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國慶假期,深圳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少上海人專門坐飛機來深圳,只為看一場戲劇演出。
眾所周知,上海作為中國的演藝之都,以豐富的戲劇資源和高質量的演出聞名,深圳戲迷拉著行李箱去上海看演出是常有的事。
這次的“反向文化度假”現象因何而起呢?這得深圳原創全國首部沉浸式肢體劇《交易人生》說起。
根據主辦方透露,《交易人生》開票后短短數天,國慶14天的門票幾乎全部售罄。其中,有40%購票者是上海地區觀眾。
劇場也十分特殊,40歲的明華輪,將在10月1日寫下新劇本,成為全球首個沉浸式郵輪劇場,集結12國演員、9種語言,讓非戲迷也敢入場,收獲人生第一場戲劇震撼。
國慶別去景區人擠人,來蛇口“交易”一段人生——萬一發現人生還有B面可選呢?
全球唯一
把巴黎搬到深圳,把游輪變成夢境
2025年10月1日,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一艘被陸地環抱的郵輪即將重新啟航。
它不動,卻足以讓時間松動;它不鳴笛,卻足以讓靈魂出竅——明華輪,全球僅此一艘被改造成沉浸式肢體劇場的郵輪,將在國慶夜拉開《交易人生》的全球首演大幕。
自此之后,“看戲”在深圳,有了全新的流程:先登船,再入戲,最后才允許回到岸上的自己。
![]()
這艘船曾是遠洋傳奇,如今成了深圳改革開放的精神象征。四十年來,它經歷了戴高樂親自剪彩下水、運送過馬賽的游客、莫桑比克的獨立宣言、越南的華僑、柬埔寨的專家,最后塵埃落定,在蛇口掛上鄧小平1984年“海上世界”的題詞。
1000多天前,它被“封存”,被注入新的“靈魂”,打造全球唯一一艘“靜止的郵輪劇場”。
1000多天后,它的燈光重新被點亮,船舷像一條穿越時間的絲帶,將1962的巴黎、1984的深圳、2025的海上世界系在同一坐標。
![]()
船艙內的戲劇空間被切割成8大演出場景,配備3000余件道具,還原20世紀初真實瑰麗的法國。
無論是冷風中的巴黎大街、忙碌的瓦爾蒙印刷廠辦公室、夜色里的爵士酒吧,每一處空間都被精心裝扮設計,仿佛那是演員們真實生活的地方。
作為全球首部郵輪沉浸式肢體劇,《交易人生》場景獨一無二,無固定座位、無字幕、無固定動線。
觀眾同時也是“演員”,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演員一起在舊貨店的場景里喝茶,也可以在打印公司“上班”,或者陪他們一起跳舞……如果你膽怯,也可以站在角落里,靜靜地旁觀著這一切。
無論如何,作為觀眾,都能在劇場中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身臨其境地感受劇情的推進。
樂手既是劇中的角色,又穿梭在觀眾之中,隨時出現在觀眾的身后。小提琴彈奏出現場的氣氛、手風琴模擬著刮風和心跳,在觀眾的耳邊3d環繞,這種表演形式在業內尚屬首例。
![]()
![]()
劇組班底組成更是重量級,由享譽全球的壁虎劇團聯合創始人、藝術總監阿米特拉哈弗(Amit Lahav)親自執導并攜手國際頂尖舞美、作曲、服裝團隊,歷時千日精雕細琢而成。
劇組在全球招募了2000多份簡歷,最終在倫敦試鏡通過了36名頂級表演藝術家。他們來自12個國家。
導演要求演員在演出中講各自的母語,所以在演出舞臺上,有意想不到的無障礙跨語言交流:大利語、法語、英語、粵語、普通話……
在同一個舞臺,觀眾能聽見9種語言祈禱、咒罵、調情,也能奇跡般地理解。在這里,肢體是唯一的官方語言,聲音只是“靈魂的口音”。
體驗唯一
交易人生,人生必去的劇場
過去,上海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是沉浸式劇場的天花板之一,深圳人專門打飛的去上海看劇。
而如今,反向“文化度假”出現,不少上海人專門坐飛機,為了《交易人生》而來。
有戲劇愛好者測評:兩部劇最大的不同,是動線的引導——《不眠之夜》幾乎都是自由探索路線,《交易人生》有主線和場景移動引導,劇情更容易理解。
也正因如此,這部劇的受眾范圍更加廣泛,除了戲劇從業者、愛好者,普通觀眾也很容易消化劇情,獲得首部戲劇的啟蒙,解鎖一段新奇且震撼的人生體驗。
深圳人莫莫之前從未看過戲劇,更何況是沉浸式戲劇,但提前體驗過《交易人生》劇場之后,她向身邊每一位朋友都安利這部劇,邀請他們一起去看。
“服道化非常真實,演員很帥很美,非常能帶動情緒。一開始看不太懂,后面對照著劇情介紹小冊子,竟然發現自己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能看懂九成了,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
從題材上,《交易人生》創作靈感源于歌德的《浮士德》和果戈里的《外套》,取材自西方經典文學。
男主人公馬塞爾,貧窮、善良、羞澀、怯懦,他愛上了美麗的女同事,并試圖一次次努力來證明他的能力,以冀贏得芳心。
在殘酷的競爭與現實面前,馬塞爾最終敗下陣來,一念之差使他用自己的靈魂向魔鬼交換了一件象征著權力、財富和成功的華美的“外套”。
在獲得了短暫的巔峰體驗過后,馬塞爾交出靈魂,并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
這個追逐愛與理想的故事,既是劇情,也是一面鏡子,照出觀眾的人生映像。
劇中小人物微不足道的快樂與深沉的命運,放在當代,現代人為了生存和成長,努力奮斗,也經歷著相似的挑戰和困境。
底層打工人面對著工位對面心動的同事,追逐著完成職場KPI,拿到那件“成功外套”,最終為所謂“成功”付出了代價,才明白了真正的心之所向。
![]()
即使語言不通,對戲劇的了解不深,但探索人生意義的理想和情緒是互通的。
以至于不管是否能真正完全讀懂戲劇,觀眾在劇場真實又虛幻的音效和光效中,都會感覺一時分不清虛實。
劇情沒有給出更具體的解釋和定義,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答題——人生選擇這道題,每位觀眾都有自己的答案。
最后,走出劇場,如穿越過盜夢空間,回到燈火通明的海上世界,有一種完成交易人生,人生如夢的感覺。
看得懂、有收獲、很值得,花一張門票的價錢,帶走關于半生的思索,這是人生必去劇場的魅力。
時代唯一
把改革寫成劇本,把老船變成未來
1984年,鄧小平登上甲板,揮毫寫下四個字——“海上世界”。
那一筆一畫,掛在明華輪最顯眼的船板上,等于給深圳人發了一張“世界通行證”——“去吧,去跟這個世界做任何你覺得劃算的交易。”
于是,明華輪成了第一批港商的“海上招待所”,也成了第一批打工仔的“夢想郵輪”——哪怕只是站在甲板上拍張照片,都能跟老家親戚吹一年。
40年后,這艘船從酒店到餐飲,接待了無數的深圳人,也接受了歲月的洗禮,銹跡攀爬在船舷上,可深圳人舍不得讓它老去。
直到招商蛇口拍板:改!跟著改革開放的節奏與時俱進——以前交易的是訂單、股票、集裝箱;現在交易的是情緒、選擇、自我。將服務業,升級為文化輸出。在改革開放第一炮的地方,推出一部與深圳創新基因一脈相承的精品劇。
![]()
于是,老郵輪變身新劇場,英國導演、意大利演員、法國裝修圖紙,全被裝進這艘“時光郵輪”,將再次鳴笛,為全球帶來文化品位的共振。這是深圳原創中國首部沉浸式肢體劇,也是深圳市委宣傳部支持打造的新的文化名片。
從前,深圳對外輸出的文化名片是:華強北的電子產品、大芬油畫村的《向日葵》……
而現在,明華輪重新鳴笛,遞出了一張新的國際化名片——全球首部且唯一的郵輪沉浸式肢體劇,原創的深圳故事IP。
當郵輪不再遠航,它開始載夢。從全世界而來的登船旅客,都可以像1984年的港商一樣,登船談生意;也可以像2025年的馬塞爾一樣,登船談靈魂。
![]()
原創文化輸出,提升了深圳人的文化自信,也為深圳人注入了新的精神內涵。
曾被濃縮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老精神仍然為內核,加入了更加從容的“靈魂也是貨幣,選擇才是生命”。
老精神告訴你:跑快點,別掉隊;新精神告訴你:跑的方向自己挑,掉不掉隊自己說了算,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未來,明華輪將不只是深圳人的記憶,更是世界游客心中的“文化目的地”。他們帶著各自的故事登船,與這座城市的靈魂短暫交匯,在肢體與音樂的交織中,完成一次次跨越語言與國籍的“交易”。
而深圳,也將借此繼續在世界舞臺上,用創新的方式講述屬于自己的時代故事。
文丨白粥
圖片 | 《交易人生》劇照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