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地方國資集中賣房如期而至,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已有北京、成都、昆明、南京、廣州、佛山、煙臺、聊城、淄博等城市的國資公司掛牌轉讓房產,項目以住宅為主,也有部分商廈、店鋪和車位。掛牌金額基本以數千萬元起步,轉讓底價合計達數億元的也有多筆。
地方國資此舉或能拯救部分沉睡資產,化解地方財政債務壓力,但大量房源擁擠入市,對二手房市場勢必造成陣痛,價格優勢并不明顯也讓購房剛需群體難以實現撿漏。
央企、國企的“去地產化”
集中轉讓房產的國資公司,都在或主動、或被動的進行“去地產化”。
有的本身開辟有房地產業務板塊,將以往開發項目的剩余房源和出租房產予以出售,可以一定程度的緩解流動性壓力,比如北京天恒置業集團、成都鐵路興達建筑公司等。
![]()
有的并無房地產相關業務板塊,但因為主業項目的需要購置房產,如今進行轉讓冀望收回一定的現金流,同時優化資產結構,比如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航空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南京長江油運置業有限公司、廣州機場建設投資集團、廣州地鐵集團等。
庫存較高的二手房市場承壓
各地二手房市場庫存量不斷攀升,成交量始終不見大的起色,“以價換量”成為主流,此時國資平臺的出讓房源大量入市,沖擊明顯。
強烈的變現意圖撞上觀望情緒較重的購房群體,并沒有達到“雙向奔赴”的效果。與以往相比,當前的購房者確實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但也更加謹慎。
![]()
一個細節是,地方國資投放進市場的房源,產權清晰,有瑕疵也不掩飾,造成產權糾紛的概率較低,但價格方面優勢存疑,轉讓底價雖大多低于市場價,但價格調整的空間和時間都對購房者不算友好。
化債,依然是主要目的
地方國資集中轉讓房產,并不是簡單的進行資產甩賣。因為地方財政化債任務和壓力的持續走高,地方國資和城投平臺需要以“盤活低效、閑置資產”的名義,盡快賣房變現,充實現金流。
每年都出現的地方國資集中賣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之前地方國資需要兜底拿地和進行一定的產業配套,在此過程中不斷形成滯重資產,持有和運營的壓力都較大,導致虧損,及時予以處置是必然,但如何處置不至于造成較大損失,對本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也降至更低,非常考驗微操水平。
![]()
地方國資的閑置房產快速一次性套現確實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但以目前的市場熱度和接受度來看,難度較大。
此外,地方國資集中賣房,與地方平臺收購二手房作為保障性租賃住房或其他類型保障房源并不沖突。很大程度上,地方國資陸續推出的入市房源,和國企需要直接下場收購的存量房并不匹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