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毛青卿 郁琰)金秋九月,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軍訓場上,除了整齊的隊列與嘹亮的口號,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100名身著迷彩服的新生圍坐在一起,手持繡繃、飛針走線,以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技藝,一針一線繡制國旗,為國慶獻禮,中國紅與迷彩綠交相輝映,成為校園里最動人的色彩。
![]()
“繡國旗比踢正步還難!”學前教育學院新生李熙雯捏著繡花針,額角沁出細汗。她手中的絲線被劈成兩股,針腳在紅色緞面上穿梭,“勁兒大旗面會皺,勁兒小針腳又不平整,就像軍訓隊列,必須整整齊齊,半點不能亂。”
![]()
今年國慶前夕,學校從全體新生中選拔100名代表,在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副會長熊英的指導下,利用訓練間隙學習平針、鎖扣針等漢繡基礎針法。他們嚴格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規定的尺寸比例,反復測量36度星芒角度,力求每一面國旗精準規范。“軍訓不僅練筋骨,更要鑄精神。”學院副書記劉陽說,當學生為針腳平整較真時,便是在潛移默化中培育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
![]()
夜幕降臨,軍訓場的口號聲漸歇,9棟624宿舍卻成了溫馨繡坊。“心潔,幫我分下線!”汪美宣輕輕推過繡繃,起身協助室友。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新生們,許多是首次接觸漢繡,卻在互助中快速融合。“想到親手繡的國旗將掛于校園主干道,大家訓練一結束就趕回宿舍挑燈夜戰。”輔導員黃紫千說,針線間的協作讓新生班級凝聚力驟升。
走在幼專校園,燈柱上100面學生繡制的國旗迎風飄揚。“抬頭就能看到自己繡的國旗在風中飄揚,我感覺非常自豪。”汪美宣指著燈柱上的作品笑靨如花。
![]()
近年來,學校先后開展“紅色劇本殺”“情景劇”等創新活動,在軍訓期間探索構建“軍訓場+非遺坊+思政課”三維育人格局。“教育的真諦,在于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宣傳部負責人表示,學校成立“楚小伢”非遺傳承工坊,正是希望通過非遺文化傳承,讓青年一代用行動詮釋愛國內涵,穩穩接過民族復興的接力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