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段時間唱衰中產的文章特別多,很多中產開始反向置換房產了。
什么意思呢?
之前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大家都是小換大,剛需換改善,用足杠桿;
現在不少中產反向操作,市區換郊區、四房換三房,主打一個能屈能伸。
至于唱衰的原因,總結起來無非就幾點:
1、中產不具備生產資料,受環境和形勢的變化影響太大。
2、中產的資產和職業無法傳承,下一代只能從零起步。
3、中產資產少負債多,現金流不穩定,很容易突然返貧。
說的都沒錯,但未免太悲觀負面,身為一個中產,我就發現,我和身邊這群人有一個最大優勢,被很多人都忽略了,那就是——可以隨時跑路。
對,你想想看,中產這些年,能在社會立足的強大力量是什么?
沒有生產資料,也沒有資產,唯一可依存的,就是自身技能的強大。
![]()
技能這個東西,看起來虛無縹緲,能換錢么?能長存么?
但正是因為它的獨特存在,讓中產在生態位上有了自己的優勢。
——技能在身,可以隨時發揮自己的優勢。
不需要追求單次決策的確定性,反而可以追求多樣本的確定性。
說人話就是:
身段輕巧,腦子靈活,可以隨時準備跑路。
這話說起來有點形而上,我就來給大家舉個真實例子。
前些年,社會整體經濟發展不錯,中產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大家買房都講究置換改善。
100平換150平、郊區換到市區、三房換到四房,總之,置換方向一直都是節節向上,越換越貴;
但最近,我發現身邊很多朋友買房置換的思路發生了改變、而且都是180度掉頭的那種——
用一個學術名詞,叫「反向置換」。
比如,我一個金融圈的同業,2020年上車了一套150平的二手房,總價約1500萬;
那時金融行業剛啟動一輪漲薪潮,他又剛升職、意氣風發,覺得貸款月供對于職場上升期的他來說不算什么壓力,所以上滿了杠桿果敢買入;
他也不是沒算過賬,可想想去掉首付和稅費,650萬的貸款每月還4萬月供,他月收入6萬,老婆也有2萬月薪,橫看豎看,這點錢都不算什么事。
但計劃遠沒有變化快,這兩年,一切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先是老婆所在的地產公司發不出工資了,正好他們生了娃老婆索性辭職在家帶娃,然后二手房價開始一路下跌、他的房子剛住進去沒多久就降了20%,再然后今年金融行業開始限薪,他每月的月薪一下子腰斬,年終獎拖到現在還沒發……
![]()
要說這些變化,單拎任何一個出來,都只是小打擊,但連到一起,足以讓他每月4萬的月供壓力變得很大。
比錢壓力更大的還是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
在他看來,現在的經濟形勢,疊加自己孤注一擲的家庭情況,手上留好更多現金流才能更有安全感,而房子少了幾十平方、每天多花一小時上班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消費降級」。
所以和老婆商量后,他果斷賣了這套房,置換了一套70平的兩居。
幸虧賣的早,賣出去了,手頭付完首付后,月供變成了一萬出頭,他手上還留下了幾十萬現金。
和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他顯得很平靜:
人么,就得能屈能伸,能住高樓也得能住平房,本來也不是什么土豪出身,實事求是,過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
![]()
還有另外一個朋友,最近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這是位70后老大哥,一直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去年開始公司不斷裁員,雖然目前還沒輪到他,但也岌岌可危。
老大哥買房早,十多年前就買了學區房供娃讀書,現在娃中學都上了,本想留著房子再升升值,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賣掉。
今年3月,他成功賣掉了第一套帶學區的老破小,是80年代30平的小房子。
5月開始掛牌第二套老破小,90年代70平的房子,但看的人不多,一問就是要降價。
但老大哥心意已定,要2換1,所以同步也在看郊區次新100多平的大房子,他算過了,過戶還可以預留半年時間賣掉第二套老破小,基本可以做到。
這樣一換,一舉兩得,房子住的更寬敞了,想到以后也不一定繼續天天朝九晚五上班,找個舒服的居住環境還挺重要。
另外,賣兩套買一套,他算了一筆賬,就算郊區房子全款買下,自己手頭還能剩下100萬多。
![]()
更何況,現在貸款利率正在低點,也可以薅薅利率羊毛,手頭更多現金流再加上每月一點房貸,整體上經濟壓力能減少不少。
這樣無論職場是去是留,對他這個技術性人才來說,負債減少了,做出職業決策都會更輕松。
說實話,「反向置換」這個思路,換到10年前,估計大家都會大罵一聲有毛病。
因為過去十年,在房地產瘋狂上漲的紅利之下,太多人,太多例子,都在實打實地教育我們:
買房子,一定要買踮踮腳才能夠到的房子——
把杠桿用足、預算撐滿、差一點錢,借也要借出來。
因為大城市房票可貴、首貸更是只有一次機會,如果不一步到位把額度用滿,就虧了;
也因為,你的未來收入一定會增加,結婚了兩個人的收入還會翻倍,就算現在再難償還的房貸月供,放到十年或更長的維度上來,都不是問題……
但很多事,就怕循規蹈矩,就怕把過去的經驗當做可以長久通用的原則。
經歷了口罩3年的魔幻,經歷了各個行業的反復波動,經歷了房地產的由盛到衰,也看到那么多固執導致的慘劇后。
![]()
我和我身邊大多數的中產,都徹底明白了「好漢不吃眼前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
這也正是我所說的,中產的優勢——靈活性。
一方面他們沒有生產資料,也沒什么穩定性資產,所以不會像富人一樣尾大不掉,只能硬挺。
另一方面,他們又比底層生活思維局限的窮人具備更與時俱進的認知,能夠隨時去修復既有的一些觀念,迅速調整行動。
當對未來經濟的預期變了,對自己收入的預期變了,或是對雞娃投入產出比的預期變了后,因勢而動,就成了大多數人的明智選擇。
所以把大房子換成小房子的的金融同業,雖然折騰了一番,現在心態比過去更穩了,像他說的:
有錢的時候有有錢的活法,沒錢的時候也有省錢的活法,風水輪流轉,說不定過幾天,又把房子買回去了。
而把兩套學區房賣了換一套郊區房的大哥,也沒那么擰巴,他只是在預知到風險之前,就給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孩子上學用完了學區資格,自己也應該去享受更好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
所以說這些,我不是為了勸你不要買房,也不是為了勸你賣房,只是希望用身邊人的真實例子,和你說說面對現實困境,面對下行周期的解決方法。
悲觀沒有意義,怨懟也沒有意義,好好去盤算下自己手頭的現金流,也總結下自己的技能優勢點。
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對未來的預期,做出一個實事求是的可行性規劃,別怕折騰,去執行,去修復。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各種境遇和狀況都要去修,根本沒必要自己跟自己較勁。
這個世界,方法總比困難多,出路總比危機多。
換句話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說不是么?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毯叔盤錢(ID:bigmoneyball)。作者:你的毯叔,所有內容系個人觀點,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 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