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中國的突變線 —— 胡煥庸線
![]()
1935年胡煥庸先生用手工畫圖“海棠葉”中國地圖發現的“愛輝-騰沖線”
![]()
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即自黑龍江璦琿至云南騰沖畫一條直線(約為45°),線東南半壁36%的土地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僅供養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
![]()
(2000年和2010年的中國人口密度分布)
在當下的科技水平之下,雖然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真正適合人們生存的空間,卻只是這300多萬平方公里。
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發現中國》
![]()
中國人口分布的分界線,也稱作“胡煥庸線”
該線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將中國分割成兩部分。線兩側的面積比為57%:43%,兩側的人口比卻是5.8%:94.2%,兩端GDP比例為4.3%:95.7%,都很懸殊。
![]()
讀懂了這條線,似乎也就讀懂了背后的中國。這條線也成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甚至投資人和企業家們最關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線。
其實這類地理分割線是人口、經濟分布不均勻的線,也是劃分繁華與寂遼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國家都被這條線“分裂”成兩塊。
那么全球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有沒有自己的“胡煥庸線”?他們的地理分割線背后有什么秘密?
0 2
亞洲的“胡煥庸線”(亞洲之弧)
“亞洲之弧”由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東源、秦嶺、陰山-燕山、大興安嶺等山脈山系組成。
弧線以東、以南的100-300公里范圍,是適合農耕的地區,從古到今都是文明的繁盛之地。
![]()
東亞與南亞的人口密度分布
0 3
美國的“胡煥庸線”
美國的“胡煥庸線”是一條不規則的U形線。
![]()
美國燈光地圖
![]()
美國人口密度分布圖
美國U型線也和“胡煥庸線”類似,與美國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線基本吻合。
![]()
自然地理分割線也影響了美國人的定居和遷徙。下圖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線和頻率作出的美國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圖,U型線內外大都市的比例為15%:85%。
![]()
美國城市圈分布圖
通過U型線,我們也能大概找出美國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南部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西部華盛頓州到加州沿岸,還有五大湖區。
0 4
德國的“胡煥庸線”
與中美不同,德國的“胡煥庸線”更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二戰戰敗后的德國,被“冷戰”東西方陣營分區占領,形成東德和西德。而處于東德全境之內的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下圖右側),分屬東、西德領土。
![]()
下圖是柏林夜晚燈光圖,參照上圖中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華程度仍然高于東柏林。
![]()
“冷戰”過去了26年,兩德統一也已28年,但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少數城市,其他地區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前西德與東德的面積比例為7:3,而GDP比例為8.75:1.25。兩地巨大的經濟懸殊,使大部分的外國投資仍偏向選擇西德地區。
0 5
加拿大的“胡煥庸線”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過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離美國邊境250公里以內的南部地區,因此該國的“胡煥庸線”也大致位于此線附近。
![]()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圖
0 6
俄羅斯的“胡煥庸線”
俄羅斯的“胡煥庸線”是一條近似斜線,基本分割了俄羅斯的歐、亞地區和南部地區。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國的75%。
![]()
俄羅斯人口密度分布圖
也因此,俄羅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等,都位于該線的左下方。而線的右邊,廣袤的西伯利亞只零星的出現幾個人口較密集的聚集地。
0 7
澳大利亞的“胡煥庸線”
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線以東,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線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澳洲超過70%的領土是沙漠,而真正適宜居住的領土約為20%。
![]()
澳洲人口密度分布圖
0 8
日本的“胡煥庸線”
日本的“胡煥庸線”則是一個傾斜的矩形。矩形內的關東平原(東京)、濃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戶)、瀨戶內海沿岸和九州島的福岡,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
日本人口密度分布圖
0 9
法國的“胡煥庸線”
再看看法國的人口分割線。
法國是典型的一城獨大(首都)型,類似的還有西班牙。大巴黎都會區(下圖圈內)的人口就占全法國人口的20%,GDP占全法國近40%。難怪在法國小說中,大家經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區別了。![]()
法國人口密度(來源:法國統計局)
10
世界的“胡煥庸線”
世界的“胡煥庸線”可以概括為“深V地帶”,該地帶內的西歐、印度、中國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當然,還有美國、埃及北部、西非、巴西東南岸、東南亞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
最后一張圖,我們不劃分割線,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規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亞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曼谷
歐洲:倫敦、巴黎
北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
南美:里約熱內盧、圣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
![]()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來源:www.cartograf.fr)
整體來看,全球人口分布情況可以參照一百多年前,麥金德提出的“世界島”理論,他也是陸權說的提出者。他的理論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學說。
麥金德認為,亞歐(有時算上非洲)大陸實際是完整的大陸,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75%,自然資源占地球的50%。誰控制了東歐-中亞廣袤的中心地帶,就控制了這個“世界島”,隨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陸(南北美)、大洋洲僅為次中心和次大陸,其重要性無法與“世界島”相比。
世界各國的地理分界線始于自然地理分割線,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溫度分割線。這一點,中國、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均有這種特征。
自然地理分割線會影響人類的遷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與自然地理分割線吻合,從而進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線。這也就產生了經濟活動、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類活動。各國的人口分布情況也顯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現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產生了財富。整體來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該國經濟發達地區,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歐洲的倫敦、巴黎等。
人口的遷入對于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況至關重要。也正因為此,東亞、東南亞、西歐、北美也成了投資者們最熱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歐和北美經濟發達、制度成熟,而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國家眾多、經濟發展快,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投資地點。
對全球和主要國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體概念,便能了解哪里經濟更活躍、有活力。
人多了,對于住房的需求會增加;人多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總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產生財富。
凡是可以使一國人口減少的事物,都可以使一國貧窮。……世界上文明地區的大多數國家的貧富,多少是與人口的多寡成正比的,而不是與土地的肥瘠成正比的。〔英〕蔡爾德
![]()
當然,人口只代表一種資源,如何把人口這種資源變為財富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