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真正看明白小米模式,可能需要15年甚至更久。”
文 | 華商韜略 寧墾
9月25日,雷軍在國家會議中心的舞臺上,面對滿場觀眾,首次揭開了小米過去五年“脫胎換骨”的歷程。這場以《改變》為主題的年度演講,不僅是對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造車故事的完整復盤,更是對小米成立十五周年的創業回顧。
“同時供家里兩個孩子上大學,壓力巨大”、“五十幾歲正是闖的年紀”,雷軍在現場依舊妙語連珠,既生動地展現了小米同時押注造車與造芯的艱難,又以成果證明了“只要持續努力、不斷成長,每個人每個團隊都有機會逆天改命”。
![]()
▲來源:雷軍微博
從創立兩年半就問鼎中國第一,到在汽車領域出手便實現改寫行業規則的勝利,再到成為難以被簡單定義的萬億級世界500強。雷軍將企業做大做強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么?
【01 “順勢”】
40歲前夕,雷軍在不甘與反思中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得出一個深刻結論:創業者必須找準趨勢和賽道,懂得順勢而為。
這番感悟,既來自他16年風雨兼程帶領金山走到上市的親身體會,也源于他拿自己與當時已如日中天的馬云、馬化騰的對比。
彼時金山雖然已上市,但支撐幾十億市值的是又苦又累的互聯網辦公軟件和安全業務;而比他更晚創業的“二馬”,不僅執掌著千億級企業,市值仍在持續攀升。
雷軍自認勤奮與才智并不遜色,卻越努力差距越大。他最終意識到:形勢比人強,自己的形勢不利,沒有站在時代大趨勢和行業風口的一邊。
痛悟之后,雷軍開始奮起直追。
他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取名為“順為(順勢而為)”,并將投資方向聚焦到更符合未來趨勢、前景更廣闊的領域。
正是在以投資視角重新審視行業的過程中,幾乎錯過整個互聯網時代的雷軍,抓住了下一個重大機遇: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崛起。
iPhone的橫空出世與Android系統的誕生,讓雷軍意識到智能手機將是移動互聯網的核心入口,曾在18歲時點燃他夢想火種的《硅谷之光》再次燃起,他決定要親自下場參與其中。
當時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呈金字塔結構:頂端是iPhone,中間有各大知名廠商的安卓手機,規模最大的底部則是眾多小品牌和無數山寨機。
雷軍認準智能手機的普及勢不可擋,于是將iPhone的產品理念和大眾對性價比的需求結合起來,瞄準金字塔底部的小品牌和山寨機,實施降維打擊。
2010年8月,小米推出了首個產品MIUI操作系統,為智能手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一年后,小米首款智能手機M1問世,這款集性能、系統與設計于一身的產品,定價僅1999元。
![]()
市場的回應極為熱烈:2012年銷量719萬部、2013年增至1870萬部,小米就像坐上了火箭,在智能手機領域一騎絕塵、無人可敵,不到兩年半時間就沖到了全國第一。
2013年8月,小米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逼近百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成長速度最快的獨角獸之一。
正是在此期間,切中時代和產業趨勢脈搏的雷軍,說出了那句后來廣為人知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
雷軍的順勢智慧,同樣體現在對全球化趨勢的前瞻布局上。
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僅靠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就躋身全球第三,雷軍和投資人也對一直在討論的“小米模式能不能在全球復制”做出最終決定,于當年7月出海,首戰選擇了印度市場。
不出所料,小米手機一進入印度便勢如破竹,首月銷量達到12萬臺,此后短短兩年時間,小米更以23.5%的市占率與三星并列成為印度第一手機廠商。
印度市場取得成功后,小米的國際化越戰越勇,至今已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智能手機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穩居前三。
如今讓小米再次實現躍升的造車之路,更是雷軍順應時代潮流和產業趨勢的主動進擊。
雷軍曾對外表示,要不要造車這個問題,他考慮了近10年時間。
早在2013年特斯拉初露鋒芒時,雷軍就曾兩次前去拜訪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工廠,甚至還成為了特斯拉車主,但那時他理性地認為造車是件艱難的事,小米還沒準備好。
沒準備好不意味著放棄,看到新能源汽車的無限潛力,雷軍不甘心只做旁觀者。
于是,2015-2019年間,雖然沒有親自下場,雷軍仍以投資的方式布局了新能源汽車的各大核心領域,并在小米內部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儲備,且陸續申請了眾多汽車方向的發明專利。
在行業未成熟且自身認知也有限時,雷軍選擇保持克制,但從未真正離場,而是一直蓄勢待發,等待趨勢真正變成形勢。
幾年后,形勢來了。
2020年,特斯拉市值飆升近7倍;年中上市的小鵬和理想,市值與IPO時相比漲幅300%,曾在2019年陷入低谷期的蔚來,也迎來高達14倍的市值漲幅,市值一度超過小米。雷軍終于等來最佳的下場時機,2021年初他宣布小米正式決定造車。
但令外界驚訝的是,與小米造車同時進行的還有造芯。
雷軍的年度演講,揭曉了這個激進戰略背后的原因:2020年小米內部進行了一場大反思,面對蘋果、三星、華為三座無法逾越的大山,以及不斷被外界定義為技術含量較低的“組裝廠”,雷軍深感疲憊與挫敗的同時,意識到中國科技企業必須掌握底層核心技術,這是未來時代的大趨勢。
于是,雷軍堅定了要從“互聯網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的道路,決議在未來5年里投入1000億元用于核心技術的研發,造芯便是重中之重。
【02 “借勢”】
雷軍用15年時間證明了,決定一個企業能否決勝千里的關鍵,首先是順勢而為。
但順勢而為的他并非是自嘲的“風口上的豬”,而是順勢之后,還要“借勢”,把產業和時代的浪潮轉化為自身的推力,乘風而起。
一旦鎖定值得全力以赴的目標,雷軍便展現出駕馭產業周期和時代機遇的能力,不僅借勢而起,更以杠桿效應撬動增長,將其千百倍地放大。
其中最高明的“借勢”,當屬發動用戶、打“人民戰爭”。
從帶隊金山到創辦小米,再到造車,雷軍始終高度重視用戶體驗。他深受谷歌理念的啟發,“一家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其他一切會紛至沓來”。“與用戶交朋友”是雷軍最樸素也最持久的借勢。
小米早期開發MIUI時,雷軍定下“不花一分錢做到100萬用戶”的目標。領命的黎萬強滿世界泡論壇、與用戶交朋友,最終招募到100位“夢想贊助商”。
這批超級種子用戶深度參與了MIUI的設計、測試與傳播。也正是憑借資深種子用戶的持續反饋和口碑裂變,小米才鍛造出備受國內外發燒友認可的系統,創造了一個夢幻般的開局。
與用戶交朋友這件事,雷軍以身作則,十年如一日。據他自己統計,從2011年至2022年,他一共發了13000多條微博,平均每天3條,核心內容都是:貼近用戶、發動用戶、回應用戶。
小米成長的15年,同樣也是中國供應鏈崛起的黃金時期,這也成為雷軍借勢的另一重要陣地,無論是手機、AIoT還是汽車,他都最大化利用了中國制造在技術、成本與效率上的托舉。
創立小米手機之初,雷軍并沒有自建工廠,而是借助富士康等全球頂尖代工廠,以及聞泰和光弘等國內領先的ODM/EMS企業完成生產。同時,他依托高通芯片、三星屏幕等成熟元器件供應鏈,抓住智能手機產業鏈日趨成熟、模塊化整合程度提高的關鍵時機,借勢而上,迅速做大了市場。
雷軍非常擅長供應鏈管理與優化,2011年橫空出世的小米手機,顛覆性不止是1999元的極致性價比,還在于雷軍結合了互聯網電商思維,對傳統供應鏈進行降維打擊。
當時受限于線下渠道不可避免的繁復中間環節,傳統手機廠商平均庫存周轉天數在45天左右,而操刀過卓越網的雷軍深知電商在降本增效上的優勢,于是用C2M模式先在線上預售歸集消費端的需求,進而拉動供應端的快速響應,這也是小米能一鳴驚人的成功秘籍所在。
雷軍這種不拓荒、而是高效整合乃至“截胡”成熟供應鏈的策略,在小米造車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2021年小米宣布造車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相當完善。從電池、電機、電控到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芯片,均有穩定可靠的供應體系。
雷軍正是抓住了這一歷史節點,讓小米汽車能夠像當年做手機一樣,通過整合成熟產業鏈資源實現快速切入。
首先,小米選擇借助北汽集團旗下公司獲取造車資質,并在北京亦莊自建工廠投產,這樣一來在最短時間內建立起年產十五萬輛整車的生產能力,為產品上市贏得了時間窗口。
![]()
▲小米汽車工廠外景,來源:中國品牌日
小米甚至還同時選擇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合作,為SU7提供三元鋰和磷酸鐵鋰電池,不僅保證了整車在續航和安全上的可靠,還借助行業龍頭的規模與口碑,降低了首發產品的風險。
此外,雷軍還將投資的400余家小米生態鏈的企業,構建為一個龐大的供應鏈合作共同體,為小米造車、手機和AIoT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贏得被業界冠以“供應鏈之王”的名號。
同樣眾所周知的是,雷軍還特別擅長“借人”。
借助中國科技人才井噴期造就的工程師紅利,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初,就從谷歌、微軟、金山等國內外頭部科技企業,延攬了林斌、黎萬強和黃江吉等技術精英,共同奠定了小米模式的根基。
在生態擴張期,雷軍又慧眼如炬地吸納了盧偉冰、周受資等硬件供應鏈與國際金融專家,輔助小米破解產能、資本與全球化難題。
而在小米同時造車又造芯的轉型期,雷軍更是用創業的決心引進了大量的人才,重塑核心團隊。
盡管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等待技術方向和供應鏈成熟后再借勢做大的策略,一度讓雷軍和小米被質疑缺少原始創新;但毋庸置疑,這套打法也使其以最低風險、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最大的成功,從而為后續的創新積累了資本。
【03 “造勢”】
雷軍的過人之處,不僅在于能敏銳地識別并順應大趨勢、高效地借助并整合資源,更在于他擅長在此基礎上主動“造勢”。
造勢的方式之一,是把行業已有但未被充分挖掘的亮點,通過敘事和營銷放大,將其烙上小米和雷軍的標簽。
比如雷軍在小米造車中不斷提及的激光雷達,實則已是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型的標配,主要用來提升智能駕駛系統的感知能力,從技術角度并非稀缺賣點。
但雷軍在宣傳小米SU7時,將激光雷達單獨拎出來,強調與禾賽科技等合作商的定制化聯合研發,并著重呈現激光雷達如何針對城市NOA場景化,擁有更高的分辨率、更遠的測距能力和更高的障礙物識別率,這種塑造“雖然別人也有,但我家更先進、更靠譜”的差異化價值,就是雷軍典型的造勢手段。
雷軍還很擅長結合用戶痛點,通過強化產品的創新和優勢來造勢。
比如他在年度演講中透露小米YU7“最強標準版”的來歷,實則是雷軍在長途實測中,發現原本續航620公里的標準版不足以消除用戶的里程焦慮,但大改又來不及了,于是他干脆砍掉620公里的版本,將835公里長續航Pro版改為“標準版”。
標準版定價不變、但續航增加了200多公里,與Model Y相比小米汽車的競爭力瞬間拉滿;而雷軍借助年度演講揭曉背后的故事,也無形中加深了用戶對小米汽車性能優勢的印象。
對技術亮點和產品功能的包裝,只是雷軍“造勢”的第一層;他更獨到的謀略在于,通過塑造鮮明的人設與企設,將自己與小米經營成一個超級IP,以用戶的信任和情感共鳴構筑競爭壁壘。
人設上,雷軍是當之無愧的頂流網紅,他通過接地氣的真誠人設、聽勸式的親民互動,以及自黑的傳播風格,在2024年僅抖音就漲粉2500萬,被戲稱為“抖音最成功的男人”。
更為重要的是,雷軍持續以自研芯片等硬核技術突破來夯實“科技創業者”的形象。從手機端的澎湃系列到汽車相關的智駕芯片,雷軍從不吝于展示造芯的艱難,即便面臨“研發投入巨大”、“短期難見收益”等爭議,他仍將芯片視為科技公司的必爭之地,以此使其“理工男”人設超越營銷層面,增加了“深耕底層技術、不畏艱難”的厚重底色。
因此,當個人IP成為小米的核心資產后,雷軍的頂流效應也讓小米的新品發布會屢屢呈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在企設上,雷軍為小米打造了一個始終與年輕人同行、敢想敢干、逆風翻盤的角色。比如當年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雷軍曾說出小米要“10年內超越蘋果”的豪言壯語,即便遭到蘋果高管嘲笑,他以一句“萬一實現了呢”,將其巧妙轉化為草根逆襲的勵志敘事。
而在小米十五周年的年度演講中,雷軍更是將自己和小米塑造成一個不斷試圖翻越行業大山、壓上全部家底也要擺脫“組裝廠”標簽的拼搏者形象,并通過小米取得的一步步成績,力證沒有什么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只要不斷嘗試就有機會逆天改命。
在雷軍為小米打造的更長遠的企設敘事中,手機、汽車和AIoT都不是單點突破的業務,而是通過“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構建一個覆蓋出行、通訊與家庭的完整智能生活場景。這背后,是雷軍將小米從最初的性價比智能硬件廠商,逐漸打造為引領未來生活方式的科技品牌,是更宏大的造勢。
從人設到企設,從造芯到造車,雷軍造勢的成功,已體現在小米的成績單上。
2025年一季度,小米的營收達到1113億元,同比增長47.4%;二季度營收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接連三個季度突破千億大關,凈利潤在一季度首次破百億。
而他口中的“人車家全生態”,也正逐漸呈現在大眾面前。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