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行業的“反內卷”大潮,已全面席卷而來。
“內卷式”惡性競爭正被密集發聲打擊,與此同時,鋰礦開采權整治風暴持續推進,二者共同從根源上重塑著鋰電行業的生態格局。
這標志著行業“反內卷”已從政策倡導階段,正式邁入實質性產能出清與結構優化的新周期。
在“反內卷”風暴下,鋰電行業正經歷深度調整。一方面,碳酸鋰價格在7.8萬—7.9萬元/噸附近橫盤整理,顯示產業鏈和資金面都認可這一新錨點。
另一方面,儲能電芯市場再度出現“一芯難求”,龍頭企業生產線高負荷運轉。
行業困局
過去兩年,鋰電材料企業一度深陷“量增價跌”的經營困境。
盡管下游電池裝機量持續攀升,但供給端的超預期釋放導致嚴重過剩,產品價格呈斷崖式下跌。
鋰電內卷的直接表現是價格戰和產品同質化嚴重。數據顯示,2024年鋰電池出貨量規模是2020年的8.3倍,2024年底鋰電各環節產能較2020年底增加了10到25倍。
對下游鋰電池客戶而言,其一度以招標形式購買關鍵原材料,以價低者中標為原則,這進一步加劇價格競爭。
當前鋰電行業正深陷同質化競爭泥潭。頭部企業為穩固市場份額,依托規模化優勢持續壓低電芯報價,磷酸鐵鋰電芯均價已跌破0.5元/Wh關鍵點位,較去年同期下挫超30%。
鋰電行業為何出現內卷?直接的原因是2021到2022年行業形勢一片大好,一大批新進入者涌進賽道集中新建產能。
以磷酸鐵鋰材料為例,2020年及之前生產企業不足20家,到2023年底有設備產能的磷酸鐵鋰材料企業超過80家。
已有的規模企業也在集中擴產,包括全資自建、與下游客戶合資等。隨著2023年第二波新建產能路線投產,造成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產能結構性過剩。
“低水平重復” 單純追求產能擴張,容易導致低效產能過剩、技術水平低下、產品競爭力不足。
反內卷風暴
基于鋰礦環節的矛盾現狀,鋰電反內卷動作第一記“重錘”,便砸向此環節。今年8月上旬,寧德時代控股的枧下窩礦因采礦證問題宣布停產。
該礦山年產能達10萬噸LCE,占國內碳酸鋰產量約11%。
7月1日,《礦產資源法》修訂版正式實施,鋰被首次明確為戰略性礦產,審批權限收歸中央,實行保護性開采。
這意味著,過去地方層面的寬松操作空間被壓縮,產業進入了強監管時代。
短期看,這一輪清理造成階段性供應擾動,成為三季度碳酸鋰價格波動的直接推手。
長期來看,更高的準入門檻和合規成本,將使未來新增鋰礦供應更加集中和可控。
在“反內卷”語境下,碳酸鋰的價格中樞正逐漸上移。此前行業普遍認可的現金成本約為6.8萬元/噸,但在新版監管體系下,企業必須計入礦權維護、環保投入、合規審核等隱性開支,全成本上升至7.8萬元/噸左右。
市場也已給出驗證。近期碳酸鋰期貨在7.8萬—7.9萬元/噸附近橫盤整理,顯示產業鏈和資金面都認可這一新錨點。
不過,新的周期并不意味著價格將無限上漲。“反內卷”真正的價值在于加劇分化,龍頭憑借一體化產業鏈、資源自給和合規優勢,能夠穿越周期;而高成本、無資源的中小企業則將被加速淘汰。
企業轉型
對于防范價格戰蔓延,頭部企業正在調整策略。天齊鋰業在回復財聯社記者時表示,銷售方面,主動放棄低端、低價的散單,通過定制化產品提升附加值,把競爭焦點從價格拉回到品質與服務。
行業競爭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卡位”。企業正將資金密集投向半固態/全固態電池材料體系、鈉離子電池、磷酸錳鐵鋰等差異化技術路線。
為破解當前行業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及跨行業轉型企業無序涌入導致的“內卷”困局,建議成立行業知識產權聯盟并構建專利池,同時推動政府將知識產權審查納入招商引資關鍵環節。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與“雙碳”目標推進,中國磷酸鐵鋰行業迎來新機遇,未來將步入技術升級與市場整合并行的關鍵階段。
在市場整合加速、行業競爭加劇和政策引導下,頭部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擴大份額,未來二至三年或形成三至五家全球性龍頭企業。
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從傳統動力電池延伸至儲能、低速電動車、船舶動力等領域,在各細分市場優勢凸顯。
盡管面臨短期調整的陣痛,但鋰電行業在“反內卷”風暴的洗禮下,正逐步從無序擴張走向健康發展,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創造。
分析人士稱,這一轉變凸顯出行業競爭邏輯已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卡位”。企業正將資金密集投向半固態/全固態電池材料體系、鈉離子電池、磷酸錳鐵鋰(LMFP)等差異化技術路線。
價格的波動仍在所難免,但行業格局的重塑正在為估值修復和盈利改善奠定基礎。
隨著政策與供給端的聯動,頭部企業的盈利預期改善,投資者對其現金流與抗風險能力的認可度正在修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