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 本文共3010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
北宋仁宗朝的龐籍,大概是把這句話踐行到極致的人。他從最底層的九品縣尉起步,熬了整整三十多年年,終于站到了百官之首的宰相位置。論做官、論治軍,或者是識人善用,他都是非常厲害的。
![]()
可就是這么一位出將入相的治世能臣,后來卻被《三俠五義》之類的小說涂成了徹頭徹尾的大反派,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位被罵了幾百年的龐太師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正史里的龐籍
龐籍的仕途,是北宋文官里最接地氣的樣本。他沒有世家背景(他出身山東單縣的普通地主家庭),沒有科舉狀元的光環(huán)(大中祥符八年考中進士時,只是同進士出身),甚至起點低到不能再低了。
第一個官職是黃州司理參軍,九品,管的是地方上的訴訟和刑案,相當(dāng)于今天的縣法院刑庭書記員+刑偵組組長。
但就是這個小官,讓龐籍第一次露出了敢碰硬的性子。當(dāng)時黃州有個農(nóng)民被誣告殺人越貨,前任官員懶得多查,直接判了死刑。龐籍到任后,翻出卷宗連夜核對,最終翻案,把農(nóng)民放了,兇手送進大牢。這事傳開后,黃州老百姓偷偷叫他龐青天。誰能想到,后來小說里的大奸臣,早年間是真的幫老百姓洗冤的官?
從九品到一品,龐籍走了整整三十多年,每一步都踩在政績上。
因為斷案明敏剛決,被轉(zhuǎn)運使薛奎看中,推薦到開封府當(dāng)推官(相當(dāng)于京畿法院審判員)。后來任三司戶部判官,管全國財政,他把地方官虛報賦稅的漏洞堵了個嚴嚴實實,連仁宗都夸他會算賬。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龐籍因為敢說太后垂簾時的弊政,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dāng)于國防部副部長),正式踏進權(quán)力核心。
![]()
直到皇祐元年(1049年),他終于當(dāng)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北宋的宰相,從九品小吏到百官之首,用了三十多年。
政績
龐籍最拿得出手的政績,是在西北邊防的鐵血整頓。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元昊稱帝,揮師攻宋,連破延州、好水川,西北邊境亂成一鍋粥。龐籍臨危受命,出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這是北宋西北邊防的一線指揮官,管著今天陜西延安、榆林一帶的駐軍。
當(dāng)時的宋軍是什么德行?《宋史?龐籍傳》里寫得直白:邊將多怯,兵無紀律。將領(lǐng)們要么臨陣脫逃,要么虛報戰(zhàn)功,士兵們天天偷喝軍酒、倒賣盔甲,連站崗的人都湊不齊。
龐籍到任第一天,就干了件震動全軍的事:把三個臨陣棄城的將領(lǐng)拉到延州城門口,當(dāng)著一萬多士兵的面斬首。《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里記載,當(dāng)時全軍股栗(腿發(fā)抖),再也沒人敢說逃跑兩個字。
接下來就是整編制、嚴軍法、搞屯田。
不到兩年,鄜延路的宋軍從散沙變成了鐵陣。元昊曾派三萬騎兵來攻青澗城,結(jié)果被龐籍的軍隊誘入伏擊圈,斬首一千多,俘虜三百人,連元昊的鐵鷂子(西夏精銳騎兵)都被沖散了。《宋史》里說他在邊數(shù)言便宜,悉見施行,蕃漢畏服——西夏的黨項人、邊境的漢人,都怕他的狠,也服他的能。
龐籍最被歷史記住的識人之明,是提拔了狄青,就是那個臉上刺著字、從配軍到樞密使的北宋傳奇。
龐籍第一次見他,是在延州城的城頭上,龐籍當(dāng)場拍著他的肩膀說:“此良將材也!“從那以后,龐籍給了狄青所有能給的機會,比如讓他帶突擊隊奇襲西夏營寨。
最關(guān)鍵的一次,是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叛亂。龐籍力排眾議,推薦狄青為宣撫使(南征軍總司令)。結(jié)果大家都知道了:狄青率三萬宋軍南下,在昆侖關(guān)用夜襲戰(zhàn)術(shù),一戰(zhàn)全殲儂智高的叛軍,收復(fù)所有失地。
其實在《宋史?龐籍傳》里,關(guān)于他的能還有很多:比如他當(dāng)宰相時,把冗官(多余的官員)裁了一千多人,節(jié)省了國庫開支;比如他反對重文輕武,多次上書說武將是國之長城,不能因為出身低就打壓,甚至連他的狠,都是對著歪風(fēng)邪氣來的。
![]()
可就是這么一個從底層爬上來、靠本事當(dāng)宰相的人,后來卻被小說寫成了結(jié)黨營私、陷害忠良的龐太師。歷史的錯位,往往就是這么讓人唏噓。
《三俠五義》里的龐太師:被小說黑化的背鍋俠
如果說正史里的龐籍是北宋官場的啄木鳥,那小說里的龐太師就是北宋朝廷的老鼠。在《三俠五義》《楊家將》《呼家將》這些明清小說里,龐吉(小說里多寫龐吉,原型是龐籍)的形象簡直是反派模板天花板。
他是仁宗皇帝的老泰山,女兒龐貴妃仗著皇帝寵愛,在宮里打罵宮女、在朝堂替父要官,連皇后都要讓她三分。
他是結(jié)黨營私的老手,手下有龐家五虎(五個親信兒子),把持著吏部、兵部的要職,想升官的官員得先送他三千兩銀子的見面禮。
他是陷害忠良的專家:《三俠五義》里,他派親信史丹做偽證,誣陷包拯濫殺無辜,差點把包拯送進死牢。《楊家將》里,他偷偷把楊六郎的捷報改成敗仗,在仁宗面前說楊六郎貪生怕死,害得楊六郎被罷官。
甚至在《呼家將》里,他還私通西夏,想把北宋的神臂弓(當(dāng)時最先進的遠程武器)賣給元昊,幸虧呼延贊截住了運貨隊伍,才沒讓他得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龐太師就是全家壞到基因里了。可你要是把小說里的龐太師和正史里的龐籍放在一起對比,會發(fā)現(xiàn)除了名字像,他倆幾乎沒有一點重合:
正史里的龐籍沒女兒做貴妃,《宋史?龐籍傳》里只記載他有三個兒子(龐元魯、龐元英、龐元常),連女兒兩個字都沒提。
小說里的龐太師陷害狄青,可正史里的龐籍是狄青的再造父母。沒有他力排眾議舉薦,狄青這個配軍根本當(dāng)不了將軍。
小說里的龐太師私通西夏,可正史里的龐籍是西夏的克星。他在西北把宋軍整成令行禁止的鐵陣,元昊派三萬騎兵攻青澗城,被他打回老家,連鐵鷂子(西夏精銳)都折了一半。
甚至連龐太師的太師頭銜,正史里的龐籍都沒資格碰。宋代太師是正一品加銜,只有蔡京、童貫?zāi)菢拥募槌疾艜患舆@個銜,龐籍一輩子最高官是宰相,連太師的邊都沒沾過。
為什么小說要把龐籍黑化成龐太師?
那為什么小說要把龐籍黑化成龐太師?說穿了,就是小說需要反派,而龐籍的剛正剛好給了作者創(chuàng)作素材。
第一個原因:太師=奸臣的民間刻板印象。
從北宋后期的蔡京、童貫,到南宋的秦檜,這些遺臭萬年的奸臣都有個共同頭銜——太師。民間老百姓不懂官制,只知道太師是很大的官,而很大的官里沒幾個好人。所以一聽到太師,就自動把他歸到奸臣堆里。
第二個原因:小說需要矛盾沖突。
包拯作為正義的光,得有個遮天的云來對抗才好看。龐籍在歷史上有敢碰硬的名聲:燒過太后的詔書、打過寵妃的內(nèi)侍、斬過逃兵的頭。這些剛正的行為,在民間被扭曲成跋扈專權(quán)。
小說作者一看:哎,這剛好是個權(quán)傾朝野的壞人模板啊!于是把龐籍的硬改成壞,把敢碰硬改成亂咬人,就成了小說里的龐太師。
第三個原因:民間謠言的滾雪球效應(yīng)。
龐籍當(dāng)年得罪的人可不少:太后舊黨恨他燒了垂簾詔書,寵妃親信恨他打了內(nèi)侍,貪生怕死的將領(lǐng)恨他斬了逃兵。這些人的后代或親信,在民間散布謠言:龐籍是個以下犯上的奸臣龐籍想奪皇帝的權(quán)龐籍收了西夏的銀子。
![]()
謠言傳著傳著就變了味,到明清時,老百姓已經(jīng)把龐籍和奸臣劃等號了,小說作者自然就把這些謠言寫成了劇情。
最有意思的是《三俠五義》的作者石玉昆,他是清代的說書人,寫小說時根本沒查過《宋史》,參考的全是民間話本和評書。這些話本里的龐籍早已經(jīng)被黑成煤球,石玉昆只是把這些內(nèi)容整理成文字,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龐太師。
其實,小說里的龐太師,本質(zhì)上是個背鍋俠。
這中間的差距,不是歷史寫錯了,而是藝術(shù)選了好看的故事,放棄了真實的人。小說需要壞人,而龐籍的剛正剛好成了壞人的創(chuàng)作素材。
老達子說
當(dāng)我們今天聊起龐籍,十個里有九個會先想起《三俠五義》里那個陰毒、跋扈、專害忠良的龐太師,可如果我們放下小說里的反派濾鏡,翻開《宋史?龐籍傳》,會看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老人。
《宋史?龐籍傳》里的龐籍:“字醇之,單州成武人……性剛簡,任真,無城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