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租借地,大家肯定先想到香港和澳門。
其實除了香港和澳門外,還有兩個地方也被外國“租”走了,租期一樣是99年。不過他們沒等到99年就提前回家了。
先說法國人看上的廣州灣(現在叫湛江)。
![]()
1897年有艘法國軍艦叫“白瓦特號”,原本是躲臺風路過這兒,結果一瞧:哎呦!這地方三面環海,風平浪靜,還是個天然深水港,離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又近。
法國人一想:這不正是咱們要的“遠東基地”嗎?轉頭就找清政府“談條件”。
那個時候的清政府是真憋屈。甲午戰爭剛輸給日本,國庫掏空了,軍隊也打殘了。
![]()
法國人趁機在1899年逼著簽了《廣州灣租界條約》,白紙黑字寫著:租期99年!整個廣州灣劃給法國管,連岸上的赤坎、坡頭這些鎮子都歸了他們。
法國人一上岸,立馬修炮臺、開銀行,還搞了個“西營區”(今霞山區),想把這兒變成第二個“法屬殖民地”。
再來說德國盯上的膠州灣(現在青島的核心區)。德國當時是個“新晉列強”,正在全球搶地盤。
![]()
他們看上膠州灣有三個原因:一是山東煤礦多,二是勞工便宜能干,三是位置絕佳——往北能控渤海,往南能卡長江口。
德皇威廉二世更放狠話,說這是“擋住黃禍的堡壘”。
1898年,德國直接派艦隊開進膠州灣,架上大炮逼清政府簽了《膠澳租借條約》。這一租,又是99年,551平方公里全歸德國管。
可外國人算盤打得再響,也架不住時局變化。
膠州灣的回歸,簡直是一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立馬對德宣戰,兩萬日軍強攻青島。德國守軍扛了倆月就投降了。
日本人轉身就說:“德國人的權益?現在歸我了!”
![]()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本想收回青島,結果英美法竟支持日本接管。
消息傳回國內,北大學生帶頭喊出“還我青島”,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全國怒火燒成“五四運動”。
迫于壓力,日本終于在1922年把膠州灣還給中國——比原定租期足足早了75年!
廣州灣的回歸更戲劇性
二戰時日本橫掃東南亞,1943年直接占了廣州灣。法國殖民者連槍都沒敢放,灰溜溜撤了。
等到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馬上揪住法國說:“租借條約該作廢了吧?”法國剛打完仗也虛得很,乖乖簽了《交接廣州灣租借地條約》。
![]()
當年8月18日,中法官員在赤坎舉行交接儀式,鞭炮放得震天響。老百姓沖上街頭,把殖民時期的“克雷街”路牌砸了,換回“九二一路”(紀念抗戰勝利)。
湛江這名字,也是回歸時新取的,寓意“碧海藍天”——比原定租期早了53年!
回頭看這兩地,命運像商量好了似的:都被強國盯上,都租99年,最后都靠時勢巨變提前回家。
但最關鍵的是中國人自己爭氣
膠州灣回歸靠的是五四青年掀起的民氣,廣州灣回歸靠的是中國抗戰拼來的國際地位。要是沒這股勁兒,恐怕還得苦等幾十年。
如今站在青島的棧橋上,或是湛江的金沙灣,你根本想不到這里曾被外國人管治過。
青島成了“東方瑞士”,德國人修的基督教堂成了網紅打卡點;湛江發展成億噸大港,咱們的航母偶爾還停在這兒補給。兩地老百姓聊起往事都很坦然:“租界是歷史,但日子要往前過。”
這段歷史給咱提了個醒:國家弱的時候,連自家港口都保不住;國家強了,別人搶走的早晚得還回來。但咱記著過去,不是為了記仇,而是明白一個理——國土,一寸都不能讓;自強,一天都不能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