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漸染新綠,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冰川消融持續加快,農業種植結構悄然調整——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西北地區正經歷一場以“暖濕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
![]()
原標題:西北暖濕化 甘肅迎考驗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祁玉潔
山色漸染新綠,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冰川消融持續加快,農業種植結構悄然調整——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西北地區正經歷一場以“暖濕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尤其今年夏季以來,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甘肅省連續遭遇多輪強降雨,防汛壓力顯著增大。
中國氣象局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張強認為,近20年來,西北地區降水處于多時間尺度上升通道,加之環流協同效應等因素,該區域暖濕化呈現非線性增強趨勢。盡管這一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西北干旱氣候的基本格局。
![]()
西北悄然變暖變濕
入秋以來,許多蘭州市民明顯感覺到今年雨水格外豐沛。“今年蘭州的雨水特別多。站在豬馱山山頂遠眺,昔日光禿裸露的苦水丹霞,如今綠意蔥蘢,變身為‘翡翠丹霞’。”永登縣苦水鎮居民張有良感慨道。
來自浙江的游客王靜也贊嘆道:“從飛機上俯瞰雨后的蘭州,遠山如黛,層林盡染,整座城市宛若一幅水墨畫,真是‘煙雨金城’!”
蘭州市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西北降雨偏少、氣候干旱,今年降水明顯增多;加之蘭州持續推進植樹造林,山地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森林覆蓋率已由2021年的8.35%提高至9.68%,“山越來越綠”成為市民的普遍感受。
不僅蘭州如此,定西市今年降水量達到近10年第二高位,僅次于2017年。定西市氣象局農業氣象試驗站副站長雷俊介紹:“充沛降水讓馬鈴薯等秋糧作物長勢良好,預計又是一個豐收年。同時土壤墑情適宜,為冬小麥播種創造了有利條件。”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甘肅省平均氣溫達9.7℃,較常年偏高1.2℃,為1961年以來最高值;降水量達434.7毫米,較常年偏多6.0%,且暴雨次數增多、極端性增強。
張強分析指出,“暖”與“濕”是氣候最核心的兩種屬性。西北地區與全球趨勢一致,自工業革命以來的100多年間氣溫波動上升,且升溫幅度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顯著加速,變暖趨勢毋庸置疑。
濕潤化方面,從80年代中期開始,大致以黃河為界,西部地區降水開始波動增加。特別是近20年來,變濕趨勢呈現非線性加速增強態勢,2000年后的降水增速達到1961年至2000年期間的8倍。目前,變濕范圍已從西北西部擴展至全域,東部也由“暖干”轉向“暖濕”,傳統“西濕東干”的氣候格局被打破。
對甘肅省而言,降水變化的區域差異尤為明顯,近20年變濕趨勢呈“東擴增強”特征:1961年至2020年,河西地區年降水量呈穩步增多趨勢,每十年增加7.2毫米;祁連山區變濕最為顯著,年降水量每十年增加超過10毫米。河東地區降水變化趨勢分化,蘭州北部、臨夏、慶陽、天水東南部及平涼西部、隴南中南部、甘南等地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而白銀中南部、定西、天水西北部、平涼東南部、隴南西北部及東北部則呈減少趨勢。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河東地區平均年降水量波動上升,推動全省整體變濕趨勢呈現東擴增強特征。
![]()
暖濕化對甘肅利大于弊
總體來看,暖濕化對甘肅利大于弊,變濕帶來的積極影響多于變暖引發的負面效應。
生態層面,自1981年以來,西北干旱區82.4%的區域植被指數(NDVI)呈上升趨勢,直觀反映出氣候暖濕化(尤其是降水增加)對生態恢復的促進作用。2000年至2020年,黃河上游地區植被覆蓋整體改善,74.5%的區域植被持續增長;其中西北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提升顯著,年均增速達每十年23.8%,夏、秋季節改善更為明顯,甘肅隴東、隴中一帶植被覆蓋度已提升至20%至30%。
農業層面,暖濕化使適宜種植區不斷擴大,作物產量穩步提升。甘肅冬小麥種植北界明顯西擴北移:河西地區西擴80至170公里、北移130至180公里;甘南高原西擴40至150公里、北移80至140公里。冬油菜種植區平均北移40至300公里,從隴中南部擴展至北部。產量方面,隴南冬小麥單產增加42.7公斤/畝,河西春小麥單產較此前最高增加47.7公斤/畝,玉米與馬鈴薯單產分別提高196.2公斤/畝和144公斤/畝。
此外,隴中地區黨參、黃芪等中藥材的適播期、移栽期和返青期普遍提前7至9天,全生育期延長10至15天,熱量條件改善進一步助力藥材增產。
盡管暖濕化為生態修復及農業布局優化提供了新機遇,但也帶來諸多挑戰:氣候變暖導致農田蒸散量顯著上升,疊加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進一步加劇土壤水分虧缺,降低農業水分利用效率,影響作物產量與品質穩定性;暖濕化加速高山冰川與積雪消融,打破冰凍圈物質平衡,造成固態水資源減少,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波動增大,水資源調控難度加大。同時,極端天氣發生頻率與強度同步上升,干熱風、短時強降水等復合型氣象災害風險顯著加大,對農業安全和生態韌性構成威脅。
未雨綢繆 科學應對
面對暖濕化帶來的雙重影響,甘肅需未雨綢繆、統籌謀劃,制定趨利避害的綜合應對策略。
趨利方面,張強建議抓住暖濕化機遇,系統加強生態功能區保護——重點圍繞天山、祁連山等關鍵區域推進冰川積雪保護與植被恢復,構建“山地生態屏障—綠洲防護體系”立體生態格局。同時,建立基于暖濕化空間差異的動態區劃,優化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完善農業氣候區劃體系,推動水熱資源協同高效利用,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實現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避害方面,張強強調,要始終牢固樹立“西北仍將長期干旱缺水”的基本認知,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推廣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優化“蓄水—調水—增水”協同配置體系,堅決貫徹“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原則。尤其甘肅河西地區,隨著祁連山降雪減少、冰川消融加快,固體水資源儲量下降,更需堅持以抗旱為重點,加強域外調水,提升水資源存量保障能力。
他還建議實施固態水資源保護工程,加強人工增雨雪技術研發與應用,建立冰川積雪消融預警機制,完善山區人工增雨雪作業體系,制定不同暖濕化情景下的水資源風險應對預案。
張強特別指出,雖然強降水對總降水量的貢獻約為40%,但其變化對總降水量增加的貢獻高達81%,這表明西北氣候變濕主要由強降水增加驅動。因此,需構建多尺度監測預警體系,發展復合型災害預測技術,完善極端天氣動態閾值診斷方法,建立“氣象—水文—地質”多災種預警模型,進一步提升對暴雨等復合型災害的預報精準度和預見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