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劉震云曾說過,《賣炭翁》是白居易筆下最出彩的詩,詩中之悲涼,照見人生疾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尼采也曾言:“你們走過了從蟲到人的道路,你們內心中有許多還是蟲。從前你們是猿猴,就是現在,你們比任何猿猴還更加是猿猴。”
身體是人了,靈魂卻仍舊停在獸性里。
冷漠、殘忍、漠視他人,就像一種未褪盡的獸毛,緊緊根植、裹在人心深處。
9月24日,封面新聞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
重慶萬盛,一位拄著拐杖、背著沉重背簍的老人,在等公交車。
車來了,老人立刻起身,用拐杖示意。
可當他正彎腰去背起那簍子的時候,公交車卻發動了,揚長而去。
旁邊還有熱心路人呼喊,可司機沒有回頭。
老人的動作慢,背簍沉重,年紀已高,這一切都寫在畫面里。
公交公司最后的回應是:
司機被開除了,行政處罰也下了。
咱們說一下,公交車不是出租車,不是你愿意停就停、不愿意停就走的生意。
它是公共交通,意味著“公共”:
這兩個字,是信任和保障。
老百姓等公交,不是賭運氣,而是相信這個系統會正常運作。
拒載,特別是對一個老弱病殘乘客的拒載,就是對公共性的破壞:
你弱,你慢,你不合群,你就可能被拋下。
背著背簍,每一步都可能是艱難。
被拋下那一刻,或許是一種徹骨的無力,而這種無力,就是傷害。
說實話,如果是因為緊急情況,司機沒注意到老人,那還情有可原。
但視頻顯示,司機知道有人示意,旁邊也有人呼喊。
司機沒有理會。
這不是疏忽,而是冷漠。
冷漠意味著,你已經把對方當成“不值得停”的人。
是的,公交司機的工作環境,其實并不輕松。
要趕點,要守班次,要面對乘客的各種情緒,還要背負企業的考核指標。
在這種高壓下,有些人心里只剩下“快點走、別出事”。
對乘客的同理心,慢慢被磨沒了。
但這不是為司機開脫,因為冷漠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它有時往往是制度和環境催生的。
公交公司是什么態度?
報道里可以看到,當記者去問,工作人員說:“不作任何回復。”
好一句不作回復。
企業躲在制度背后,把責任推給一個司機,開除、處罰,算是交差。
可真正該檢討的,是企業有沒有把“服務意識”當成培訓重點?
有沒有在管理上鼓勵司機為弱者多等一會?
當企業的導向是“效率第一”,司機自然不敢“浪費時間”去等一個老人。
久而久之,冷漠就成了行業文化。
我們再退一步說。
如果一個老人不依賴公交,他完全可以不坐。
可為什么他要去?
因為他沒錢打車,沒體力騎車,公交是他最后的選擇。
公交車對于很多老人,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需。
一旦連公交都不愿意接納他們,他們還能去哪?
這件事之所以讓人心酸,不只是因為畫面觸動人心,而是因為它映射出老年人群體在社會中的處境:
被嫌麻煩、被視為累贅、被邊緣化。
在我看來,問題不在于司機個人有沒有良心,而在于制度能不能為善良創造空間。
如果制度獎勵的是快,司機自然會選擇快;如果制度允許的是冷漠,冷漠就會蔓延。
比如,企業考核里明確:
遇到老人、殘障人士,允許多等,甚至鼓勵司機下車幫一把。
車內車外安裝提醒機制,有乘客示意,司機必須確認。
培訓時不只是講“安全”,也講“尊重”。
只有這樣,善良才能成為司機的本能,而不是冒險。
公共文明的核心,是把“照顧弱者”當成常態,而不是例外。
老人、孩子、殘障人士,不該成為麻煩,而該成為我們制度優先照顧的對象。
公交司機、地鐵安保……都該有基本的同理心。
這不是額外的要求,而是文明社會的底線。
開除司機,處理公司,這些是必要的,但不夠。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行業、整個社會去反思?
每一次冷漠事件,都是一次提醒。
別讓效率凌駕于人性之上,別讓制度只剩下規章,而忘了初衷,別讓弱者在公共空間里無處可去,這便是今天我想要表達的。
“司機該不該被開除”,那只是表層答案。
人和獸的區別,從來不在于力氣大小,而在于能不能伸出手、能不能停一下腳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