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文
![]()
當全球時尚版圖迎來歷史性重構,中國國際時裝周正在成為世界時尚新秩序的重要構建者。在這場匯聚國際視野與東方集體意識的盛會上,江西服裝學院打造的江服日以其獨特的產教深度融合模式,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時尚教育的創新突破與范式變革。作為時裝周六大主題板塊之一,江服日成績斐然,9場大秀、7位設計師,多位江服人才,最大程度包攬2025年度金頂獎、最佳女裝設計師、十佳時裝技術獎、十佳職業時裝模特等6項大獎,這一系列的榮耀認證是對中國時尚教育產教融合成果的集中檢閱,彰顯著學術性教育質量的提升,標志著“江服出品”已進入全新的品質層級。
金頂獎里程碑:學術與商業的雙向奔赴
江西服裝學院產業教授陳龍榮獲中國服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這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中國時尚教育質的飛躍,從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到2024年度最佳女裝設計師,在江服日拿下金頂桂冠,陳龍為大眾呈現了9場大秀,而在這些璀璨奪目的秀場背后,品牌的設計之路,已經來到第十年,梳理第一次在這個平臺亮相的時間節點,顯然更早。正如他在候選人發言中說道,“我除了是一名設計師,更重要的身份是江西服裝學院的教師,金頂獎的榮耀認證,來自于一路走來,我都是帶著學生們一起奮斗,在持續努力的過程中,也培養出了更優秀的畢業生。這比榮譽本身更值得欣慰。”
![]()
CHEN.1988品牌2026春夏系列理想之秋,通過拼接、抽褶、鏤空,以及嫩粉、漸變等色彩創新和蕾絲、透視等立體肌理,構建了完整的價值輸出體系——從風格話語權、供應鏈創新到消費者共識。更值得關注的是,陳龍將產業經驗沉淀為可傳承的方法論,將市場驗證反哺為教學驅動力,實現了真正的教學相長。陳龍詳細分享了其獨特的“雙軌制”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我不僅傳授設計理論,更將實際項目引入教學。學生們參與從概念構思到成品制作的全過程,這種沉浸式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他坦言:“金頂獎是對產教融合模式的最好肯定。我們證明了學術深度與商業廣度可以完美統一,這才是當代中國時尚教育應有的模樣。”
![]()
多元獎項體系:產學研融合的全面成果
江服日的獎項收獲堪稱歷史性突破:除陳龍的金頂獎外,校友隋振沖獲得2025年度最佳女裝設計師獎,青年教師成昊憑借蠟染+創新技術獲得2025年度中國十佳時裝技術獎,在校學生張清修榮獲中國十佳職業時裝模特稱號,江西服裝學院榮獲2025年度時尚產業推動獎。這一多元化的獎項矩陣,全面印證了江西服裝學院人才培養的系統性成果。
![]()
![]()
隋振沖的特步《喚醒》運動時尚大秀,以大膽的廓形裁剪和全新的運動美學設計語言,成功將環保、美學、功能三大核心要素融入運動產品。作為擁有成熟商業版圖的設計師,我用市場口碑印證著江服教育的底層邏輯——真正的設計創新,從不是空中樓閣的臆想,而是扎根產業土壤的理性綻放。"
在接受采訪時,隋振沖深入分享了他的設計哲學:“運動服飾不僅要注重功能性,更要體現美學價值。我們通過大量市場調研,發現當代消費者對運動服飾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的功能性轉向多元化價值訴求。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將文化元素與科技功能相融合。”
![]()
成昊在專訪中透露:八年的苗嶺深耕,不僅是對技藝的追尋,更是對文化根脈的再發現。蠟染+概念的提出,得益于學院提供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讓傳統技藝通過3D打印等現代技術重獲新生。他的蝶系列以苗族創世古歌蝴蝶媽媽為靈感,將非遺蠟染與繩結、編織等現代工藝完美融合,實現了文化價值的當代轉化。
![]()
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為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可復制的模式。成昊團隊與當地手工藝人合作,建立了傳統工藝數據庫,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紋樣進行保存和創新應用,開發出既保留傳統文化精髓又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系列。
![]()
東方美學當代化:文化自信的時尚表達
![]()
閔悅教授的如子之衣品牌以愿為主題,創造了一場文化與時尚的完美交融。整場大秀分為天愿、地愿、人愿三大視覺章節,通過新中式高級服裝定制理念,抒發對傳統文化的尊崇與敬畏。
![]()
教育工作賦予我獨特的設計觸角,閔悅在采訪中表示,將教學思想中延續的可持續與敬物觀念融合進設計的脈絡,在與新生代的互動中,激發無盡創意。她選用老真絲、絲麻等傳統面料,融入漢代星云紋、鳳鳥紋等傳統紋樣,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呈現,既承接傳統服飾的骨架結構,也吸納當代審美的節奏。
閔悅的設計哲學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在她的工作室中,收藏了大量古代紡織品和傳統服飾,這些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教學和研究的重要資源。她特別注重對傳統工藝的挖掘和創新應用,帶領學生深入各地采風,收集整理民間工藝,建立了一個包含上千種傳統紋樣和工藝的數據庫。
時裝周上,還有多位江西服裝學院的優秀校友呈現獨立大秀,以先鋒創意詮釋中國時尚的江服力量。馮三三的「三生萬物」系列將天然面料、非遺技藝和創新設計相結合,讓千年傳承展現全新篇章;余康的復古革新系列以復古元素為基底,通過材質碰撞、解構剪裁與符號化點綴,重新詮釋經典風格的當代性;吳依諾的且歸·去來系列以傳統服裝形制為基礎,用藥染和柿染染色,表達質性自然的追求。
這些設計師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都體現了共同的特點:深厚的文化底蘊、創新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工藝技術。他們的成功,不僅是個人才華的展現,更是江西服裝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體現。
教育生態:三院聯動的創新模式與可持續之路
![]()
辦學34年來,江西服裝學院構建了專業學院、產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三院聯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教育鏈、產業鏈、市場鏈深度融合,將課堂化為實戰沙盤,孕育了10萬實戰精英。這種創新模式培養了11位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13位中國時裝設計新人獎設計師以及各類行業標桿性人才。
專業學院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能培養,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產業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引入真實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創新創業學院則為有創業夢想的學生提供平臺和資源,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想。這種“三院聯動”的模式,形成了完整的育人鏈條,確保學生從入學到就業創業的全過程都能得到有效地指導和支持。
![]()
學院為教師搭建的“教學—創作—產業”培養通道,讓教師能夠以“教師—設計師”雙重身份活躍在行業中,在講臺與產業間架起人才輸送橋梁。目前,學院有超過40%的教師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能在課堂上傳授最新行業知識,又能通過實際項目帶動學生參與實踐。
盡管取得顯著成就,中國時尚教育的產學研融合仍面臨深層挑戰。首先,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學術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商業價值;其次,傳統教育模式與快速變化的產業需求之間存在時差;再次,創新項目往往面臨資金不足和風險承擔能力弱的問題。
針對這些挑戰,江西服裝學院正在探索三條創新路徑:一是建立學術-產業雙軌評價體系,確保教育和商業的平衡發展;二是構建數字化協作平臺,實現資源跨地域、跨領域共享;三是設立創新創業風險基金,為前瞻性探索提供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
學術—產業雙軌評價體系通過對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評價,既認可學術研究成果,也重視產業貢獻價值。數字化協作平臺整合了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資源,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和項目的協同開展。創新風險基金則為那些具有前瞻性但風險較大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師生大膽創新。
![]()
閔悅教授指出:“產教融合不是簡單地把企業引入校園,而是要建立共生共榮的創新生態系統。我們需要讓學術研究為產業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同時讓產業實踐為學術研究提供問題導向。”
此次江西服裝學院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推出“江服日”,從校方視角看,江服日是江西服裝學院向行業、社會展示的一張立體名片,傳遞三個核心信息:第一,傳遞江服的教育初心。每一場師生及校友發布會,都體現了學院以實踐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的辦學理念,培養既懂專業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第二,傳遞江服的文化堅守。每一件作品都蘊含對本土文化的解讀與對可持續設計的理解,既回應文化創意產業的趨勢,也體現對有溫度、有內涵的設計的堅持。第三,傳遞江服的開放合作。希望通過“江服日”這一平臺,不僅展示教育教學成果,更吸引優質企業關注江服、攜手江服,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學院發展注入新動力,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創新發展貢獻江服力量。
2025江服日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時尚教育正在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范式。這個范式以文化自信為根基,以數字化轉型為動力,以產教融合為路徑,正在重塑中國時尚教育的基因序列。
每一場發布、每一位設計師、每一件作品都在講述著同一個故事:教育的力量,在于讓每一份熱愛找到生根的土壤。江西服裝學院秉承特色立校、質量強校辦學理念,以高質量為目標,以雙創為引擎,以產教融合為路徑,正將更多江服印記刻入中國時尚的基因,培育中國時尚產業的多元力量,以設計之光照亮產業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