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等面試結果時,明明才過了一天,就忍不住一遍遍刷郵箱;
和伴侶吵架后,比起慢慢溝通,你更希望對方立刻表態——到底還要不要繼續;
甚至去醫院體檢,報告還沒出來,你就已經在網上搜索所有可能的病癥,把自己嚇得不行。
這種情況,其實都源于一個共同的心理需求:
我們很難忍受懸而未決的狀態,總想立刻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
![]()
來源:Pexels
01
為什么我們??
總想要一個準話?
背后的原因其實不止一個。
有些人,是因為焦慮。
不確定就像一片迷霧,讓人看不清前方,于是心里會忍不住編織各種最壞的可能。
有些人,則是缺乏安全感。
他們需要一個答案來確認:我是不是被需要、是不是做得還不錯。
當我們把價值感交給別人時,沉默和模糊就會被放大成一種否定。
還有些人,習慣通過掌控來獲得安心。
只要事情模糊,就意味著“我無法主導”,那種失控感往往比結果本身更讓人害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認知閉合需求”。
它指的就是我們對“確定答案”的渴望。哪怕這個答案不完美,但只要能讓不確定狀態停止,我們就會覺得舒心。
所以你會看到,有的人寧愿聽到“分手”,也好過聽到“再看看”;
有人寧愿馬上簽下一份普通的工作,也不愿意再等一份更合適的機會。
![]()
來源:Pexels
02
“要個準話”????
需要付出代價???????????????????????????????????????????????
一味追求確定性,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代價呢?
1、內心能量被透支
很多無法忍受不確定的人,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緊繃的等待中空虛度過。
一位極其內耗的朋友分享——
她曾經因為領導的一句“等我再看看”,熬夜改了三版ppt,結果對方當時只是在忙,隨口這么一說而已。
還有一次難得主動地約朋友出去玩,結果對方很久才回復:“最近有點忙,我們下次約”。
這期間,她已經在腦子里腦補出整段劇情,從“是不是我惹她不高興”一直推演到“我們是不是要絕交了”。
懸而未決的狀態逼著人消耗雙倍能量:
既要應付眼前的現實,又要處理腦內上演的八百種災難。
等別人給結果的時間越長,自我拷問的刑期也越久。
從“是不是我表達不清”審到“我是不是根本不配被回應”。
![]()
來源:Pexels
2、容易做出倉促決定
在等待里,我們往往更想逃離焦慮,而不是等來更好的結果。
有個年輕人手里有兩份工作機會:
一家普通公司馬上拍板,另一家外企遲遲沒消息。焦慮之下,他簽了前者。
可沒多久,外企發來錄用通知,他只能后悔自己“沒再多撐幾天”。
對他來說,選擇工作并不是選擇發展,而是選擇確定感。
可這種確定感,只帶來短暫的安穩,卻可能讓人錯過更適合的機會。
3、在親密關系中,這種需求尤為常見
一個來訪者曾告訴我,她談了幾個月的戀愛,總覺得對方若即若離。
于是她頻繁追問:
“你到底怎么看我們這段關系?”
男生一開始還能安慰,但久而久之,只覺得窒息。
最后他離開了,而她卻哭著說:
“我只是想要一個答案而已。”
這種情況很常見。
當我們不停催促“給個準話”時,其實是在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對方。
結果可能是:
對方被逼到角落,關系失去了呼吸感;
我們自己也因為沒有及時得到回應,更加焦慮和失落。
事實是,她想要的并不是“分手”或“繼續”本身,而是一個能讓心安定下來的答復。
可惜,催問的過程反而加速了關系的破裂。
![]()
來源:Pexels
03
我們該如何練習?????????????????????
容忍懸而未決???????????????
第一,允許“答案還沒到來”
沒有回復,不代表沒有未來。
面試沒消息,不等于失敗;感情里對方猶豫,不等于他不在乎你。
與其不斷逼迫結果,不如試著告訴自己:
“現在只是過程的一部分,還不是結局。”
允許未知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第二,把“不確定性”定義為機會
雨天看雨,晴天賞晴。正因為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生活才充滿了不同的體驗。
當你把“沒個準話”當作探索的契機,就能從焦慮轉向成長。
它可以是:
探索和學習的空間:
“我現在還不知道答案,這意味著我有機會去發現新東西。”
自由和成長的標志:
“答案不固定,意味著我能根據情況變化進行調整。”
當你有意識地改變對不確定性的負面看法,就會發現自己的心胸更開闊,頭腦也更敏銳。
正如羅素所說:
“智者充滿懷疑,愚者堅信不疑。”
![]()
來源:Pexels
第三,給自己設一個“緩沖區”
等待時,最消耗的是無限期的懸掛。
你可以給自己設一個期限,比如:
“再等一周,如果沒有消息,我就主動聯系。”
這樣一來,你既保留了未知中的可能性,又不會陷入無休止的消耗。
緩沖區,能幫你從“焦急等待”轉向“有限掌控”。
第四,把注意力收回當下
你越盯著結果,焦慮就越大。
不妨問自己:“此刻我能做的是什么?”
是更新簡歷、學習技能,還是讓自己好好睡一覺。
當你把能量放回到可控的事情上,不確定性就不再是吞噬一切的怪物,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背景。
第五,練習和模糊共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不確定耐受度”,指的是一個人能不能在沒有答案的時候,依然允許自己生活和成長。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而是可以慢慢練習的:
比如等車時,不急著掏手機,而是環顧四周; 比如在等體檢結果時,不去反復搜索,而是去散步或寫點文字。
當你能在小小的不確定里安住,面對更大的未知時,就會多一份平靜。
![]()
來源:Pexels
生活里,總有人急著追問:
“你到底什么意思?”、“結果什么時候出來?”、“能不能給我個準話?”......
可你要知道,人生很多時候就是沒有現成答案。
不確定,不是失敗的信號,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這種模糊中,我們會焦慮、會不安,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去探索、去調整、去經歷那些未曾設想的可能。
真正的力量,不是把所有答案都追問到手,而是能在懸而未決中,依舊安穩生活。
等結果的日子里,你依然可以讀一本書、見一位朋友、完成一件讓自己滿足的小事。
答案會在合適的時機出現,而這段等待,也終將成為你生命經驗的一部分。
允許一切發生,生活便會獎勵意你想不到的驚喜。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6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