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寺:戍邊時光的心靈港灣
賈洪國
在西藏當過兵的人,情愫里會患上一種無法治愈的病,那就是,晚年更加的懷念西藏,懷念那蔚藍的天,懷念那風雪的山,懷念那冰河的水,還有虔誠的信仰……
![]()
“深山藏古寺,碧溪鎖禪房。”從當新兵踏入亞東溝那一刻,噶舉寺仿佛帶我邁進了邊陲風景與信仰交織的畫卷,凡塵的紛擾在這里戛然而止,只余空靈的梵音在耳畔縈繞。
噶舉寺位于日喀則亞東縣駐地以南、下亞東鄉仁欽崗村。寺廟東與夏里山相鄰,山谷中為亞東河;南與則里拉山口相望,山腳為中、錫之間的峽谷通道。在這青山綠水之間,四周的山巒宛如虔誠的信徒,靜靜地守護著這方神圣之地。潔白的云朵如同哈達般纏繞在山間,給整個寺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微風輕拂,經幡獵獵作響,那是風在誦讀著古老的經文,傳遞著來自天國的祝福。
“噶舉”二字聽起來有些怪異,“噶”意為佛語,也可以是師長的言教;“舉”則是傳承之意,合起來譯為“口傳”。噶舉寺便是噶舉派的寺廟,這種佛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必須通過口耳相傳,因此得名。而在藏傳佛教中,第一個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就是噶舉派。
執行任務時經常路過噶舉寺,在車上走馬觀花,那古樸的建筑風格猶如一位智慧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亞東邊防過去的故事。石墻斑駁,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經幡飄揚,似是在與神靈低語。有時我們會停車搞軍民共建活動,走進寺內,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酥油香,那是信仰的味道,純凈而又深沉。墻壁上的壁畫色彩鮮艷,描繪著佛教的故事和傳說,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神秘的過往。僧侶們身著紅色的僧袍,手持經筒,口中念念有詞,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寧靜與祥和,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沿著石板路在寺廟內緩緩前行,腳下的石頭仿佛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每一步都像是在與歷史對話。山門外道路兩旁的瑪尼堆,是信徒們用心堆砌的信仰,每一塊石頭上都刻滿了六字真言,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神圣的光芒。偶爾有幾只飛鳥掠過,清脆的鳴叫聲劃破了山間的寂靜,讓人的心靈也隨之得到了片刻的寧靜。
![]()
噶舉寺創建于1747年(藏歷第十二繞迥之火虎年),由珠旺倉巴阿達和貢瑪丹增尼達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屬噶舉派寺廟。據說,18世紀初,香巴噶舉派僧人珠旺蒼巴阿達來到亞東仁欽崗地方,向山主仁崗貢札討要了一座傳說為金亥母(光明天女,為勝樂金剛之妃)自然形成的山,在山的肚臍處一塊平臺上建了一座小寺,取名“倉札寺”。后由于仁欽崗野獸眾多,經常危害牲畜,山主仁崗貢札求教于倉札寺喇嘛丹增尼達,丹增尼達建議在倉札寺下方修建一座大寺廟以鎮妖魔。
噶舉寺面積為1450平方米(東西長50米,南北寬29米)。四周砌有土坯圍墻,高達3米;門在西墻南端。進門為庭院。大殿位于庭院東北部,坐北朝南,面積475平方米(東西長25米,南北寬19米),平面呈“凸”字形。高二層:上層為噶舉頗章及活佛住房,“文革”期間被毀,1985年重新修復;下層有門廊、經堂、神殿等建筑。大殿門前有5級石階,門廊有柱2根,門廊四壁的壁畫為1985年重繪,僅在門廊南墻尚保留有1米寬的原壁畫;正中繪有釋迦牟尼結跏跌坐于蓮臺上,前立一持杖托缽的弟子,四周則繪釋迦牟尼的小型跏趺坐像;壁畫下部則彩繪白度母、綠度母和牛頭金剛像。
雖占地面積不多,寺內文物卻不少,釋迦佛唐卡、天王唐卡、四面觀音銅像、觀音銅鑄像等都相當珍貴。昏黃的燈光打在壁畫上,神佛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神秘的佛國世界就在眼前。
經過多次修繕后的大殿,供奉有佛像,還有歷代活佛的照片,噶舉寺已經經歷過十一代活佛。正中為經堂,面闊3間,進深3間,中立4柱。經堂后部有1.2米高的須彌座,座上供奉1985年新塑的蓮花生大師泥塑像。經堂四壁的壁畫亦為1985年重繪,僅西藏墻北部不保留有2米寬的原壁畫:正中繪釋迦佛跏趺坐像,有頭光和背光;其兩則各侍立一名持杖托缽弟子,周圍為眾弟子跏趺坐像;下排為白度母及四大天王像。
在寺廟的角落,經常有藏族老人在虔誠地轉經。她們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皺紋,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堅定的信仰。她們緩慢而又執著地轉動著經筒,每一圈都像是在訴說著對生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期許。看著她們的身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是否已經忘記了內心真正的追求?是否已經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走出大殿,來到寺廟的后院。這里是一片寧靜的花園,五顏六色的花朵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美好。花園的中央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見底,據說這口井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見證了寺廟的興衰變遷,也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徒。
在噶舉寺前,遠眺亞東縣的墨綠林海和蜿蜒河水,你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里南北落差近2000米,從高寒高原到熱帶雨林的急劇變化,讓人嘆為觀止。從1747年就開始修建的噶舉寺。活佛共傳承了十一代,依次是:
第一世活佛,貢瑪贓增尼達;
第二世活佛,洽達洛追曲培;
第三世活佛,杰哇次旺羅布;
第四世活佛,歐金阿旺益西;
第五世活佛,阿旺曲札嘉措;
第六世活佛,阿旺曲吉嘉措;
第七世活佛,貢桑曲莫嘉措;
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嘉措;
第九世活佛,土登維丹;
第十世活佛,桑吉嘉措;
第十一世活佛,西繞登增。
![]()
噶舉寺在第八世活佛,格桑曲莫嘉措時期最為興盛,修行喇嘛有50多位。下轄分寺眾多,其中有6個在境外:在印度噶倫堡附近的有噶舉貢巴、白棟貢巴、德吉林貢巴;在錫金的在邦嘎夏林、日拉貢巴;在不丹的有當塔貢巴。從這里翻過山就是巴夏國門了,再過去就是印度噶倫堡,經常有印度人過來朝拜。寺廟也帶有一些低海拔地區的特點,跟后藏地區寺院風格有些差異。
“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滿噶舉寺,給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新西藏的發展進程中,噶舉寺所在的亞東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茶馬古道驛站,如今已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邊境城鎮。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修建了公路和旅游設施,讓更多的人能夠來到這里感受它的魅力。亞東縣以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而噶舉寺則是其中的重要景點之一。寺廟周邊的藏族新村在政府的補貼下建設得煥然一新,藏民們通過經營民宿等方式參與到旅游業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噶舉寺也與新西藏的發展同步,見證了西藏在宗教文化保護方面的努力,也感受到了新西藏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上的巨大進步。這座古老的寺廟,在新時代中繼續散發著它的魅力,成為了宗教文化傳承與現代發展的交匯點。無論是對于當地居民還是外來游客,噶舉寺都是一個值得探索和感受的地方。
噶舉寺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更是新西藏發展的縮影。它見證了歷史的滄桑,也展現了新時代的繁榮。無論是對宗教文化的追尋,還是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噶舉寺都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地方。
![]()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匯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云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
作者:賈洪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