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平好人在身邊
微光成炬 向光而行
榜樣是看得見的標桿、聽得見的號角,哪里有榜樣,哪里就有新氣象。
在鎮平,鄉村教育守望者張玉滾,堅守崗位,以無私奉獻照亮鄉村孩子的求學之路;準新郎張永浩婚禮彩排時勇救落水兒童;勇救落水小女孩的男青年哈哈爾·阿不都熱依木……競相涌現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成為引人向上、催人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匯聚起奮進鎮平的磅礴正能量。
即日起,鎮平縣文明辦在“鎮平縣文明網”平臺和“文明鎮平”公眾號上推出【鎮平好人在身邊】專題專欄,為您講述新時代鎮平好人的感人故事。讓我們一起相信光、追隨光、成為光,為鎮平縣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豐潤道德滋養和良好社會環境。

張喜如
代夫行孝頂天地 柔肩擔責顯賢良
張喜如,出生于1980年,是鎮平縣遮山鎮朱崗村的一名普通村民,2000年建立自己的小家庭。2010年,家庭的頂梁柱丈夫因意外離世,留下年邁的公婆和三個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只有兩歲,最大的孩子也才五歲。張喜如不離不棄,自強不息,用孱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
孝老愛親,艱難關頭展現擔當。丈夫去世后,張喜如獨自耕種家中幾畝農田,可收入僅夠一家老小勉強裹腹。孩子們大了要上學,公公婆婆生病要吃藥,她就夜以繼日地在家做手工、打零工,補貼家用。在她的努力下,孩子們成績優異,她的身體卻累垮了。2020年冬天,不幸再次降臨,公公中風住院,需要十幾萬的手術費,她想都沒想拿出全部積蓄,又到處借錢東拼西湊,最終從死神手里搶回了公公的生命。白天她強撐著身體照顧公公,晚上又到工廠打夜工,夜里餓了,就白饃就著咸菜,省吃儉用給孩子和公公婆婆補充營養。
互敬互愛,同甘共苦支撐家庭。丈夫離世時,張喜如還年輕,很多人上門提親,她都婉拒了,因為她舍不下孩子和公婆。2012年,她現在的丈夫心疼她,愿意入贅到這個家,替她分擔重任。于是,她和入贅的丈夫一起撫育孩子,照顧前夫的父母,他們沒有再要孩子,日子雖沒有很富裕,但也過得和睦溫馨。2022年,年邁的婆婆突然離世,她為婆婆披麻戴孝送走婆婆。婆婆走后一年多,公公臥床不起,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她辭去零工,專職照顧起公公的生活起居。她通過手機上網學習專業護理知識,日夜守護著公公,每天給公公喂飯、換尿褲、換洗貼身衣物和被褥,用專門熬制的艾葉水為公公擦洗身體,給公公洗腳、理發,數年如一日,細心、耐心地照顧著自己的公公。鄉鄰們紛紛夸贊她賢惠孝順,把她當作孝敬老人的典范。2023年4月,公公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她急忙將公公送進醫院,仍沒能保住生命,她操持公公的后事,兩天兩夜沒合眼。
教子有方,學有所長自立自強。雖然張喜如又累又忙,但她時刻關注孩子們的教育。因為家里經濟條件艱苦,婆婆去世后,大女兒和二女兒都主動要求退學,外出打工貼補家用,供弟弟上學。張喜如攔下了她們,她告訴孩子們,養家是她的責任,孩子們要學一門特長,長大后才能在社會上站住腳。兩個女孩子最終一個學了化妝師,一個學了計算機。小兒子也熄了輟學打工的心思,現在正讀高中,成績在班中名列前茅。
敬老愛親、勤儉自強、孝行天下、淡泊從容,這些詞語也許從來沒有從張喜如的口中說過,但卻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但認識她的人都會由衷地稱贊她是孝媳、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傳承中華美德!2023年,她被河南省文明辦評選為2023年度河南省“鄉村光榮榜”上榜人物,獲得了“好媳婦”的光榮稱號。
厚植道德沃土
構筑文明高地
來源:鎮平縣文明辦
審核:楊旸 校對:王遠 編輯:洪濤
歡迎社會各界積極投稿(zpwlk@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