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年輪里,藏著無數人默默守護家國的身影。共慶祖國華誕,青羊區融媒體中心特別策劃推出“為國”系列主題報道,聚焦為國戍邊、為國守倉、為國護家、為國爭光、為國傳承、為國守藝六個維度,用細膩筆觸打撈那些沉靜卻有力量的故事,致敬平凡崗位上的不凡堅守。
他們,是深耕實驗室的科研人,為“大國糧倉”筑牢智慧安全屏障;是面對烈焰逆行而上的守護者,用果敢與擔當護佑萬家平安;是與古紙殘卷為伴的修復師,在指尖流轉間喚醒沉睡千年的文明記憶……不同的職業,同樣的赤誠;不同的崗位,同樣的堅守。他們以平凡之軀扛起責任,匯聚成守護萬家燈火、托起家國大愛的磅礴力量,在時代的畫卷上寫下動人的“家國答卷”。
譚永是青羊區消防救援大隊江漢路消防救援站的一級消防士,常年與烈焰抗爭、與風雨為伴,高強度的戶外作業訓練,為消防藍疊加了另一層膚色——皮膚黝黑。或許是職業的勇敢屬性,1989年出生的譚永,眉宇間比同齡人多了一份沉穩與堅毅。
2009年12月,懷揣著對《士兵突擊》里那份熱血與忠誠的向往,20歲的譚永毅然從云南楚雄老家來到成都,穿上了這身象征著責任與使命的“火焰藍”。從此,水槍、消防服和呼嘯的警鈴,構成了他青春的主旋律。
十六載春秋,他始終戰斗在消防一線。參加過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到蒲江抗洪救援與洪水搏斗,沖進濃煙密布的酒店疏散被困群眾,一天內為群眾摘除15個擾人的馬蜂窩……大大小小的救援任務,不計其數,被他從危險中解救出來的群眾更是不知幾多。16年沖在消防一線,無論是舉國歡慶的國慶長假,還是與家人團圓的春節,他都默默值守在崗,將對家人的思念深埋于心間,用堅守與行動,詮釋著一名消防員救援戰士“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擔當和“不畏艱險、向火而行”的勇氣。
![]()
作為一名消防戰士,無論是體能還是消防技能,都必須時刻保持超強的戰斗力。一年365天,寒來暑往,譚永和戰友們每天雷打不動堅持出操訓練4小時。三伏天,烈日當空,在江漢路消防救援站里,譚永和全副武裝的戰友們默契配合,快速完成水帶連接、沖鋒出水等實戰科目;在高層救援專項演練中,他們或協同速攀高樓模擬解救被困人員,或沖刺爬樓快速抵達作戰位置展開滅火作業,在高溫環境下反復錘煉滅火救援技能。厚重的戰斗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面對高強度的訓練,譚永的話語樸實而堅定:“累是肯定的,但只有堅持練到極致,在真實的火場救援中才能快那一秒。”
入伍第二年的那個夏天,支援蒲江抗洪的經歷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也讓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洪水的猙獰。譚永回憶,當時和幾名隊員正通過一個壩子去對岸營救群眾,毫無征兆地,洪水瞬間猛漲至兩三米高,湍急的水流立刻將他們沖得失去重心。“那一刻,是真的被嚇了一跳!”在洪水中死死抓住救援繩,直到戰友駕駛沖鋒舟趕來。然而,脫險后的譚永沒有絲毫退縮,轉身又和戰友們一起開著沖鋒舟營救被困群眾,最終將數十名被困群眾轉移至安全地帶。這次經歷,讓他對防汛救援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經驗。
還有一次酒店火災,譚永和戰友們第一時間將客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后,再次逆著人流沖進酒店兵分幾路尋找火源。火源被成功處置,由于濃煙過大,完全模糊了視線,他在酒店大廳里迷了路,最終,借助對講機呼叫救助,經驗豐富的老班長將他安全帶出。那一刻,他更深切地體會到,團隊是彼此最可靠的后背。
十六年,無數次赴湯蹈火,無數次生死考驗。當被問及“每次執行任務遭遇險情時,害怕嗎?”譚永的回答很真誠:“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但穿起這身衣服,就有了責任和勇氣。”
作為一名普通卻不平凡的一線消防兵,他的烈火雄心,就在每一次警鈴響起時的奮不顧身,在每一次訓練場上的揮汗如雨,在十六年如一日對青羊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情守護里。
報道:楊雪怡
攝影:周頤
設計:李林芮
編輯:梁藝懷
轉發周知,讓更多人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