 字訣。
可他偏不,巔峰時期喊著 “讓河南人都住上好房子”,瘋狂拿地擴張,2018 到 2019 年新增土地是 2017 年的 3 倍,把業務鋪到河南 122 個市縣。別人都在警惕三四線城市的庫存風險,他卻把 “深耕河南” 當成免死金牌,仿佛只要扎在老家,就能避開行業寒冬。
更荒唐的是,在房地產利潤開始下滑的 2019 年,他還砸 60 億建文化幻城,又投 20 億搞電影小鎮。美其名曰 “宣傳河南”,可文旅項目是出了名的 “吞金獸”,回收周期長、運營成本高,連萬達都不敢輕易重倉。
建業當時負債率已經不低,卻還要把錢砸進慢回報的領域,這哪是 “情懷”?分明是對風險的盲目自信。2021 年那場暴雨只是個導火索,就算沒有暴雨,過度擴張帶來的 1331 億負債(負債率 94.89%),也早晚會把建業壓垮。
![]()
等到危機真來了,胡葆森的操作更讓人看不懂。一邊寫幾千字求救信向政府哭窮,說自己倒了會影響 28000 名員工和 120 萬產業工人;一邊又把最核心的文旅項目賣給國資,連曾高喊 “引領中原文旅” 的口號都拋到腦后。
2022 年靠河南同晟置業入股還了 5 億美元債務,又靠紓困基金救了 50 個項目,可這都是 “拆東墻補西墻”。2022 年虧損 75.6 億,2023 年美債違約爆雷,這些結果早就在他盲目擴張的那一刻注定了。
現在回頭看,建業的悲劇根本不是 “天災”,而是 “人禍”。整個房地產行業都在 2018 年后調整節奏,收縮戰線,只有胡葆森還在信奉 “規模為王”。
他以為 “河南大本營” 是安全區,卻忘了三四線城市的房產需求早就飽和;他以為文旅項目能成為新增長點,卻忘了自己連房地產的風險都沒控制好。更諷刺的是,他曾說 “不躺平也不賴賬”,可現實是,公司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他自己也成了 “老賴”,這哪是 “堅守陣地”?分明是被逼到絕路后的無奈表態。
![]()
其實,建業的問題不是個案,是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縮影。多少房企都曾像建業這樣,靠著盲目擴張賺快錢,把負債率堆到警戒線以上,以為能永遠靠 “高杠桿” 玩下去。可市場一旦變臉,暴雨、疫情只是借口,真正的病根是對風險的漠視,對 “規模” 的癡迷。胡葆森的 “河南情懷” 沒能救建業,因為情懷填不滿債務的窟窿,更擋不住市場規律的懲罰。
如今建業還在掙扎,可就算能化解眼前的債務,也回不到巔峰了。整個房地產行業早就不是 “拿地就能賺” 的時代,那些還抱著舊思維的企業,遲早會被淘汰。胡葆森和他的建業,不過是提前給所有房企上了一課:沒有風險意識的擴張,再深的 “情懷”,也只是自欺欺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