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端來看,全球L2級以上新車智能駕駛滲透率已接近45%,隨著未來兩年具備L2-L3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產品的快速落地,這一數字還有望進一步增長至60%。
![]()
巨額融資與巨額虧損并存,地平線在資本市場的強勢募資與財務表現的強烈反差,勾勒出中國智能駕駛芯片行業的狂飆與隱憂。
9月26日,地平線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宣布以每股9.99港元的價格配售約6.39億股股份,估計所得款項凈額約63.3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8.14億元)。不出意外,該配售消息一出,地平線當日股價跌超8%。
這已是這家智能駕駛芯片公司一年內第三次大規模融資,總募資金額也高達近155億元人民幣。特別是,此次配售距離上一次不過3個月的時間。
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同時,地平線的虧損也在擴大。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收入約為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但虧損反而從上年同期的50.98億元增至52.33億元。
這家被業內稱為“中國智駕芯片第一股”的企業,一邊是業務高速增長、出貨量屢創新高,另一邊是虧損持續擴大,以及現有客戶紛紛下場自研芯片。資本市場依然相信未來嗎?
01 一年內募資155億
作為賽道中入局較早且已打開一定市場的明星企業,地平線的融資能力無疑是令人矚目的。
自202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以來,地平線通過IPO募資58.73億港元,今年6月配售募資46.74億港元,加上此次募資63.4億港元,一年內合計募資168.8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54.8億元)。
而此次公告中披露的配售價格,是以前一日即9月25日的收盤價折讓約5.75%的價格得來的。對比三個月的那次配售,此次募資更多,但給出的“折扣”反而更小,不少股民則在各大社區中表示出了質疑。
對于本次募資的用途,地平線公告稱將用于擴大海外市場業務,加速國內市場業務擴張;投資研發以進一步提升技術能力;投資新興領域,例如與Robotaxi相關的計劃;對上游及下游業務合作伙伴進行策略性投資。
有分析認為,地平線的融資緊迫感,藏著其創始人余凱對行業窗口期的判斷。盡管今年初,余凱便喊出“3年脫手開,5年閉眼開,10年隨心開”的設想,但想要將這個戰略規劃落地,就必須要加速技術商業化。
加之,特斯拉、國內大廠、傳統車企都在加碼,地平線需要通過融資保持技術領先,才可能在規模化效應到來前保持身位。
02 中高階產品占比提升,前五大客戶依賴度高
盡管地平線一直在擴虧,但不能否認的是,其業務增長速度還是可圈可點的。8月29日,地平線宣布其征程系列車載智能芯片,累計量產出貨突破1000萬套,成為國內首家跨過該門檻的智能駕駛計算方案企業。
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主要得益于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大幅增長。而該板塊營收也達到了7.78億元,為去年同期3.5倍,出貨量198萬套,同比增長約100%。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高階輔助駕駛方案正在成為業績核心驅動力。支持高速NOA和城區NOA的征程6系列芯片出貨約98萬套,同比增長6倍,占上半年總出貨量近50%,貢獻超80%相關業務收入。
出貨量的攀升,也帶動平均單車價值量同比提升70%。這一變化源于智駕輔助功能從基礎L2向城區NOA等高階應用的升級。而余凱也預計,搭載城區輔助駕駛方案的車型價格帶有望下探至15萬元區間,進一步推動智能駕駛向大眾市場普及。
據地平線官網上的數據,公司目前已與27家車廠合作,定點車型超300款,大眾、比亞迪這些頭部車企都在其客戶名單里。
另據高工智能汽車的監測數據,在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智駕計算方案市場中,地平線以33.97%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每3輛汽車中,就有1輛采用了地平線的智駕方案。
然而,亮眼的市場份額背后,地平線也面臨著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占地平線當期總收入的60.7%、53.2%、68.8%和77.9%。
到了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前五大客戶收入在期內總收入的占比高達52.48%,其中第一大客戶占比達到19.7%。盡管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有所回落,但從數值上看依然相對較高。
這種依賴性的衍生風險在于,當主流車企紛紛啟動自研芯片計劃之后,諸如蔚來、小鵬、比亞迪等車企都已陸續下場真金白銀砸入于此,這或將誘發地平線面對“備胎危機”。
03 從“賣硬件”到“軟硬一體化”,押注Robotaxi
中信證券曾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到2025年,國內中高階智能駕駛的滲透率有望翻倍,帶來約350億元的增量市場。
群智咨詢調研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智能駕駛SoC市場規模約50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62%。而據其預測數據,2025年全球智能駕駛SoC市場規模還有望進一步擴大至76億美元。
不過,從市場端來看,全球L2級以上新車智能駕駛滲透率已接近45%,隨著未來兩年具備L2-L3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產品的快速落地,這一數字還有望進一步增長至60%。
政策層面也為行業提供了支持。工信部提出2025年汽車芯片國產化率提升至20% 的發展目標,此舉受到了一眾車企的積極響應。比如東風汽車集團,計劃于2025年將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提升到60%。
國內外玩家齊聚,算力軍備競賽加劇,智能駕駛芯片領域的競爭也變得愈發激烈。2025年,隨著政策法規陸續落地、技術迭代逐步成熟、用戶智能化需求增加,國內外汽車芯片廠商也悄然間展開了一場算力軍備賽。
國際巨頭英偉達在2025年8月宣布Thor芯片量產,但這款原計劃2024年落地的“下一代自動駕駛神芯”不僅延期了近一年,實際交付的“Thor U”版本算力也從宣傳時的2000 TOPS縮水到1600 TOPS。
與此同時,國產芯片品牌正在奮力追趕。在2024年的市場格局競爭中,智能駕駛輔助芯片市場依舊呈現國外廠商主導的態勢。
其中,英偉達以38.63%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首位,特斯拉以23.43%的份額位居第二。華為、地平線分別以17.21%和10.68%的市場份額分別排列第三、第四。
更值得注意的是,蔚來神璣NX9031芯片隨ET9量產上車后迅速覆蓋5款車型;小鵬P7搭載三顆自研圖靈芯片,算力達2250 TOPS,比Thor U還高;芯擎科技推出“星辰一號+龍鷹一號”組合方案,直接叫板“Orin X+高通8295”的多芯片架構。
地平線在中報中提到,向中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轉型將成為行業下一階段的主導趨勢,其先進算法和軟件對云服務相關的需求日益增長。公司預計,搭載城市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車型價格區間將進一步下降至15萬元區間。
與此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地平線正在積極朝著“軟硬件一體化供應商”的方向,進行戰略轉型。
通過對比地平線2021年和2024年的收入結構變化就能看出,“賣硬件”的收入占比已從2021年的44.6%下降到2024年的27.9%,同一報告期內,其“軟件服務”的收入從43.3%一路上升到69.1%。
其實這種轉型也并不難理解。近幾年整個汽車行業價格戰一輪接著一輪,各家車企都在不斷向上游壓縮成本,這直接影響了地平線產品解決方案的平均售價。
Robotaxi同樣是地平線押注的新興領域。根據瑞銀報告預測,到本世紀30年代后期,中國Robotaxi服務市場的潛在規模將達到1830億美元,屆時全國將有約400萬輛Robotaxi投入運營。
在這種背景下,9月11日,地平線宣布與哈啰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Robotaxi運營場景和需求,發揮各自技術優勢,共同打造極致低成本、高安全、高可靠、高可用的智能駕駛技術。
在行業尚未盈利的背景下,邊擴虧邊謀求新機的地平線,還能讓資本市場保持多久的耐心,我們不得而知,但資本的態度可能也將決定智能駕駛芯片之爭的最終贏家。希望,這位百度出身的創業者余凱,可以頂住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