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肚子又疼了..."福建10歲女孩小可這句重復了三年的抱怨,最終在胃鏡顯示屏前揭開了驚人真相——她的胃里塞滿頭發團塊,占據胃容量四分之三。醫生耗時十余小時清理出的毛發裝了兩大盆,而類似病例在全國多地頻發,有的孩子甚至因羞恥感延誤就醫導致嚴重貧血。
![]()
觸目驚心的病例:腹痛三年竟因吞食頭發
小可的求醫之路充滿曲折。最初被診斷為普通腸胃炎,直到福建省兒童醫院消化營養科陳攸濤副主任醫師通過胃鏡發現真相:胃內毛發團塊在胃酸作用下已形成堅硬"胃石"。醫生創新采用"可樂軟化+胃鏡取出"方案,避免開腹手術的同時,也揭示了這類病癥的隱蔽性。
![]()
類似病例并不罕見:廣東9歲女孩琳琳胃中取出直徑8厘米毛結石;另一例15歲患者手術取出4斤重毛發團,尺寸達38×15×10厘米。這些患兒共同特點是長期無意識吞食頭發,醫學上稱為"長發公主綜合征"。
胃石形成的醫學真相:從異食癖到健康危機
毛發胃石的形成遵循特定規律:不可消化物質經胃酸變性后,與食物殘渣結合形成團塊。北京協和醫院數據顯示,毛發類胃石占比26%,其發展分三個階段:初期無癥狀潛伏,中期引發腹痛貧血,后期可能導致腸梗阻。
![]()
小可病例中缺鐵性貧血的并發癥極具警示性。毛發團塊不僅占據消化空間,更會磨損胃黏膜導致慢性出血。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統計顯示,每年3000-5000例胃石癥患者中,15-18歲青少年占比高達42%,提示青春期是高風險階段。
家長必讀的5個早期預警信號
- 固定位置腹痛:餐后加重的上腹部疼痛,普通藥物治療無效
- 異常進食行為:無意識咀嚼頭發、指甲或紙屑,書包發現可疑物品
- 進行性貧血:面色蒼白、指甲脆裂,血紅蛋白持續下降
- 體重異常波動:食欲正常但體重不增,或出現不明原因消瘦
- 排泄物異常: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便中發現毛發纖維
![]()
上海某醫院接診的妮妮病例顯示,當患兒就診時血紅蛋白已降至重度貧血標準,這種延誤往往源于癥狀的非特異性。
破除羞恥感:心理干預與醫療救助同等重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揭示,42%患者因羞恥感延誤就醫超6個月。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調查發現,68%胃石癥患者存在焦慮等心理問題,異食癖常成為壓力應對機制。
專家建議采取雙重策略:醫療上出現2個預警信號立即進行超聲檢查;心理上采用"行為記錄法"替代責備,通過安全環境創設→共情詢問→專業轉介的"三步溝通法"打破沉默。曾有14歲患者因害怕父母知曉吃粉筆行為,忍受胃痛兩年才就醫。
![]()
防大于治:構建家庭健康觀察網絡
建議建立"兒童行為觀察日記",定期檢查臥室角落、書包夾層。營養學專家推薦增加紅肉、動物肝臟等補鐵食材。全國兒童心理援助熱線可為潛在心理問題提供專業支持。
健康警示:胃石形成需數月甚至數年,但早期干預可能只需一次胃鏡。記住這個等式:異常行為發現時間×及時就醫=孩子少受的痛苦。當身體發出信號時,最昂貴的代價不是檢查費用,而是被浪費的救治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