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就3個辦法:一是靠人脈關系網(wǎng);二是自己游歷全國,三靠自己分析思考。
諸葛亮是沒落士族,可不是寒族。
瑯琊諸葛氏是當?shù)氐拿T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做過西漢的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與袁術、劉表這些地方勢力都有舊交。
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后來朝廷派人頂替了這個位置,諸葛玄又帶著諸葛亮投靠荊州牧劉表,并在當?shù)鼐幼∠聛怼?/p>
士族跟寒族是很難通婚的,只有士族跟士族才容易通婚,哪怕是沒落的士族,漢末不看你有沒有錢,而看你有沒有出身。
諸葛亮為了在當時尋求發(fā)展,開始與當?shù)厥孔迓?lián)姻,他的大姐嫁給了襄陽望族蒯褀,蒯褀跟協(xié)助劉表平定荊州的蒯良、蒯越是同族兄弟。
諸葛亮
![]()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的堂弟就是龐統(tǒng),諸葛亮跟龐統(tǒng)就是親戚關系。
諸葛亮本人娶了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氏,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兩人的妻子是親姐妹,諸葛亮的岳母蔡氏是襄陽豪族蔡瑁的姐姐。
劉表能夠主政荊州,主要依賴蔡氏與蒯氏的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劉表在荊州無法立足,蒯氏與蔡氏主導了荊州的政治,劉表嚴格說來只是當?shù)睾雷宓目堋?/p>
諸葛亮憑借自己的能力與關系與襄陽最有名的豪族攀上了親戚關系,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首先要看出身,必須同為士族,其次要看才能與道德,諸葛亮自然不用說,是其中的頂尖人物。
古代不比現(xiàn)在,那個時候傳遞消息完全靠人傳人,誰在地方上最有勢力,誰的消息最為靈通,蔡氏與蒯氏是襄陽乃至整個荊州的望族,又在劉表的政權中擔任重要官職,獲取消息是相當容易的。
諸葛亮與荊州士族聯(lián)姻,建立人脈關系網(wǎng)
![]()
古代也講人脈與關系的,諸葛亮作為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是一定要建功立業(yè)、出將入相的,因此他利用這一層關系打聽各種消息是很正常的。
諸葛亮除了通過聯(lián)姻建立人脈關系網(wǎng)之外,還在荊州結交很多朋友,大多是出身士族的豪門子弟,也是一些寒族出身的文人,比如諸葛四友(徐庶、崔鈞、石韜、孟建)、馬氏五常(馬良、馬謖及五兄弟),這些人是諸葛亮志同道合的朋友。
理論上認識的人越多,消息來源就越廣泛,每個人都有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一方面諸葛亮與荊州豪強樊上關系,從他們那里能夠得到一些內幕消息,另一方面諸葛亮又有自己的朋友,從這些朋友處能得到一些其它消息。
國人一直喜歡談論天下大事,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一有新消息都喜歡拿來談論,這些消息真真假假,但無論真假,至少能讓諸葛亮接觸到各種信息,最基本的就是了解天下大事。
《魏略》: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除了通過人脈關系和朋友了解信息之外,諸葛亮還會通過云游全國,四處求學來了解天下大事。
諸葛亮有自己的朋友圈
![]()
諸葛亮在荊州時,曾經(jīng)與徐庶、石韜、孟建等一起游學,這三人讀書力求精細透徹,而唯獨諸葛亮把握整體脈絡。
言外之意就是說只有諸葛亮讀書與考慮問題是不一樣的,徐庶等三人讀書就是讀書,諸葛亮讀書卻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一直在規(guī)劃戰(zhàn)略。
諸葛亮是三國少有的有自己政治理想的政治人物,自比管仲、樂毅就是要出將入相,諸葛亮游學讀書也是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天下大事,以便于他制定合理的戰(zhàn)略。
游學與跟人交談就完全不一樣了,能夠自己親身經(jīng)歷一些事,看到一些事,能夠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再結合與人交談得到的信息,能夠對整個天下形勢有基本的了解。
諸葛亮曾游歷天下求學
![]()
普通人可能不了解當時的時事,但諸葛亮顯然不是普通人,他在隆中對說自己躬耕于南陽,只是謙虛的說法,他可不是種地的,他甚至根本不需要種地,只是民以食為天,農業(yè)在封建社會受到重視,除了士人之外就是農民地位最高。
諸葛亮跟隨劉備不是初出茅廬,只是第一次出來工作,第一次出來跟隨自己選擇的主公效力,并不代表諸葛亮第一次走出茅廬,人家經(jīng)常外出,還有全國游學,走的地方不會少,要明白這個區(qū)別。
最后一點,諸葛亮有政治理想,盡管他之前一直在讀書和游學,但他所學的一切都運用到規(guī)劃戰(zhàn)略上,他不是毫無目的的,《魏略》說得很清楚,只有諸葛亮能夠把握整體大局。
諸葛亮通過了解天下大事,收集天下各種信息,知道各地盤踞的軍閥勢力是誰,有什么特點,誰的實力最強,誰的潛力最大。
諸葛亮善于分析天下局勢
![]()
我甚至猜測,諸葛亮對劉備有過相當多的了解,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劉備,讓各種人來評價劉備,然后收集對自己有益的資料,最終決定跟隨劉備,這是一拍腦袋的決定,而是長期思考得到的結論,不要懷疑諸葛亮的智商,他不選擇劉表、孫權、曹操這些人,有他的道理。
諸葛亮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二把手,只有這樣,才能出將入相,否則連理想都實現(xiàn)不了,知道天下三分又有何用?
諸葛亮的天下三分其實是隆中對戰(zhàn)略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劉備從無寸土之地到奪取荊州和益州,第二階段就是天下三分,第三階段是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最高目標。
諸葛亮為什么會斷定天下會三分呢?
很簡單,公元207年時,曹操基本統(tǒng)一整個北方,天下十三州,曹操獨占八州,作為天下勢力最大的一方,已經(jīng)成為定局,不可能會輕易撼動,所以是第一方。
諸葛亮與劉備
![]()
劉表糊涂,劉璋暗弱,張魯短視,關中及涼州那幫軍閥更是烏合之眾,除了曹操之外,整個天下稍微有些實力的就只有孫權了,諸葛亮說得很清楚,孫權世居江東,已經(jīng)成了氣候,算作一方。
第三方則是劉備,這是諸葛亮用自己的能力推出來的,在公元207年,除了諸葛亮之外,沒有人會把劉備當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勢力,是諸葛亮用自己的能力和人脈關系網(wǎng)協(xié)助劉備在荊州有了自己的根據(jù)地,諸葛亮利用關系為劉備建立基層政權,需要大量的人才,人脈關系網(wǎng)就起了作用。
劉備這一方是諸葛亮硬抬起來的,劉備能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的功能最大,比劉邦手下的蕭何還要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