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個大學生,每天早餐吃12塊的紅油抄手,被家長懟“供不起你”——這事兒聽著有點小題大做,細想卻藏著太多家庭的無奈。不是12塊錢有多貴,是消費觀念撞了車,疼的是過日子的實在人。
說起來,12塊的早餐在成都真不算離譜。抄手皮薄餡足,加上紅油辣子,暖乎乎一碗下肚,對學生來說確實舒服。按這標準算,一個月伙食費一千二,加上雜七雜八,兩千塊生活費在大學生里也就中等水平。網友們覺得“至于嗎”,也是這個理——現在一杯奶茶都要十幾塊,一頓早餐算啥?
![]()
可家長的崩潰,不是沒來由的。有個網友說:“我媽每天早上就啃個饅頭配咸菜,說‘5塊錢能讓全家吃兩頓’,看見我買8塊的煎餅都會念叨半天。”對精打細算的家庭來說,12塊的早餐不是“吃不起”,是“舍不得”。他們習慣了在家做飯,倆人一頓飯花5塊都覺得貴,突然聽到孩子一頓早餐就造12塊,心里能不咯噔一下?
![]()
這事兒的根子,是兩代人對“日子”的理解不一樣。學生在學校,看到同學吃啥自己也想試試,覺得“12塊換個舒服早餐”很正常;家長在家,算著柴米油鹽的賬,知道一塊錢掰成兩半花的滋味。就像有個媽媽說的:“不是不讓孩子吃好的,是咱家里真沒這條件。我要是月入過萬,她頓頓吃30塊的早餐我都樂意。”
![]()
其實誰都沒錯。學生不是不懂事,可能就是沒意識到家里的難處;家長也不是小氣,是真的被錢逼得緊。有個姑娘分享:“我上大學時總抱怨食堂難吃,后來才知道,我媽為了給我湊生活費,每天下班去撿瓶子。現在想想,當時要是少喝幾杯奶茶,她能輕松點。”
溝通到位了,事兒就小了。有網友支招:“學生可以跟家長算筆賬,說說食堂物價,也聽聽家里的難處。比如周一三五吃抄手,二四六啃包子,互相讓一步。”說到底,家長怕的不是孩子吃好的,是“打腫臉充胖子”;孩子要的也不是頓頓精致,是被理解的滋味。
![]()
12塊的抄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它像面鏡子,照出了普通家庭的日子——沒那么多風花雪月,更多是“我為你著想,你也體諒我”的互相遷就。畢竟,日子是過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你說,要是孩子知道媽媽為了這12塊愁得睡不著,還會非吃這碗抄手不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