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鐵道兵并入鐵道部的決定》,14.8萬名鐵道兵正式摘下領章帽徽、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自此,鐵道兵這支部隊告別了35年的軍旅生涯。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參加戰斗,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絕對的制空權,在從鴨綠江到38線數千里的運輸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我志愿軍鐵道兵夜以繼日修復鐵路、橋梁和隧道,使這條運輸線始終炸不爛、打不垮,用生命鑄成了鐵血大動脈!
鐵道兵團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成立于1948年7月。1949年5月,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軍委鐵道兵團。1950年11月初至1951年5月,鐵道兵團機關和所屬部隊,在副司令員李壽軒和副政治委員崔田民率領下全部入朝。
很多人記得抗美援朝時候戰士們的無違和英勇,卻少有人記得,鐵道兵對于抗美援朝的巨大作用!
在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上,鐵道兵們用鐵軌編織著另一條"生命線"。當敵機在頭頂盤旋轟炸時,這些身著軍裝的"鋼軌醫生"總能在硝煙中第一時間沖向受損路段。他們發明了"分段搶修法",將鐵軌切割成標準短軌,像拼積木一樣快速更換;他們創造了"夜間運輸奇跡",在敵機休整的間隙,讓滿載軍需的列車如幽靈般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
最驚心動魄的是清川江大橋保衛戰。這座咽喉要道先后被炸毀157次,鐵道兵們發明了"水下橋墩"——把鋼軌焊接成巨型鐵籠填入江中,再澆筑速凝水泥。敵機剛炸毀橋面,戰士們就跳進刺骨的江水打樁,有時一晝夜就能讓鋼鐵巨龍重新橫跨江面。電影《激戰無名川》中,戰士用身體當導電體接通電話線的場景,正是改編自鐵道兵通信班真實事跡。
這些背著扳手和道釘的戰士,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最頑強的鐵路運輸紀錄。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的鋼鐵動脈,將祖國人民的心意化作彈藥、炒面、藥品,源源不斷送上前線。當金城戰役的炮聲響起時,正是鐵道兵提前囤積的萬噸物資,讓我們的喀秋莎火箭炮唱響了最嘹亮的復仇之歌。
如今飛馳在朝鮮的列車下,每一顆道釘都還閃爍著當年那些"鋼軌上的黃繼光"們的光輝。在鴨綠江畔的鐵路博物館里,陳列著一盞銹跡斑斑的號志燈。玻璃罩上貼著泛黃的標簽:"1951年清川江搶修現場使用"。燈光早已熄滅,但參觀者仿佛仍能聽見當年此起彼伏的哨音——那是鐵道兵獨創的"防空警報系統",用不同節奏的哨聲傳遞敵機方位。
這些沉默的鋼軌守護者創造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戰場智慧。為迷惑敵軍偵察機,他們用樹枝和漁網制作"假車站";為應對零下40度的嚴寒,炊事班發明了"鋼軌烙餅"——將面餅貼在燒紅的道釘上烘烤。某次運輸高射炮彈時遭遇空襲,班長王鐵柱帶領全班脫下棉衣包裹彈藥箱,自己卻凍僵在鐵軌旁,懷里還緊緊攥著被彈片擊穿的扳手。
最令人動容的是他們的"活體測量儀"。沒有精密儀器,老班長們就躺在鐵軌上,用脊椎感受鋼軌的平整度。戰士李明曾在日記里寫道:"今天后背被冰碴劃了七道口子,但測得兩公里鐵軌誤差不超過三毫米。"這種用生命校準的精度,讓美軍飛行員始終無法理解為何炸不斷的"中國鐵路"。
如今,當年鐵道兵發明的"移動式鋼梁修復術"已成為國際應急搶險標準流程。在朝鮮元山線,當地老人仍會指著某段鐵軌說:"這是中國同志用血焊起來的。"夕陽下,锃亮的鋼軌如同一條永不斷流的星河,每一道反光都是穿越時空的軍功章。當汽笛聲掠過當年的戰場,山崖上的金達萊隨風搖曳,仿佛在向那些永遠年輕的"鋼軌醫生"行注目禮。
?第1集:
第2集
素材來源網絡,以供學習之用,侵刪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