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為什么突然給中歐班列放行了?9月25日凌晨,也就是今天,波蘭政府將根據其總理圖斯克的承諾,重新開發與白俄羅斯的邊境口岸,這意味著中歐班列可以重新恢復運營了。從12日宣布無限期關閉口岸到25日重啟不過兩周,但波蘭政府的態度可謂是反復無常,先是態度極其強硬,再是初步同意開放,接著又出爾反爾推翻對華承諾,最后又低頭認慫放行,這短短的14天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讓波蘭如此跳反呢?有人說波蘭關停中歐班列口岸,背后有美國的授意,但老羅的觀點恰恰相反。
9月12日,波蘭以俄羅斯無人機大規模入侵其領空,以及俄白兩國決定在靠近波蘭邊境舉行演習影響安全為由,宣布關閉波白邊境口岸,從而導致中歐班列通行受阻。作為地處歐洲大陸東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上的國家,波蘭可以說是中歐鐵路運輸線的咽喉,幾乎所有從東邊來的鐵路線都要先匯集到這里,然后再分散去德國、捷克、荷蘭等不同國家,途經的這些地方不僅經濟發達,而且多為交通便利的平原。如果中歐班列不從波蘭過,就只有從南邊走,但從南走就必須經過平均海拔超過千米且綿延不斷的喀爾巴阡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不但鐵路運行成本高,而且通行時間也很長。換句話說,波蘭幾乎是整條中歐鐵路運輸線的最優解。
![]()
作為中轉站,中歐班列也給波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紅利,波蘭突然關閉口岸本身也是對中國的一個背刺
雖然中歐班列運輸的貨物金額,只占到中歐貿易的十分之一,但貨物的含金量卻是最大的。很多人只以為中歐班列運的都是一些手機、奢侈品、跨境電商包裹之類的追求時效性的高附加值產品,而中歐鐵路運輸的時間成本只有海運的三分之一,物流成本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
但除此之外,中歐班列實際上也在運輸一種生產能力。
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早就不是簡單的你買我賣成品了,而是深度交織在一起的產業鏈合作。老羅舉個例子,奔馳在歐洲的汽車工廠,每周都需要從中國進口一批關鍵的零部件,同樣中國的一些高端制造企業也依賴從歐洲進口精密的機床或設備。這種協作模式對物流的條件要求非常高,它既要求運得快,以保證生產線不停工;又要求成本可控,不能像空運那樣太昂貴;還要求足夠穩定,因為像醫療器械等精密儀器對運輸環境的條件相當苛刻。而海運如果遇到巨浪,就可能出現貨倉溫度失控、受潮以及精密器件磕損的情況。
中歐班列恰恰解決了上面的所有痛點:它的運輸速度比海運快很多,能夠支撐起這種需要頻繁、準時補貨的現代化生產節奏。比如一個歐洲工廠可以基于班列穩定的時效來安排生產計劃,把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庫存維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這大大提升了資金效率。反過來也一樣,歐洲的精密儀器和工業母機也能快速送達中國的工廠。這就讓中歐班列超越了簡單的運輸路線,變成了一條保障兩國產業供應鏈穩定和效率的“生命線”。它讓中歐企業能夠更緊密地協同生產,優勢互補。如果沒有這種時效和成本都適中的運輸方式,很多需要緊密配合的產業協作項目就會變得困難,要么增加巨大的庫存成本,要么面臨生產線斷供的風險。
所以,中歐班列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它運的貨物產值是多少,更在于它運的是什么貨。它承載的是維持中歐產業鏈順暢運轉的關鍵零部件和機械設備,這種深層次的產業連接,對中歐貿易的穩固和升級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
中歐班列雖然貨物產值不高,但基本都是關系工廠能否正常生產的中間部品,在中歐班列前五大運輸商品中,除了手機等移動產品,其他四個均為重要中間品,如汽車零配件、光伏組件、機械配件、電子電氣配件。
也正是看到了中歐班列的重要性,波蘭覺得自己有了籌碼,他們試圖通過掐斷這條產業命脈,威脅中方停止對俄俄羅斯的所謂支持。但波蘭似乎忘記了一點,中歐班列既是中國的產業命脈,也是歐洲的產業命脈,所以當波蘭出爾反爾繼續關停口岸后,最先著急的反而是歐盟。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怒斥波蘭出賣盟友利益,稱華沙邊境決定未與歐盟協商,如今卻讓全歐企業買單,這不是聯盟應有的做法。歐盟貿易負責人也在布魯塞爾的緊急會議上暗戳戳的指責波蘭搞單邊行動,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并堅決反對貿易問題安全化。說白了就是,不允許把中歐班列當成國際博弈的工具來使用。
但來自歐洲的壓力還不至于讓波蘭認慫,畢竟加入歐盟這么多年,波蘭一直是頭號反骨仔,懟天懟地懟德意志和法蘭西,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中波談判后。15日,中波官員在華沙召開會議并簽署共同保障中歐班列通道安全通暢的合作文件,當時波蘭方面的態度很積極,大家都以為運輸即將恢復正常,但僅僅兩天后的17日,就有消息傳出成都某物流平臺已暫停通過中歐班列向歐洲發貨。原來波蘭雖然簽署了協議,但實際上并未履行承諾重新開放口岸。
緊接著第二天,也就是9月18日,中國就搞了一個大新聞,外交部與交通運輸部聯合宣布啟動北極航道常態化商業試運行,當天晚些時候中資海運公司海杰航運宣布開通中歐北極快航,首條航線將于20日運營。雖然北極航線能繞過東歐諸國,同時要比傳統航線縮短22天,但讓波蘭屈服的并不是北極航線的經濟賬,而是政治賬。
我們都知道,北歐國家跟俄羅斯是有歷史矛盾的,俄羅斯和瑞典的大北方戰爭前前后后打了三百年,芬蘭和蘇聯血戰過兩次,挪威也一直站在抗最俄前線,真是因為這些歷史夙愿,美國才能用安全敘事把北歐國家綁在他們的戰車上。但如果北極航線開發成功了,一切都會隨之改變。
![]()
俄羅斯毫無疑問是北極航線最重要的參與者,畢竟它擁有最長的北極海岸線和世界上最龐大的破冰船隊,商船要在北冰洋上航行,需要前面有破冰船開路,因此沒有俄羅斯的配合,這條航線就無法大規模運行。但北極航線沿岸國家不止俄羅斯一個,挪威、丹麥、芬蘭、瑞典,這些毗鄰北冰洋或靠近北冰洋的國家,按照正常邏輯來講,是不是也會成為這條新航道的貿易樞紐和關鍵節點?他們的港口、鐵路和物流網絡,都會因為這條航線而繁榮起來。所以只要北極航線成功開發了,那么圍繞中歐貿易,從俄羅斯到芬蘭再到瑞典、挪威、丹麥,北冰洋沿岸的歐洲國家,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北極航線越是開發,芬蘭、丹麥等國就越是血賺,那么相應的他們與俄羅斯的利益交融就越深。
這對美國而言是絕對無法接受的,畢竟俄烏戰爭打到今天,美國最大的戰略收獲就是把芬蘭和瑞典這兩個長期保持中立的國家,拉進對抗俄羅斯的北約軍事集團,除了這一點,美國的收獲幾乎為零,如果因為北極航線的開發而讓北歐跟俄羅斯的關系得到修繕,讓他們搞成利益共同體了,美國豈不是輸得褲衩子都沒了。
說白了,波蘭關閉中歐班列,承受的不止是中國和歐洲的怒火,恐怕還有來自美國的怒火,這樣也不難解釋為什么前腳還出爾反爾的波蘭,突然又認慫了。造勢、借勢、打勢,中國人的戰略智慧,真不是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