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分、76分、69分!”
看著兒子接連交出的三張試卷,寧波的一位媽媽心頭的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來。她沒有太多猶豫,做出了一個讓全家都傻眼的決定——手指一點,退掉了全家期盼已久的國慶機票。
“這個假期,誰也別出去了!”
看到這個消息,評論區(qū)瞬間炸鍋。有人理解,說“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也有人痛心,質問“成績不好,連出門旅游的資格都沒有了嗎?”
![]()
01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位媽媽太狠了。
可作為一個同樣為孩子學習操碎了心的老母親,我在那一瞬間,竟完全理解她。那種感覺,不是憤怒,而是一種深不見底的無力感。
我們多少人,和這位媽媽一樣,曾在深夜為孩子規(guī)劃未來,曾耐心講題到喉嚨沙啞,也曾精心設計過一套又一套“獎勵機制”,盼著能激發(fā)起孩子那點“上進心”,哪怕一丁點,也好。
我們許諾:“考好了,我們就去旅行!”這不僅是獎勵,更是我們發(fā)自內心的、渴望與孩子共享喜悅的期盼。
所以,當孩子用“77、76、69”這樣刺眼的數字回應所有的付出時,那種失望,混雜著“計劃破產”的懊惱和“未來無望”的焦慮,最終匯成了一股沖動——“必須讓他知道后果!”
支持這位媽媽做法的家長們,其實想法很樸素,也很現實:
“說好的事情,怎么能變呢?要是考好考壞一個樣,那努力的意義在哪?規(guī)則不就是一張廢紙了嗎?”
這話聽著硬,理兒卻沒說錯。我們最怕的,不就是孩子覺得“無所謂”,失去了那股爭上游的勁兒嗎?
可道理是硬的,心卻是軟的。
就像這篇報道里的當事人爸爸,他在孩子面前,與妻子保持統(tǒng)一陣線,可關起門來卻表達了自己的不贊同。他說孩子剛上高中,可能還沒適應,心里肯定也不好受。這時候孩子更需要安慰,而不是懲罰。
是不是很矛盾?是不是也這像極了無數家庭的常態(tài):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人前立規(guī)矩,人后心糾結。
我們仿佛踩著一個蹺蹺板,一頭是“為他好”的規(guī)則,一頭是“讓他好”的本能,左右搖擺,身心俱疲。
我們不想做鐵石心腸的父母,可又怕一時的“心軟”,換來孩子一生的“松懈”。
左右搖擺,沒有一刻輕松。
02
當做父母的為了“該罰還是該獎”心煩意亂時,往往忘了去低頭看看哪個考砸了的孩子:他們其實也不好受。
我的兒子也是個不省心的娃,他學習不爭氣的時候,我也常常在背后吐槽:這是什么孩子啊?考砸了難過不了三分鐘,轉頭就跟沒事兒一樣!
后來,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點醒我:你怎么知道他不難過?也許他的“不在乎”,只是保護自己的外殼。
那個考出69分的小覃,他難道真的不在乎嗎?
要知道,這可是一個曾經在初中階段一直優(yōu)秀的孩子啊!在升入重點高中后,他遭遇“三連跌”,他內心經歷的挫敗感、迷茫和自我懷疑,或許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劇烈。
不是孩子不想努力,只是高中的知識和初中完全是兩套系統(tǒng)。他很可能正陷入一種“我努力了,卻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困境。他的“滑鐵盧”,不是一句“你笨”或“你懶”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次整個學習系統(tǒng)的“死機”。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用一紙“禁玩令”,激發(fā)他奮進。他更需要的是有人可以疏解他的失意,幫助他找回重新努力的勇氣。
這場全家期盼已久的旅行,本是一次疏解他壓力的好機會,或可能讓他重燃斗志。可“退票”這個動作,卻會傳遞給他一個傷人的信號,落在他心里,很可能被翻譯成:
你的快樂,不配擁有。我們愛的,是那個考高分的你。”
03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嘆口氣:
“道理我都懂,可到底該怎么做呢?難道就只能要么狠心,要么放任嗎?”
家長越當久越會發(fā)現:孩子不是任由家長拿捏的模型,教育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題,它更像一道需要智慧和溫度的理解題。
你需要細細捋、慢慢解,一點一點將答案表述完整。關鍵是找到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和需求。
我們或許還可以采取一些既不放棄原則,又能傳遞溫度的“平衡術”。
● 少點“審判”,多點“復盤”
當孩子考砸的當下,雖然你很失望也很生氣,但請不要急著下判決。找個空閑的時候,一起心平氣和捋一捋學習的問題,幫助孩子認清自己存在的問題,才他能找對努力的方向。
●慢一點“懲罰”,多一些“緩沖”
就像這個家庭,旅行本身沒有錯,遇到變故,我們或許可以把“取消”變成“延期”。這既保留了規(guī)則的嚴肅性,也給了孩子一個爬起來的盼頭和臺階。
●分數很重要,孩子更重要
家長心里始終要擺正一個位置:孩子才是第一順位。你要讓孩子明白一個觀念:做父母的之所以在意成績,是擔心他未來選擇的路變少,是希望他能體會到掌握知識后的成就感。但無論怎么樣,他依然是我們深愛的孩子。
最后想說一句: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會焦慮,會犯錯,會在一地雞毛中不知所措。
但請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最終極的希望是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人,希望他成為一個內心溫暖、眼里有光的人。
一張薄薄的試卷,一次考試的分數,并不能定義孩子的所有,也不應該成為衡量親情的標尺。規(guī)則的背面是愛,懲罰的盡頭,應該是理解。
與所有在育兒路上用心良苦的爸爸媽媽們,共勉。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yǎng)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