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從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設明州,同年設置奉化縣,直到至1988年撤縣設市,奉化縣之名一直用了1250年,穿城而過的水系,因此而名縣江。
![]()
從奉化城區沿縣江上溯,上游稱為縣溪,沿溪而行的公路,從奉化區尚田街道通達奉化和新昌交界的界牌嶺,稱為尚界線公路,美麗的風景線。
![]()
從奉化城區沿縣江往南出城,岳林街道龍潭村至西溪村的縣江岸邊,美麗田園示范區,奉化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
繼續南行進入尚田街道境內,過了樓巖村,有座山峰名叫天峰山,臨水而立,有深不可測的白龍潭,S型的縣溪迂回婉轉,山環水繞,適合露營和燒烤。
![]()
過了許家村,就到了橫山水庫,連綿起伏20余里的橫山之下原有橫山村,水庫因此而名橫山水庫。
最早始建于1957年9月,直到1966年4月才竣工,1987年和2009年,兩次加固改造,總庫容1.118億立方米。
![]()
水庫中央有座小島,狀如饅頭,故名饅頭山,島上有洞,人稱羊精洞。
水庫建成蓄水后,獨立于水中央,更添風景。
![]()
繼續前行就進入大堰鎮境內,水庫盡頭的西巖村,臨水而居,村民多姓周,在水一方,風光優美。
![]()
南溪村,地處縣溪和萬竹溪的匯合處,古稱錦溪、溪口,清末時因地處奉化縣城之南,因此改稱南溪口,簡稱南溪,村民多姓董,和上游董家村的董姓人家同出一脈。
![]()
繼續前行到了常照村,村口的福星橋,始建于清光緒十七年,歷經七年才建成,石拱五孔,村民亦稱之為五洞橋,是“甬上十佳名橋”之一,也是浙東跨度最大的五孔石拱橋,被譽為“浙東第一石拱長橋”。
![]()
常照村民多姓汪和江,沿溪而居,風光宜人,汪氏人家是李白《贈汪倫》詩中的汪倫后裔。
公元1133年,宋高宗趙構聽聞汪藻故里民風淳樸,人才輩出,于是詔賜“江南第一村”。
汪氏人家因此將村莊名字改為“常詔”村,以示不忘皇恩浩蕩。
![]()
繼續前行到了大堰鎮政府所在的大堰村,王鈁和巴人故居遺跡,以及白閶門、毛家閶門,承述著這里的過往風云。
南宋初年,董氏先祖董之邵,捍方臘和抗金有功,告老還鄉后,出資修筑了一條用于灌溉和抗洪的石壘活動壩,稱為大堰磡,村莊名字因此演變為:大堰。
2018年,大堰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繼續上行到達柏坑村,古時的溪坑畔,長滿了柏樹,因此而名柏坑。
村民臨水居兩岸,古建筑群規模龐大,人文歷史底蘊豐厚,自然環境風光宜人。
![]()
柏坑水庫,1970年10月動工開建,1979年5月1日竣工,大壩高48米,壩頂弧長162米,是寧波市內的第一座砌石混凝土雙曲拱壩。
柏坑水庫區域,兩山夾峙,犬牙交錯,縣溪迂回繞轉,秘境風光優美,稱為柏坑峽谷。
水庫蓄水期間,湖光山色,被譽為寧波的“小三峽”
![]()
2022年10月,柏坑水庫擴容改建工程正式動工,估算投資12.419億元,預計2026年建成蓄水,總庫容將增加至3542萬立方米。
![]()
如今可以徒步進入水庫區域,見識原本被水淹沒的峽谷風貌。
有一座小山,狀如蒸籠,旁邊碧綠如玉的水潭環繞,當地人稱為繞水潭蒸籠山,也稱為繞水潭飯蒸山,像極了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縮小版,歐米茄小拐彎。
柏坑水庫建成蓄水后,將重現寧波小三峽之風光。
![]()
繼續走尚界線公路前行,可以到達白粉壁水庫,隱秘而美麗。
![]()
繼續前行,過了三溪村、李家村,就到了董家村,兩山夾峙之間,董氏村民呈帶狀沿溪而居,小橋、流水、人家,漫行于村居兩岸,人文舊跡眾多,恍若時光穿越,山中歲月無古今,世外風煙空往回。
如果喜歡古村旅游,董家村值得停留。
![]()
繼續前行過了三聯村,就到了縣溪源頭的第一個村莊大公岙村,雞犬相聞,宛若世外之境。
村民多姓鮑,清代同治年間,鮑氏幾兄弟遷至鎮亭山第一尖下,各自分居于周邊的山岙之中,大哥居住的山岙,稱為大哥岙,后人尊稱為“大公岙”。
![]()
村后的鎮亭山第一尖,地處奉化區、寧海縣和新昌縣交界地帶,海拔954米,既是奉化區內的縣江發源地,也是寧海縣內的大溪和鳧溪源頭。
![]()
源自第一尖的兩條小溪涓涓而下,在大公岙村中相匯,蜿蜒而下,綿延近百里,一路匯溪成江,一江清水送甬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