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兵場上的特殊方陣:工裝與掌聲的相遇
“看!那是修通我們大街的建設者!”8 月中旬的加蓬沃勒 - 恩特姆省奧耶姆市,獨立 65 周年慶典的歡呼聲中,一支身著統(tǒng)一深藍色工裝的方陣正邁著整齊步伐走過市中心廣場。
28 名皮膚黝黑的工人胸前,“中交一公局” 的標識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 這是全場唯一的中資企業(yè)方陣,也是加蓬獨立日閱兵史上首次出現的中企建設者隊伍。
當解說員道出 “他們面前的道路就是這支隊伍的作品” 時,觀禮臺上瞬間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人群中,當地居民馬丁用力揮舞著國旗:“以前雨天濺一身泥,現在救護車 10 分鐘就能到社區(qū),這方陣配得上所有敬意!”
![]()
二、臨危受命:一個月改寫 “閱兵路” 命運
這支方陣的誕生,源于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作為加蓬第四大城市、總統(tǒng)恩圭馬的家鄉(xiāng),奧耶姆市將 1.5 公里長的獨立大街定為閱兵觀禮臺主路 —— 這條連通喀麥隆與首都利伯維爾的交通命脈,此前因翻修滯后陷入停滯,距慶典僅剩一個月時仍布滿坑洼。
“必須讓閱兵如期在新路上舉行!” 中交一公局項目團隊臨危受命,連夜繪制 “作戰(zhàn)圖”:3 個班組輪班作業(yè),24 小時不間斷推進邊溝清理、路基翻修與瀝青重鋪。
![]()
屬地員工蒙多回憶:“中方師傅手把手教我們精準攤鋪技術,連吃飯都在工地上輪著來。” 最終,工程比承諾提前兩天完工,平整的瀝青路面誤差不超過 3 毫米。
沃勒 - 恩特姆省省長于勒?德杰基在驗收時動情地說:“中企的效率與責任感,是全省現代化建設的急需伙伴。”
這份認可,為方陣受閱埋下伏筆。當市政府發(fā)出特邀邀請時,28 名屬地員工立刻報名:“要穿著工裝走過自己修的路!”
![]()
三、工裝背后:中非合作的民生答卷
閱兵式上的工裝,藏著中企深耕加蓬的印記。這支方陣所屬的中交一公局,在加蓬承建的遠不止一條閱兵路:
東部 98 公里的歐旺 - 馬科庫公路,讓偏遠村莊到縣城的時間從 5 小時縮至 1.5 小時,被副總統(tǒng)貝雷稱為 “經濟動脈”;
首都利伯維爾的供水工程,將 30 萬居民的日均供水時長從 8 小時提至 20 小時,總統(tǒng)恩圭馬親自為加壓泵站剪彩。
“我們不只是建工程,更是育人才。” 項目負責人楊敬龍介紹,僅奧耶姆項目就培養(yǎng)了 120 名屬地技術工人,其中 6 人已成為施工骨干。
駐加蓬大使周平考察時特別強調,中企要 “為中加務實合作添磚加瓦”,而這些成長起來的當地員工,正是合作最堅實的紐帶。
![]()
四、掌聲之外:65 年友誼的新注腳
加蓬獨立 65 年來,中非合作早已從工程建設延伸到民生深處。閱兵式上,除了中企方陣,“中國三蹦子” 等中式裝備的亮相引發(fā)熱議,而更動人的是民生變化:中國醫(yī)療隊的巡診車穿梭鄉(xiāng)村,中企援建的學校里傳出瑯瑯書聲,屬地員工的工資讓家庭告別了缺醫(yī)少藥的日子。
“以前覺得中國很遠,現在中國就在身邊。” 馬丁的話道出了許多加蓬人的心聲。當 28 名工裝方陣走過觀禮臺時,恩圭馬總統(tǒng)起身揮手致意 —— 這一幕,既是對建設者的致敬,更是對中非 “真誠伙伴” 關系的肯定。
![]()
工裝方陣的啟示:合作的真諦是共贏
加蓬閱兵場上的特殊方陣,撕開了中非合作的生動切片:它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提前兩天完工的瀝青路;不是抽象的援助,而是屬地工人手中的技能;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彼此成就的掌聲。
![]()
正如奧耶姆獨立大街上的車轍,中非合作的印記越走越深。當工裝與國旗在慶典中同框,當工程效率轉化為民生福祉,這種基于信任與實干的伙伴關系,正是對加蓬獨立 65 周年最好的祝福,也是中非友誼最堅實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