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這仗,在咱們抗戰史上是實打實的 “硬骨頭戰役”—— 是 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集結力量,在上海跟日本侵略者正面硬剛的關鍵一戰。這仗打了三個多月,,最后咱們雖然撤退了,但實實在在讓日軍的速勝計劃落了空,也讓全中國看到: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部隊,不管來自哪個省,都能擰成一股繩跟侵略者拼命。
![]()
不過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全國這么多部隊都往上海趕,那江蘇的部隊有沒有在里面?畢竟江蘇離上海這么近,家門口的仗,江蘇老鄉哪能甘心缺席?答案其實很明確 —— 不僅沒缺席,江蘇部隊還在這場硬仗里拼出了十足的血性,不少老鄉把命都留在了上海的陣地上。
先說說當時打主力的部隊都有哪些。最開始上的是中央軍的 “德械師”—— 第 87 師和第 88 師,這倆師是當時的精銳,裝備在全國算頂好的,一上來就跟日軍在閘北、楊樹浦死磕,后來大名鼎鼎的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就是第 88 師的 524 團。
![]()
接著川軍來了,比如第 20 軍,從四川翻山越嶺趕過來,有的兵還穿著單衣、扛著老舊的步槍,可一點都不怕死,敢跟日軍拼刺刀,在陳家行陣地守了好幾天,傷亡快一半也沒往后退。
還有湘軍的第 15 集團軍,在寶山、羅店打拉鋸戰,羅店那地方被稱為 “血肉磨坊”,湘軍的兵一批批填進去,陣地丟了再搶回來,沒一個喊累的;
桂軍的第 21 集團軍也來了,想趁著夜色反擊日軍陣地,結果因為裝備差距太大,沖鋒的時候倒了一片,可剩下的人還是接著沖,沒一個孬種。除此之外,粵軍、浙軍、黔軍都有部隊參戰,說白了就是全國兄弟一起扛,誰都沒把自己當外人。
![]()
重點來了:江蘇部隊在這兒扮演了啥角色?當時江蘇有兩類部隊上了前線,一類是 “江蘇保安總隊”,另一類是正規軍里的江蘇籍部隊。
先說江蘇保安總隊,這是江蘇本地的部隊,平時主要負責地方治安,抓抓土匪、維護下秩序,可打仗一召喚,立馬就頂上去了。當時一共派了 3 個總隊:第 1、第 2、第 3 總隊,總人數差不多一萬出頭,里面大多是江蘇各地的老鄉,有南通的、鹽城的、無錫的,還有不少南京周邊的兵。
第 1 總隊最先上,總隊長叫熊劍東,他們負責守閘北的街巷 —— 就是現在上海火車站附近那塊兒,日軍的坦克轟隆隆往里沖,步兵跟在后面端著槍掃射,保安隊的兵沒什么反坦克武器,就躲在斷墻后面,等坦克靠近了就扔手榴彈,有的兵甚至抱著炸藥包往坦克底下鉆,巷子里全是槍聲、爆炸聲,還有老鄉們喊著沖鋒的聲音。
![]()
就這么打了半個多月,第 1 總隊死傷快七成,有的班打光了,剩下的兵就跟其他部隊混編在一起,接著守陣地,沒一個人想跑。
第 2、第 3 總隊后來被調到郊區,守大場和羅店之間的陣地。大場是淞滬會戰的核心防線,要是丟了,整個防線就可能垮掉,所以日軍拼了命要打下來,天天用飛機炸、大炮轟,陣地炸得連土都翻過來了,戰壕里全是彈坑。
江蘇保安隊的兵沒什么重武器,就靠挖深戰壕、躲彈坑過日子,日軍沖上來了就拼刺刀,有的兵刺刀斷了,就用槍托砸、用石頭砍。我看過一個老兵的回憶,說當時有個叫王阿福的南通兵,拼刺刀的時候肚子被日軍捅破了,腸子都流出來了,可他還是抱著那個日軍滾下山崖,最后倆人都沒上來,連尸體都沒找到。這倆總隊在這兒打了一個月,最后剩下的人不到三成,好多江蘇老鄉都埋在了上海郊區的地里,連塊正經的墓碑都沒有。
![]()
還有正規軍里的江蘇籍部隊,比如第 74 軍的 51 師,里面差不多一半是江蘇兵 —— 南通的、無錫的、鹽城的都有,還有不少淮安、揚州來的兵。這支部隊在蘇州河沿岸守陣地,日軍想渡過蘇州河包抄咱們的防線,江蘇兵就趴在河邊的工事里,等日軍的船靠近了就扔手榴彈,有的時候手榴彈不夠,就把炸藥包捆成小捆往下扔。
有一次日軍的船快靠岸了,一個鹽城兵抱著炸藥包跳河里,游到船底下拉了引線,連名字都沒留下,就這么跟日軍的船一起沉了。后來這支部隊撤到南京,打南京保衛戰,又犧牲了不少江蘇兵,剩下的人撤到安徽,后來慢慢發展成了抗日的王牌部隊,但里面的江蘇老鄉已經換了好幾批,第一批淞滬會戰下來的老兵,沒剩下幾個。
再說說這些江蘇部隊最后的結局。保安總隊剩下的人,一部分編入了中央軍的其他部隊,接著打抗日仗,比如后來的武漢會戰、長沙會戰,都有當年從淞滬下來的江蘇兵,他們有的成了班長、排長,帶著新兵接著跟日軍打;另一部分回到江蘇,組織地方游擊隊,在蘇南、蘇中一帶打游擊戰,比如在南通、泰州的鄉下,跟日軍躲貓貓,今天炸日軍的公路,明天搶日軍的糧食,后天又端了日軍的小據點,一直打到抗戰勝利,有的兵甚至打到了 1945 年日本投降那天,身上還帶著好幾處傷。
正規軍里的江蘇兵,好多人在后來的戰役里犧牲了。比如第 51 師有個南通兵叫張偉,淞滬會戰的時候守蘇州河,被子彈擦過胳膊,沒什么大礙,后來打長沙會戰,他已經是個班長了,為了守住陣地,帶著班里的兵跟日軍拼了一天一夜,最后子彈打光了,跟日軍拼刺刀的時候被刺中了胸口,犧牲的時候才 22 歲,家里還有個沒過門的媳婦等著他。還有的兵受傷后回不了前線,就留在后方當民夫,幫著運彈藥、抬傷員,有的時候還要幫著挖戰壕,雖然沒在前線拼殺,但也沒離開抗日的活兒,一直干到抗戰結束。
說實在的,淞滬會戰里的江蘇部隊,沒什么驚天動地的名氣,不像 “八百壯士” 那么多人知道,也沒留下多少響亮的名字,但他們都是咱們江蘇的老鄉,拿著最差的裝備,跟比自己強好幾倍的日軍硬拼,沒一個孬種。現在上海郊區還有一些無名烈士墓,里面埋的可能就是當年的江蘇兵,他們沒留下名字,沒留下家鄉的具體地址,甚至沒留下一張照片,但咱們得記得:當年為了擋住日本人,為了保住咱們的家鄉,咱們江蘇的老鄉,在上海流了多少血,拼了多少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